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湖北样本

2011-04-17湖北省科技厅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企业

湖北省科技厅

此项改革不仅是对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也是对创新活动参与各方功能定位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机制有效地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

为充分发挥湖北省农业科技优势,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以来,湖北省科技厅对农村科技计划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初步建立计划与任务相匹配、产学研有机结合,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农村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实践表明,新机制在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农村农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等方面效果显著。基层科技部门工作定位更加准确、清晰,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改革背景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居全国第5位,油菜籽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此外,莲藕、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蜂蜜、小龙虾、蛋品、食用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湖北是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态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在内,全省现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近70家,涉农的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多个,涉农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农业科研基地数量和研究领域覆盖面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中央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龙头加工企业、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大县市)为抓手,以粮油、水产、林特、棉麻、果茶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全省农业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仙(桃)洪(湖)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为示范,带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战略要求的落实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制约了科技支撑潜力的发挥。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科技与产业脱节。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发育不充分,现有人才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动力不强。二是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联动不够。较多注重点的问题突破,习惯于“游击战”,缺乏基于产业链系统创新的整体设计,不利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农村科技工作重点领域有待拓展。体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亟待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新技术、新模式及产业环境相关性研究亟待加强,民生科技支撑亟待加强等;四是联动运用科技投融资手段的意识和行动不够,导致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受限。为此,必须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改革原有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创新科技工作机制,大力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一线聚集,加快建立科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改革手段

面对改革的迫切要求,湖北省科技厅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面向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为基本要求,集成科技资源,支持构建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体系等四大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一线聚集,培育提升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产业为主线,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调纽带作用,加强上下游衔接,系统考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科技需求,捆绑使用科技计划资源,集成支持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创新,提升创新综合效率;探索构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和机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放大、示范作用。

基于上述思路,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农村科技工作目标及路线图。据此,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全力推进以下工作:

——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目标,建设提升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以150家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企业为重点对象,着力抓好企业创新条件、创新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创业投资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和帮助企业开展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制订企业成长路线图、技术创新规划和实施计划;引导科技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加大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加强企业上市的跟踪服务工作。

——以统筹高效优质种养和民生科技需求为目标,建设10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提升种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一县一产业一基地”的思路,建设百家示范基地,覆盖全省所有农业县(市)和主要的优势特色种养业板块;以示范基地为平台,动员和支持科技人员与基地企业建立基于目标认同、高度互信、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确保科技创新与农业板块经济有效对接。创新种养技术与模式,将产品质量安全、生态保护等要求,贯穿于生产规程和过程控制之中,确保了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工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按照“有限目标,立足应用,稳定支持”的原则,重点支持一批团队开展品种选育、节本增效、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上下游衔接,提高源头创新的针对性,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针落实到源头。充分发挥研发优势,综合运用项目、资本等手段,助推生物农业做大做强。

——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机制,大力引导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建设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网络,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围绕落实上述工作思路和总体设计,对项目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具体的操作办法:一是在支持方向上,面向产业和民生科技需求,突出重点,保持目标的相对稳定性。明确支持每个农业县市发展一个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产学研结合的专家团队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创新活动;遴选150家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列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对象,明确提出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品种选育等源头创新方面,明确重点支持的创新团队及其主攻方向、年度目标以及进度要求。上述内容一定若干年坚持不懈予以支持,强化跟踪与考评,体现竞争择优、绩效优先的原则。二是在任务设计上,强调产业链联动创新理念,注重目标凝练与任务设计。以产业为主线,以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为节点,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综合考虑上下游环节的供给需求和技术特点,联动提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任务。三是在立项管理上,项目指南源于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技术需求,由企业、基地或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专家评审主要是对技术路线进行评价及项目实施方案优化;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类项目原则上以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加强项目实施过程跟踪、监管及绩效考评,建立健全项目承担单位信誉档案,前面项目的实施效果作为下一步立项的依据;强化基层科技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组织与监管责任等。四是在资源整合上,围绕设定目标,统筹使用国家及省级项目资源、引导市县联动支持;省级层面各类涉农计划资源,包括基础研究、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推广计划(富民强县、农转资金),虽然资金来源和渠道不尽相同,但一律围绕设定目标,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比如,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中单列500万元,资金性质和渠道不变,但支持方向和内容锁定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提出的应用基础研究需求,项目指南、专家评审及实施方案制定等工作均由农村处具体负责;强化对企业配套投入的监督落实。五是在绩效考评上,不仅关注技术目标的完成及成果转化应用情况,同时高度关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六是在投入方式上,坚持无偿资助与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跟投资计划相结合。与省国开行联手,在武汉市、黄冈市探索建立了两种不同模式的科技融资平台,科技部门投入资金1035万元,带动企业和农户使用贷款本金5835万元。拟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大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氛围,对全省科技型农业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挖掘具有与风险投资对接能力的企业,逐一建档,列入重点关注和支持范围,加快建立农业领域科技投融资的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对引入风险投资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省级相关科技计划予以优先跟进支持。七是在工作手段上,注重构建科技计划、创新基地和人才的有效结合机制,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带动、专家大院、信息化服务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两年来,围绕油菜加工、苎麻、淡水水产、水稻、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其中油菜加工和苎麻联盟已纳入国家试点;新增选派科技特派员1815人,其中创业型332人;农技110注册用户增加到130万户。

