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2011-04-16李宏儒孙上也赵素岗
李宏儒,孙上也,赵素岗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医学影像科,吉林 长春 130011)
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是目前主要检查手段之一,但是乳腺钼靶X线摄片是二维成像,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困难。因此,乳腺癌的CT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意义。我们报道一组乳腺癌病例的螺旋CT研究,以期提高在CT诊断方面对乳腺癌征象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10月~201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CT资料完整的病例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82岁,平均42.6岁。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在检查台,颈胸交界部及腹部均由棉垫垫高,使双侧乳腺充分自然悬垂。所用设备为64层螺旋CT机。先平扫后增强,层厚及间距分别为5mm,螺距1.5,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碘海醇或欧乃派克)80~100ml,以体重而定,流率为3ml/s。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5s(动脉期)启动动态扫描,并分别于60s、150s重复扫描,称为静脉期和平衡期,每次扫描所用时间为5~8s。
CT分析:由2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分别进行盲法分析,意见不统一时由双方讨论决定。观察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无病灶;②病灶的大小;③病灶的形态;④病灶的轮廓;⑤病灶密度;⑥有无钙化,钙化的形态;⑦有无分叶及毛刺;⑧病灶有无强化;⑨病灶的强化模式和规律。通过测定感兴趣区(ROI)的CT值,作病灶的多期扫描后的时间-密度曲线以判断病灶强化规律,探索有价值的CT征象。
2 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发病数量及肿块形态见表1。
①病灶大小:病灶直径≤1.0cm者7个,1.1~2.0cm者16个,2.1~3.0cm者37个,3.1~4.0cm者24个,4.1~5.0cm者17个,5cm以上者10个。②病灶内钙化形态:条状钙化6个,簇集微小钙化34个。③病灶位置: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者59个,位于乳腺外下象限者16个,位于乳腺内上象限者14个,位于乳腺内下象限者13个,位于乳晕后方中心区9个。④病灶强化方式:乳腺癌11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炎性乳腺癌呈不均匀斑点状强化,其中见小结节状强化,皮肤乳晕亦见较明显强化改变。黏液腺癌强化较弱,1例表现为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导管内原位癌、乳头状癌显示为均匀强化。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混合癌共104个病灶,76个呈环形强化 (图1),19个不均匀强化 (图2),9个呈均匀强化。⑤病灶血流动力学特征:111个病灶中强化呈快进快出型75个,约占68%,呈平台型19个,约占17%,呈线性强化17个,约占15%。⑥腋淋巴结显示情况:本组73例腋淋巴结转移中,CT显示67例 (251枚),占91.78%。其中浸润性乳腺癌共61例出现腋淋巴结转移,CT显示56例,约占91.8%,淋巴结大小为5~25mm,平均13mm;浸润性小叶癌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CT显示5例,占83.3%;髓样癌2例及炎性乳腺癌2例腋部CT均可见转移性淋巴结,直径均在15mm以上;混合癌2例淋巴结转移均予以显示,直径在10mm以上。转移性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门消失。
3 讨论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在我国大城市妇女恶性肿瘤中占首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前,乳腺癌的检查方法较多,例如超声、乳腺钼靶X线摄片、MRI等,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制。由于多种原因,乳腺疾患的螺旋CT研究相当少见[1]。CT检查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病灶本身的信息,也可以观察腋窝淋巴结情况,在此情况下对乳腺癌进行螺旋CT研究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螺旋CT的诊断: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减小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形态学上能清晰地显示病灶轮廓及边缘的各种特征。乳腺癌CT平扫表现为乳腺内软组织肿块影,有分叶和毛刺(图3)。由于多层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极高,CT增强能非常明确地显示出病灶的强化特征,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强化程度,据此进行分析和诊断[1],还可以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研究,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观察病灶的轮廓及边缘的特征、病灶的强化模式及病灶时间-密度曲线获得正确的诊断。文献报道,乳腺癌病灶因其癌细胞及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较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将诱导肿瘤产生较多的瘤内微血管,病灶周缘区的微血管密度较病灶中央区丰富。因此,增强后乳腺癌病灶周缘区于早期即显著强化,随后逐渐向病灶中央区推进,使整个病灶强化,通常强化不均匀。而良性病灶中央区强化早于周缘区者较多[2-3]。本组100例共111个乳腺癌病灶,77例呈环形增强,占69.37%。乳腺病变的CT增强研究不仅包括病灶的强化程度、强化峰值出现的时间,还包括强化后病灶CT值的变化规律。一般来说,这种变化规律可由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来判断,流出型提示恶性,平台型中大部分为恶性,线性曲线则多为良性。本组资料显示,大多数乳腺癌于动脉早期即出现强化,但病灶强化的峰值则多位于延迟60s左右的静脉期。本组111个病灶中强化呈快进快出型75个,约占68%。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图4):凡一侧发生乳腺癌者,对侧乳腺发生癌症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5~7倍,与双侧乳腺同样受到内分泌或其他致癌因素影响有关。本组中有2例,占2%,与文献报道接近[4]。其影像表现与单侧无差异,当一侧乳腺发现癌症病灶时,我们要注意对侧乳腺。
表1 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发病数量及肿块形态
乳腺癌CT的鉴别诊断:乳腺脂肪瘤、错构瘤容易鉴别,主要鉴别的肿瘤为乳腺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纤维腺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钙化表现为粗大颗粒,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多表现为由中心开始强化,与乳腺癌边缘环形强化相反。分叶状肿瘤病灶较大,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病灶内无钙化,邻近皮肤无增厚[5]。
螺旋CT对腋窝淋巴结的判断: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非常重要,螺旋CT对有关转移性淋巴结的多方位显示具有较大的价值,本组73例腋淋巴结转移中,CT显示67例(251枚),占91.78%。转移性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增大,淋巴结门消失[6],淋巴结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模糊。
螺旋CT对乳腺癌诊断的优势及限制:螺旋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对病灶的形态学、强化模式及血流动力学均能作出较准确的评估。在后处理中能进行计算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二维及三位重建等,尤其是分辨率较高的MPVR重建,能作任意平面的重建。因此,螺旋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或鉴别诊断以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但CT是采用X线的吸收系数进行成像,患者将在CT检查过程中接受较多的辐射,而且乳腺组织对这种电离辐射较其他非腺体组织敏感,此外,尚存在软组织的分辨率较MRI差、对乳腺癌病灶中微小钙化的显示率较低等不足之处。因此,螺旋CT对乳腺癌的诊断主要用于不适宜行MRI检查、体内有磁性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且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者。螺旋CT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对术前临床分期等方面进行评估等。
[1]修建军,李传福,刘庆伟,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T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2):169-172.
[2]刘佩芳,尹璐,牛昀,等.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5):470-475.
[3]Bassett LW.Imaging of breast masses[J].Radiol Clin North Am, 2000,38(4):669-691.
[4]齐广珍,李文笑,李有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20(11):782-783.
[5]韩本谊,陈允硕,赵亚娥,等.乳腺疾病钼靶X线诊断图谱[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92-108.
[6]孙宪昶,刘庆伟,赵素红,等.多层螺旋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对照研究 [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