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1-04-14杨运革
杨运革
1 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运城市兴建了一大批农业灌溉工程。截至2009年底,共建成各类水利设施28744眼(处),其中机电井26518眼,中型水库4座,大中型机电灌站20处,中型自流灌区11处,小型机电灌站867处,其它小型水利工程1324处。全市水利提灌设施总装机65.8万kW,其中大中型泵站装机容量19.77万kW,有效水地面积已达到33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14万hm2。一般年份年灌溉用水量约10亿m3左右,是全市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夺取农业丰收,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
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灌溉如何进一步飞速发展,如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只有推广节水技术,实行高效节水灌溉,才能保障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的需要。
2 实行节水灌溉可以缓解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运城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3.3亿m3,可利用量为8.1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为6.6亿m3,地表水资源2.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1.0亿m3,当地水资源少,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为267m3,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2295m3,均为全省倒数第一。全市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东部中条山区的垣曲、夏县、平陆等县的水资源相对富足,但因地形复杂、开发困难,白白地流入黄河。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致使地下水位降深不断增大,水井愈打愈深,导致水井相继报废,水文地质条件不断恶化。最终造成的后果是,水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难于接受。
运城市是全省的粮棉生产基地,又是全省经济林和蔬菜发展最快的市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对运城粮、棉生产及经济林建设要求高、指标硬。为满足全市粮棉、经济林、蔬菜等发展对水的需求,按现行的农业灌溉水平估计,每年需水量约在20~25亿m3,是全市区目前灌溉用水量的2.5倍。
农业灌溉对水的需求和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已构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灌溉方法,就需要国家多投资兴建水利工程,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而这种以增加水利基本设施,加大水利投资来满足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是当前国家财力所不能实现的。多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大搞节水灌溉的实践,已经找出了一条可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这就是,积极采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
3 实行节水灌溉可以大大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矛盾
运城市现有的水浇地中,95%左右都是提水灌溉,可以说,没有电,没有机械,就没有全市的水利。据2009年统计,大中型灌区年用电量已达到12547.3万kWh。况且,灌溉季节用电量极不平衡,旱年与丰水年差距很大,年内各月差距也很大。这种状况给电力供应造成了很大困难。在农业灌溉用电高峰时期,仍有30%~40%的农业灌溉装机因限电不能开机,电力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目前,全市平川地区平均每1kWh电可提水1.5~2.0m3;高垣缺水地区,每1kWh电可提水0.5m3左右。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法,达到前述为农业灌溉年供水20亿~25亿m3的目标,用电量也将提高1倍多,这对全市已经十分紧张的供电电网将难以承受。因此说,节水就是节能,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可以大大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
4 实行节水灌溉有利于解决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
运城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以盛产小麦、棉著称,年提供商品麦、棉分别占到全省的60%和75%以上。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长期以来,除国家大力支持外,农民群众为发展水利事业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资金投入,成为农民群众的一项重要负担。据调查,目前井灌区浇地水费一般在0.5~1.2元/m3以上,有的地方甚至更高,高昂的水费使得农民群众不得不望水兴叹,农业灌溉得不到保证,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提高粮棉产量,减轻农民负担,降低浇地成本。实践证明,什么地方节水灌溉搞得好,浇地费用就低,群众用水和积极性就高,当地农业产量和产值就高,群众生活富裕,当地水利事业就会发达。
5 因地制宜引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是水务工作者长期的重要任务
运城市多年来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平均占到全市工农业及人民生活年总用水量的85%左右,干旱年份所占比例更高。但在农业灌溉方式上,许多地方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畦灌)为主,水浪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运城市各级领导和水务部门认准了发展节水农业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市推广了U型渠道防渗技术;1992年又大力发展管道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5年省水利厅又从国外引进滴灌技术,在临猗县北辛乡试点推广;“十五、十一五”期间引进推广涌泉灌、膜下滴灌等。以上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发群众大搞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企图采用一种节水技术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各级水务部门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搞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群众大搞节水灌溉。
运城市多年来的节水灌溉实践证明:旱垣缺水地区的果园采用涌泉灌;菜园和棉花采用膜下滴灌;在井灌区和地面坡度较大且有条件的黄灌区可以大搞低压管道输水,推行管道灌溉;在一些大中型灌区常年输水的主要渠道应该坚持大搞渠道防渗,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在大中型灌区内还要大力提倡平田整地、划小畦块等群众性的节水措施。在经济作物及群众收入较高、负担能力较强的地方,还可以采用喷、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大搞高效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体反映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许多新科学技术的出现为灌溉技术的更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灌溉技术又是一门实用科学,它的地域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已经在全市推广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要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这就需要水务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在节水灌溉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进一步把高效节水灌溉工作推向新阶段。
因此,高效节水灌溉是缓解现代农业水资源紧缺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