改革成效

此项改革不仅是对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也是对创新活动参与各方功能定位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新机制有效地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据统计,两年来,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共计有2236名技术人员参与了创新活动,开发和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模式336项次,申请专利166项,制定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414项,开展技术培训达47万人次。在示范企业建设方面,共计有5964名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681项,审定企业技术(产品)标准525个,申请专利469项。与此同时,各相关方面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高校院所(专家层面)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涉农高校院所纷纷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专项资金,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的“111”行动计划,和“一院联十企,百师进百企”的“双百”行动计划。省农科院组织开展了“四个三”活动,即组织300名科技人员,带30项成果,到30个县市区,办30个示范基地。新机制改变了专家提指南建议、专家报项目、专家评项目、专家验收项目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基于利益链接的产学研合作团队共谋产业发展,提出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客观上要求高校院所专家必须与企业建立务实合作关系,研发目标聚焦产业与民生科技需求,才有可能参与承担科技项目。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新机制使农业源头创新工作目标性更强,得到的保障更加稳定、有效;科技人员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不仅参与承担了纵向项目,而且争取到更多横向经费的支持,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务实、紧密,自身价值得到了更好地体现,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以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的源于湖北企业的横向科研经费为例,改革前的2007年为1567.41万元,2008年上升到2013.16万元,2009年则为3056.96万元(均不含纵向经费)。

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新机制引导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对所属产业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技术创新目标更加明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由注重形式转为更加务实;企业科技投入显著加大,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示范作用增强;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谋划能力。两年来,列入重点支持的150家企业全部制定了5年创新发展规划,其中60%的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企业出题出资、产学研携手共赢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初现——以洪湖市河蟹养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例。河蟹养殖是洪湖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效益不太理想。2008年建立示范基地后,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忠杰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专家团队,对产业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诊断,发现三大制约因素:一是种苗问题。传统办法是从沿海地区购进扣苗,运输途中损失以及放养后的适应性损失,导致苗种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养殖技术及模式问题。传统模式是多投多放,每亩水面投苗达1200~1400只,加之技术支持不到位,导致商品蟹规格小,售价低。三是品牌问题。洪湖市虽然养蟹历史悠久,但缺少叫得响的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以贴牌销售为主,大量的利润被别人赚得。针对上述问题,在科技局的组织下,示范基地与专家团队通力合作,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突破了河蟹幼苗本地化抚育技术,不仅解决了苗种的有效供给问题,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幼苗适应期;探索提出了低密立体(混养)养殖模式,每亩投苗量仅为原来的一半,投苗成本大幅降低,商品蟹规格及品质显著提高;在疫病防治、专用饲料等方面同步开展试验研究,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选定1000亩水面进行示范,组织开展河蟹养殖专项培训。基于新技术新模式,亩均同比增收1500元以上,比传统养殖效益高30%。“农民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前,新技术、新模式已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洪湖“清水河蟹”品牌推介工作已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鉴于在促进河蟹产业发展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洪湖市科技局近两年连续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项目管理人员积极适应改革要求,作风更加深入——传统计划管理模式关注的重点是立项程序、专家意见,不能准确地反映产业需求。新机制要求省厅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宏观方向,清晰地知道应重点支持的产业是什么、可依靠的主要企业和科技力量是哪些以及产业链各环节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据此,凝练提出科技创新目标,组织力量设计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并协调资源付诸实施。在这过程中,专家的任务是对技术路线可行性、实施方案合理性进行评价和优化。为此,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转变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系统研究分析产业问题。

基层科技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县市科技局由帮助企业跑项目,转变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谋划者和组织者。新机制要求县市科技部门突出工作重点,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集中力量抓好一个农业产业发展,深度研究产业、服务企业。目前,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已成为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和亮点。

农村科技工作的新变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金融部门与科技部门合作的愿望和主动性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效应提高。

新机制引导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对所属产业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技术创新目标更加明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由注重形式转为更加务实;企业科技投入显著加大,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示范作用增强;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谋划能力。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企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