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隧道渗漏原因分析及建议
2011-05-19杨光辉
杨光辉
1 工程概况
雁门关隧道建成于2003年9月,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境内。隧道为双向交通隧道,东西两隧道中心线间距约50m,总体走向为N11.6°W,开挖断面为马蹄型,2008年5月初在西隧道桩号YK594+381—YK594+636段发现部分地段隧洞侧壁有渗水现象,共15处,并组织进行了渗水处理,处理方法主要是在侧壁凿成“U”型槽埋管引水。在处理过程中又陆续新发现20多处渗水,随后均进行了处理。2008年5月24日—7月6日,又发现隧道侧壁墙面有60余处渗水,洞顶渗水10余处,路面渗水10余处等漏水和渗水现象。东隧道渗漏相对较少,仅局部地段路面、洞底、竖井、斜井等部位有渗漏水现象。
2 隧道渗漏原因分析
2.1 隧道段水文地质条件
2.1.1 地形
从地形上看,隧道主要漏水地段(桩号YK594+381—YK594+636)东、北、西三面地形较高,南面开口且地形较低,本区总体呈一南北向的、向南部倾斜的槽形汇水凹地,具备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良好条件,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隧道南部运移、汇集。
2.1.2 气象
大气降水入渗是隧道渗漏的唯一补给来源,隧道渗漏范围、渗漏量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每年的雨季渗漏范围和渗漏量增大,旱季渗漏范围和渗漏量减小,地下水的水位和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较为明显。
2.1.3 地层岩性
隧道漏水范围、漏水量主要受地层岩性的控制。以F1逆断层为界,断层以北隧道从上太古界五台群胡峪组(Ar3h)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通过,过断层后隧道从寒武系下统毛庄组(∈1mz)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泥灰岩,寒武系中统徐庄组(∈2x)紫红色泥岩中通过。隧道由北向南依次通过上太古界五台群胡峪组(Ar3h)变质岩、寒武系下统毛庄组(∈1mz)及中统徐庄组(∈2x)泥页岩、寒武系中统张夏组(∈2z)灰岩。
2.1.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隧道渗漏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F1逆断层总体上是一条阻水断层,断层以北地段均为变质岩洞段,它与隧道基本正交,如石峡沟qs09-2泉就是因为F1逆断层将上盘徐庄组(∈2x)紫红色泥页岩推至地表,地下水受泥页岩阻隔后形成该泉,但断层两盘灰岩接触部位还具有一定的导水性。隧道东西两侧灰岩地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地下水进入隧道内的良好通道。
隧道北部、南部出露变质岩,向中部依次为泥页岩、灰岩,隧道桩号594+500以北岩层产状大多为N70°~80°E/SE∠10°~20°,隧道桩号 594+500 以南岩层产状大多为 N20°~30°E/NW∠9°~16°,整个隧道处于一个较大的复式向斜构造中,其核部在桩号594+500附近,正好处于隧道漏水较为严重的部位,且该处东、西两侧徐庄组(∈2x)泥页岩分布较高,隧道东侧岩层产状N30°W/SW∠20°,西侧岩层产状N65°E/SE∠5°,形成一个四周泥页岩高、中间泥页岩低的汇水凹地,有利于地下水向该处运移、排泄。
2.1.5 含水层及相对隔水层的空间展布
据钻探、物探成果并结合地质平面测绘,工程区含水层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2z)灰岩,寒武系下统毛庄组(∈1mz)紫红色泥页岩夹薄层细砂岩、泥灰岩与寒武系中统徐庄组(∈2x)紫红色泥页岩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西隧道漏水部位的地下水主要来自西侧石峡沟张夏组(∈2z)灰岩含水层中的岩溶裂隙水,以侧向径流的形式通过泥岩顶板最低部位向西隧道排泄,这使得从西隧道渗漏较东隧道严重,西隧道西壁出水点位置普遍高于东壁来讲,也说明地下水主要是从西侧石峡沟由西北向东南侧向补给至西隧道。
隧道主要漏水地段北侧为一逆断层,该断层具有一定的阻水作用,但其上部断层两盘灰岩接触部位是导水的,断层以北山顶、山坡石灰岩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后,一部分向石峡沟方向径流,并以泉水形式排泄,另一部分顺隧道之上山脊由北向南经逆断层上部灰岩由北向南运移,经隧道漏水部位上方通过节理裂隙渗入隧道。据物探成果,隧道漏水部位顶部岩层中也有地下水位分布,但富水性较差,由于隧道上覆围岩较厚,故隧道顶部通过节理裂隙垂直下渗进入隧道中的地下水量不大,仅雨季个别部位洞顶有少量漏水,旱季则不漏水。
2.1.6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范围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马场梁山在雁门关隧道桩号K592+420部位构成分水岭,其北部地下水向北迳流,南部地下水向南迳流。北部地下水在入渗于奥陶系下统冶里组、寒武系上统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中统张夏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在进入下部的寒武系中统徐庄组泥页岩时受阻,并受岩层产状及地势控制,折而流向南东;南部地下水流向南东。
雁门关隧道开挖后,隧洞周围形成一个较大的岩体松动变形圈,使原来岩体中节理裂隙不同程度张开,并形成一些新的裂隙,增加了岩体的渗透性,这样隧道就形成岩体中的“集水廊道”,汇集岩体中的地下水,特别是隧道透水性良好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洞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地下水多由西部石峡沟及隧道顶拱入渗隧道,地下水流经西隧道时大部由西隧道排出,东隧道也有少量地下水漏渗。
