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DIC15例临床分析
2011-04-17王改华彭丽
王改华 彭丽
【关键词】 产科;DIC;诊治
作者单位:473010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产一科
产科DIC是妊娠期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综合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剧,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高,但及时诊治,去除病因可获痊愈。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5例产科DIC作一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诱因 15例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发病于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6例,其中2例合并胎盘早剥、胎死宫内,2例并发HELLP综合征,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大出血5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例,羊水栓塞2例,合并重症肝炎1例。
1.2 临床表现 除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外,以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术中或术后、产后阴道出血,血不凝,出血量平均3500 ml,最高达5500 ml,发生休克8例,4例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
1.3 诊断 据临床表现及DIC血液学检查[1]得以确诊,15例均有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s以上,纤维蛋白原含量<1.6 g/L,D-二聚体阳性5例。
2 结果
15例患者均采用输新鲜血液、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肝素治疗4例,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2例(外院产后转入1例),剖宫产子宫次切术4例,子宫全切术1例,抢救成功11例,死亡4例,其中HELLP综合征1例,羊水栓塞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例,含并重症肝炎1例,围生儿死亡3例。
3 讨论
3.1 诊断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2]。如有诱发产科DIC的疾病如产后出血、胎死宫内、胎盘早剥、前道胎盘,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等,一旦出现出血、休克且血不凝,并且有全身微循环栓塞症状时应考虑本病,并即行血液学检查和动态观察[1]。血小板降低(<100×109/L)特别是进行性下降是重要依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s以上,纤维蛋白原含量<1.6 g/L,若上述中两项异常则要参照纤溶试验一项。近年来一些分子标志物在D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3],D-二聚体是高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标志物,是继发纤维的重要指征,在DIC早期时明显增高,本组有5例D-二聚体阳性,本组死亡4例中,HELLP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均术后并发MODS死亡,一例羊水栓塞为乡镇医院剖宫产术后转入我院30 min死亡,一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足月产后大出血,DIC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1例因诊断及时,治疗措施得当,DIC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
3.2 治疗
3.2.1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2],就产科而言,应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产,如果产后或术中出血不止,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本组有5例患者在抗休克、止血、输血、输液情况下行子宫切除术均获得抢救成功。
3.2.2 补充凝血因子 输新鲜血液,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容量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措施,最好用3 d内的新鲜全血,根据实验室检查,适当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复合物。
3.2.3 抗凝治疗 合理应用肝素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肝素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可防止微血栓形成,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因此,DIC确诊后,应及早使用肝素,用于高凝期治疗效果显著,低凝状态时应用可加重出血。目前产科应用肝素有争议。但本组4例(羊水栓塞2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在抢救的同时,未等检验结果即及时使用肝素,使病情迅速好转,最后检验结果证实了DIC的诊断,另1例外院转入的羊水栓塞患者,错过了应用肝素的最佳时机,入院后大出血死亡。本文15例分析分析认为,不同产科疾病引起的DIC,应用肝素治疗亦有区别,羊水栓塞合并DIC,应尽早使用肝素,胎盘早剥并发DIC,则应在补充血容量情况下,迅速结束分娩,病因除去DIC即可迅速被控制,而无需肝素治疗。
3.2.3 防治MODS MODS是DIC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本组继发MODS 4例,故在治疗DIC的同时应积极防治MODS,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血氧饱和度及时做肝肾功能、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选择对肝肾毒性小的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及早转ICU进行支持及对症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杨建波,等.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9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6.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11-816.
[3] Amstutz P,Movojs,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s.Cah Aneschesiol,1996,44(3):2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