APP下载

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2018-05-14罗瑶祝聪董永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5期
关键词:理县精准扶贫

罗瑶 祝聪 董永波

摘要以川西北高原藏区中比较典型的民族区域——理县为研究区域,在四川省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省级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出理县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并通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梳理出理县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理县精准扶贫面临的精准识别难、扶贫难度大和脱贫难、返贫易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以“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和“互联网+”这3种扶贫模式,来实现理县精准扶贫。

关键词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理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25-0208-03

Selec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 in the Tibetan Area of the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Taking Lixian as an Example

LUO Yao1,2,ZHU Cong1,2,DONG Yongbo1,2 et al

(1.The Faculty Geography Resource Scienc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101;2.Key Lab of Land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 Southwest,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068)

AbstractTaking Lixian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typical ethnic area in the Tibetan of the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irdparty assessment of the provinciallevel acceptance of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16,we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Lixians poverty,which were the disease and the study ,and summarized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in Lixian by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areas.On this basis,we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s, such as “poverty alleviation of educ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urism” and “Internet +”,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Lixian, to achiev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Lixian.

Key wordsThe Tibetan area of the Northwest Sichuan Plateau;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Lixian

精準扶贫不仅是我国抚贫开发的重大转型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的扶贫道路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6年制定了国家开发式扶贫方针,于1994、2001年分别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 》,奋斗目标从基本解决当前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变成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级贫困县也从原来的331个增加到了592个,并在保持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总数不变的基础上,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取消的同时,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精准扶贫,即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贫困户的贫困状况,采取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靶向帮扶、一户一策的高效扶贫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1]。至此,我国的扶贫机制经历了区域性扶贫开发、贫困县瞄准、贫困村瞄准以及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扶贫机制,到现在的精准扶贫的过程。

2016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县、贫困村摘帽退出的第一年。四川省是全国脱贫攻击任务最为繁重的6省份之一,但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完成了5个贫困县、2 350个贫困村、105万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任务,实现了首战告捷。而全国第二大藏区位于四川省,包括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区域,该区域集贫困区域、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灾害频发区以及生态脆弱区等为一体,面临着生态、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维条件的约束,致使扶贫减贫工作量大、面广、程度深,是全国藏区扶贫减贫的攻坚区,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区[2]。

1研究区概况及致贫原因

1.1研究区概况

理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全县总面积4 318.36 km2,耕地面积32.16 km2。全县辖5镇8乡,县内人口以藏、羌、汉为主,2016年末人口总数44 863人,其中以藏族人口最多,羌族、汉族次之,分别占全县人口的52.9%、33.4%、13.1%。理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境内资源十分丰富。全县不仅森林覆盖率、水能和矿产资源开发性高,还拥有以林、果、蔬菜、花椒等为主的丰富的优势农业资源,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羌活等天然药材,并且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全县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实现276户、1 082人脱贫,扶贫成效显著。然而,理县面临致贫原因多样、精准识别不准、脱贫难返贫易等问题。笔者根据四川省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省级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调研,总结出理县致贫原因,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理县的优势资源,结合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理县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1.2理县致贫原因

贫困是在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致贫原因的阐释有着不同的见解。杨龙等[3]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进行研究时将致贫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条件差、机制不健全;资源匮乏和文化贫困;农户处理风险能力不足导致生计、健康或教育无保障的结果以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因素。第三方评估调研资料显示,理县主要的致贫原因是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此外还有因能力、人力资本、技术不足致贫以及因历史、文化因素致贫等。

1.2.1因病致贫。

調查研究表明,困扰川西北高原藏区农牧民并造成四川藏区贫困的主要病种有大骨节病、包虫病、骨质增生等地方病[4]。理县为典型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藏族、羌族占全县人口的86.3%。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习惯下,养成了好酒以及近亲结婚等民族文化风俗。长期饮酒和近亲结婚等民族风俗文化,易诱发高血压、慢性肝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以及其他家族遗传疾病。疾病防控面临着地域面积广、服务提供难、卫生资源贫困、基础设施差等一系列问题。加之理县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为中高山峡谷区,气候差异显著,各类地质灾害频发,许多地方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公共服务以及医疗设施薄弱,贫困人口收入低下,支付能力不足,而疾病又使贫困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降低,降低了贫困人口收入,导致其更加贫困。

1.2.2因学致贫。2015年对理县进行教育助学扶贫调查时,在44户在校就读学生贫困家庭中,有10户家庭因上学致贫。这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长期受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影响,村民优生优育的意识不高,平均每个家庭中有2~3个小孩,甚至更多。长期供养多个小孩读书,教育累计的支出占贫困家庭收入的大半部分,而家庭却没有固定可观的收入,加之部分贫困区域,基础教育设施较差,实现不了寄宿制,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或是临近租房,增加了教育成本,致使收入本不高的家庭陷入贫困。