隧洞北端口—桩号K593+875段,隧道段围岩为太古界胡峪组变质岩,地下水位高程1525~1730m,高于隧道顶110~290m,含水层位于张夏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至隧道顶部有厚105~240m的变质岩、泥页岩及泥灰岩组成的相对隔水层,且该隔水层富水性差,隧道基本不渗漏。
桩号K593+875—K594+500段,隧道段围岩为寒武系下统毛庄组、中统徐庄组泥页岩、泥灰岩,地下水位高程 1415~1505m,高于隧道顶 13~90m,含水层位于张夏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至隧道顶部有厚2~84m的泥页岩及泥灰岩组成的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仅局部地段存在渗、漏水问题。
桩号K594+500以后段,隧道围岩为张夏组灰岩、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具有良好的透水通道,地下水位位于该层,是隧道渗、漏水最为严重的地段。
2.1.7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据本次实地调查,隧道西侧石峡沟上游的两处泉水,过F1逆断层后,沟底的泉水流经裸露灰岩区至桩号594+265附近全部漏失,说明石峡沟上游两处泉水漏失也是西隧道渗漏的补给源之一。
2.2 隧道渗漏原因分析
隧道渗、漏水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该隧道处于张夏组灰岩中,而且节理裂隙及岩溶较为发育,岩溶形态主要以溶隙和溶孔为主,局部有管道状岩溶,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强,下部为徐庄组泥页岩相对隔水层,整个渗、漏水地段的隧道基本处于盆状蓄水构造内。
第二,地下水流向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径流,且西北侧顺石峡沟一带张夏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较强,地下水主要从石峡沟西侧首先进入西隧道,西隧道相当于构成了一个“集水廊道”,截渗了一部分岩溶地下水,从而造成了隧道口处的泉水枯竭,西南方向较远处的泉水流量减少。
第三,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降水量增大,地下水水位抬升,造成隧道围岩中地下水水头增大,洞内外水头压力提高,石峡沟上游两处泉水流量增大,流经石峡沟沟底漏失至下部灰岩含水层中的水量亦增大。
第四,隧道虽然作了衬砌,且在施工缝、明洞及二次衬砌接缝、沉降缝、伸缩缝等部位采用橡胶止水带、填塞沥青麻絮、土工布进行防水处理,在隧道中线路基下设置了直径500mm的中心排水管,在围岩与洞壁混凝土之间设置了竖向排水管并与中心排水管相通,洞内围岩中的地下水可通过洞底中心排水管排出洞外,但隧道经多年运行,且在隧道围岩地下水长期高渗压作用下,原采取的止水、排水、防渗等处理措施失效,造成洞壁渗水、涌水。
第五,从隧道出口洞底路基下中心排水管的排水情况看,东、西隧道洞内原有的排水系统运行比较正常,还具有一定的排水能力,但不能完全将隧道围岩内的地下水纳入该排水系统。
综上所述,地下水流向主要由西北向东南,顺隧道西侧石峡沟存在一地下水较强径流带,含水层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2z)灰岩,富水性较强,西隧道漏水主要是由于该含水层侧向补给引起的。此外,隧道经多年运行,在隧道围岩地下水长期高渗压作用下,原采取的止水、排水、防渗等处理措施失效,造成洞壁渗水、涌水,也是造成渗漏的原因之一。
2.3 隧道渗漏部位侧向补给量估算
侧向补给量采用断面法计算,采用达西公式:
式中:Q侧补——侧向补给量,m3/d;
K——渗透系数,m/d;
I——地下水水力坡度;
W——计算断面的过水面积,m2;
β——地下水流向与隧道的夹角。
据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渗透系数取3次降深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取K=17.23m/d;漏水范围长度取85m(本次西隧道调查的最大漏水宽度),据洞壁出水点高度,含水层厚度平均按4m考虑,则计算断面的过水面积W=340m2;地下水流向与隧道的夹角取β=50°;据石峡沟钻孔地下水位、孔与孔之间的水平距离,求得地下水水力坡度平均值为0.15。按式(1)计算得隧道侧向补给量为403L/min。
据隧道口排水点流量实测成果可知,隧道排水量为400L/min,与计算的隧道侧向补给量基本相当,说明隧道排水主要来自西侧石峡沟的侧向补给。
3 结论及建议
第一,根据雁门关水文地质资料和隧洞漏水量统计及研究区降雨统计,建立了雁门关隧洞区水动力场和渗流场反演模型,得到了各岩层入渗率和入渗强度:入渗率灰岩为0.3,变质岩为0.04。
第二,在丰水年,西洞渗漏量为7.9L/s,东洞渗漏量为3.17L/s,泉qs09-1渗漏量为5.2L/s,泉qs09-2渗漏量为4.8L/s,泉qs09-3渗漏量为11.2L/s。
第三,隧洞渗漏水主要来自灰岩裂隙水,即大气降水补给,由于泥岩和变质岩透水性较小,入渗地下水无法补给变质岩,而在灰岩形成了较高地下水位,在断层F1东南部隧道(K594+500—K594+826段)内,由于裂隙发育,灰岩内地下水沿裂隙渗漏到隧道内。在断层F1西北部隧道内,由于泥岩和灰岩阻水作用,灰岩发育较好,灰岩内地下水无法流入隧道内,因此隧道内没有渗漏点。
针对隧洞渗漏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由于隧洞渗漏水主要来自灰岩裂隙水,要查明渗漏通道,采用封堵的方法封堵来自隧洞附近的渗漏通道,同时将渗漏通道封堵段前方的水通过排不沟等设施导引到其他位置,以降低水压力因季节性波动带来的脉动影响;或者顺隧道渗漏地下水的来水方向设置排水设施,排泄地下水,防止或减弱渗入隧道内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