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关爱护理在产科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体会
2011-04-18张翠萍
张翠萍
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每年在我科剖宫产术后由于新生儿各种原因 (如高危儿等)转新生儿科治疗造成母婴分离住院的产妇约有 100~140例,受婴儿患病母婴分离的挫折,产妇易出现情绪低落、自责感和对婴儿疾病状况的担心,尤其对婴儿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心理压力相当大,会影响乳汁分泌;另外,由于婴儿不在身边,产妇对母乳喂养技巧及婴儿护理等知识、技能会产生障碍。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利用人性化关爱护理活动的服务方式,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这些母婴分离的新妈妈们,满足她们生理健康需要和精神需求,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在我科住院剖宫产的母婴分离产妇 160例,年龄 21~34岁,平均年龄 26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对照组为 2009年 1月~2009年 11月共 80例,实验组为 2009年 11月 ~2010年12月共 80例。两组产妇均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年龄、产次,文化程度,沟通能力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母婴分离产妇只采用传统的剖宫产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实验组则实施针对性关爱护理活动:入院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目前心理状况及需求,术后面对面进行交谈,针对性给予生理、心理疏导,给予优质护理包括协助下床活动、生活护理、乳房按摩及正确挤奶方法,关心、安慰、鼓励产妇,使其树立信心,术后第二天下午集中于示教室观看产后相关视频,进一步通过示范、讲解、实例参观,使产妇掌握一定的婴儿护理知识和技能,必要时护送其去新生儿科进行母乳喂养。
1.2.2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在产妇出院前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对婴儿疾病恢复有信心率,婴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能正确认识婴儿疾病并适应角色,主动寻求帮助,未出现焦虑、悲观情绪低落者为有信心;能描述观察护理婴儿要点,同时喂哺姿势、婴儿含接姿势、挤奶手法均正确者为掌握;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帮助的方式方法、技能示范技巧、相关知识讲解均能接受者为满意。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表1 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比较
通过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关爱护理活动后,实验组的“三率”均较接受传统剖宫产后护理的对照组高,经统计学处理提示有显著性差异 (P<0.01)。见表1。
3 讨论
3.1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体察病人的疾病感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对于产科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她们可以说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自己刚刚经历分娩阵痛或剖宫手术的切口痛,其新生儿出生后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对在痛苦 -喜悦 -担心辗转中的产妇,这一切的确让她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她们往往自责、自卑、倍感焦虑、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而由于母婴分离,她们学习婴儿护理知识及母乳喂养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护士在业务称职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1]。
3.2 母婴分离后的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需倾注一些情感,使沟通更有效[2]。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获得安慰;同时将更多产后保健知识及信息,与产妇的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其爱的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3.3 由于母婴分离的产妇术后未能亲自护理婴儿,未能及时哺乳,故对婴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乳房胀痛。观察组通过定期乳房按摩、进一步示范、讲解、实例参观 (征得其他产妇允许),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最终使产妇在出院时掌握了一定的婴儿护理的知识及技能,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婴儿。
3.4 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其特殊状况,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通过针对性的关爱护理活动,让产妇面对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并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促进她们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康复,同时通过关爱护理活动的实施,提高了产妇对我们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我们护理人员本身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护理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发展。
[1]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病人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39(9):643.
[2]周红.影响护士与产妇沟通的因素分析 [J].护理研究,2004,18(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