1.2.3因能力、人力资本、技术不足致贫。

贫困地区的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的知识较少,进而导致人口素质低下,多数贫困人口基本没有一技之长。加之思想观念落后和保守,对新事物很难接受,缺乏获取、吸收、交流知识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能力,只能从事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甚至是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影响贫困人口从事非农工作。再者,部分贫困地区的地方领导可能也会有观念落后的情况,影响其制定和执行地区发展战略,加剧地区的贫困。这种由于地区人口素质低下、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以致人口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技术不足,导致了地区出现知识贫困[5]、观念性贫困[6]。

1.2.4因历史、文化因素致贫。

费孝通[7]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使其形成特定的固定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惯,使其对较先进的新的生活生产方式难以接受和适应,导致贫困问题难以解决,使得贫困问题长期化。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形成的固有的以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等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通过代际传递影响着下一代,也使得贫困的人口长期贫困,并且很难走出贫困循环[8]。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理县,历史、文化因素是其致贫重要因素之一。

2优势资源分析

理县是四川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艰苦边远县和“四大片区”贫困县之一,也是四川藏区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四川藏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富集的生物多样性以及重要的生态功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保育作用,面临着自然生态、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使其具有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矛盾突出、致贫因素复杂多样等特点,增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实施和深入,该区域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贫困深度指数也大幅度降低,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9]。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理县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2.1农业资源多样

理县农业资源主要有林、果、蔬菜、药材等优势资源。林业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9.1%,森林覆盖率高达39.51%。经济作物以甜樱桃、青脆红李、红富士苹果、花椒为主,兼有葡萄、桃、石榴等水果;还拥有白菜、蕃茄、萝卜、马铃薯等7个蔬菜品类,是成都市主要秋淡季蔬菜基地之一,并盛产虫草、天麻、黄芪、羌活、当归等中药材。此外,理县还有着适宜山羊、牦牛等放牧的天然草场,具有发展牧业的物质基础和潜力[10]。

2.2水能、矿产资源富集

理县地跨岷江上游支流杂谷脑河两岸,杂谷脑河自西北入,东南向再折向东流,左岸纳孟屯沟、热孔河等溪流出境入岷江,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沟壑纵横,河流落差大,小电站星罗棋布。目前已建成理县电站、红叶一、二级电站等电站。并且矿藏资源富集,目前初步探明有铜、铁、金、银、铝、大理石、石英石、硫磺等矿藏,且具有较强的可开发性。

2.3旅游资源丰富

理县居住有藏、羌、汉等民族,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品种多、开发利用价值较大,不仅有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还有着浓郁古羌族文化和藏文化的人文景观,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米亚罗红叶风景区、毕棚沟、孟屯河谷等自然生态景观,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人文景观以及正在规划的百里藏羌文化走廊及红色旅游开发。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理县还有其他资源尚待开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3理县精准扶贫现实困境

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大水漫灌”向“精准扶贫”转变的历程。在扶贫初期阶段,即在“大水漫灌”的扶贫开发模式,贫困地区短期内得到大量政策、资金等的支持,扶贫成效快,经济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但却存在底数不清、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11]。扶贫攻坚期,采取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和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向性。在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理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8年灾后统计的35 419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4 534人,2008—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两番,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尽管如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仍存在现实困境。

3.1精准识别难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一步,也是首要难题,主要是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在“精准识别”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难以确定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贫困人口可能为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隐瞒实际的家庭收支,造成贫困人口过多或是非贫困人口识别成贫困户的结果。二是人为原因造成识别错误。部分贫困地区,许多家庭收入相差无几,在地方有话语权或是村级的管理人员,受利益驱使,在行使权利时不公,造成非贫困人口识别为贫困人口,而真正的贫困人口却未能被识别其中,有学者称之为“识别排斥”[12]。三是部分贫困人口因“两项制度的衔接”一系列政策上的“规模控制”,被排斥在精准识别之外,称之为“规模排斥”;部分地方政府为凸显成效,开展集中连片扶贫工作时,将那些不能集中的贫困区域排除在外[12] 。

3.2扶贫难度大

理县精准扶贫涉及范围较广,扶贫难度较其他地区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受限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等条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加之贫困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增加扶贫难度。二是部分贫困地区人口有着向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动的趋势,贫困地区劳动力出现了短缺,造成人力资本不足,扶贫项目实施主体缺失,增加扶贫难度。三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可能有部分村级干部徇私舞弊,致使村务公正、公平力度不够,引发群众不满,使其不愿意配合工作,增加了扶贫难度。四是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本,还存在着“等要靠”的不良倾向,脱贫动力不足,增加了扶贫难度。

3.3脱贫难,返贫易

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差,群众想要实现脱贫比较困难,却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容易重新步入贫困行列。一是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低,缺乏资金、技术支持,难以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加之其抵御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是其他重大变故,让经济本就不景气的家庭陷入贫困;再者,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足,欲望不强,有着“等要靠”的不良倾向,缺乏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难以真正脱贫。二是产业扶贫中,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贫困人口获得一定报酬,实现脱贫。但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贫困人口有可能因企业过分逐利而被忽略真实需求,很难享受平等报酬,使其返贫。三是一旦扶贫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地方政府为加快扶贫速度,可能会选择扶持见效快的非贫困户,而真正的贫困户被边缘化,不能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使其难以脱贫。

4理县精准扶贫工作路径选择

理县精准扶贫正处于攻坚阶段,在扶贫过程中,仍要抓牢基础扶贫项目中的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教育扶贫项目,并处理好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不准等系列问题,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产业的作用,寻求以产業为支撑、脱贫不返贫的扶贫模式。

4.1教育扶贫是根本

教育作为百年大计之本,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避免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首先,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一减一助”、九年义务教育 “三免”、高中教育 “两减”等教育民生工程。然后,大力提倡贫困户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或是农技技能培训,直接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技能水平,打造“造血式”扶贫模式[13]。再是,加强对民族地区教师人文素养培训,借助高校进行对口帮扶来开展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培训工作。最终,改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低下的现状,为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搞好基础扶贫项目是基础

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服务条件较差,贫困家庭的经济本不宽裕,一旦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很容易导致贫困家庭更加贫困,加之无固定的经济收入,难以承担医治疾病的费用。应增加医院、卫生院的数量,培养优秀的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力争民族地区无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

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

4.3掌握基础数据,公正透明,识别精准是关键

民族地区人口散布,主要以村级单位聚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所获得的贫困户信息,其准确性与地方村级干部作风直接相关。首先,加强地方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培养责任感强的优秀村级干部,抑制由于利益纠纷、干群矛盾、家族势力等问题[11]导致识别不准的现象发生,做到识别真贫困。再是,开展村干部监督工作,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精准扶贫工作,严禁伪造和篡改数据,公开、公正、透明地开展相关事项。最后,进行精准调研,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落实到户到人,开展靶向扶贫工作。

4.4产业扶贫是支撑

理县属中高山峡谷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广人稀,但有着水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扶贫不能仅仅依靠发展传统的农业,要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寻求多元化的扶贫模式。

4.4.1大力推进旅游扶贫。鉴于理县的旅游精准扶贫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以政府主导为模式,再根据理县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等,并完善现有旅游景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制定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如藏羌乡村旅游带动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旅游景区带动模式[14]。

4.4.2改革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可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以政府主导为主,采取“政府+龙头企业/科技带头人+ 产业基地+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即政府投入资金和土地,龙头企业/科技带头人提供技术支持,贫困人口提供劳动力或是入股,实现各自获利,加快贫困人口快速脱贫。

4.4.2实施“互联网 + ”扶贫模式。随着“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理县盛产甜樱桃、青脆红李、红富士苹果、核桃等水果,在贫困地区实施“互联网 + 农产品”,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拓宽销售渠道,避免因山路崎岖、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带来销售困难的问题,使贫困人口收入提高;随着许多天然药材的生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市场上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研究证明理县有羌活、猪苓[15-16]等药材的适宜区分布,具有发展规模化人工种植的物质基础。通过药材加工,规模化种植后,实施

“互联网 +药材”扶贫模式,既能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场所,又能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最终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陈灿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4):129-133.

[2] 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6):62-66.

[3] 杨龙,李萌.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兼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3-40.

[4] 杨军.关于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17(5):76-77.

[5] 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70-81.

[6] 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7):67-69,119.

[7] 费孝通.关于贫困地区的概念、原因及开发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6):1-4.

[8] 沈紅.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2):91-103.

[9] 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6):62-66.

[10] 任称罗尔日.理县山羊业的发展对策[J].四川草原,1996(1):59-62.

[11] 梁潘,武智慧,李勇,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以茂县富顺镇唱斗村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1):79-81,85.

[12]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13] 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6(7):6-7.

[14] 黎玲,张云皓.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理县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1):6-8,24.

[15] 尚雪,董丽君,文路军,等.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四川省羌活资源适宜性分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553-2558.

[16] 张优,王娟,张杰,等.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四川省猪苓适宜性分布范围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7):3148-3154.

猜你喜欢

理县精准扶贫
基于“双评价”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以四川省理县为例
羌族歌舞探究——以四川理县蒲溪乡为例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藏羌走廊 吉祥理县
理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