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探讨
2011-04-14华旦扎西蒲晓辉
华旦扎西 蒲晓辉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媒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的载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破,媒体不断演化,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网络媒体,BBS、论坛、电子邮件、QQ、MSN等信息传递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伴随着海量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无线网络的成熟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衍生出了以移动网络为主体,3G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随身个人移动终端为载体,多媒体短信、博客、手机微博、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为内容的全新移动媒体传播平台。美国《连线》杂志对移动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其主要特征是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从媒体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被称为第五媒体,第五媒体又称为移动媒体。
2010年12月底,《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高校大学生手机等随身个人终端基本上全面普及。2010年,网民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6.2%和45.7%,与2009年相比,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手机上网使用率增加5.4%。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以移动网络为核心,多媒体传播为手段,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个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第五媒体也就是移动媒体正迅速发展,正逐步冲击互联网所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地位。在高校中,移动媒体因具有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知识信息传播正逐步迈入移动网络媒体时代。
媒介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每天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的时间很少,但浏览互联网、用移动终端收发处理各种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由于覆盖面小、信息量不大,影响力开始慢慢变小,仅作为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的一种因素存在,不再也无力构成一种巨大的、有持续影响力的环境。互联网、移动网络则突破时空限制,包围学生,使大学生时刻都处在媒介环境之中,各种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不间断地投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领域。尤其是信息量大、联络广泛、即时性强的移动网络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移动媒体因品种繁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即时性强、生动形象、直观感性,比其他环境因素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移动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渗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因此,研究如何在移动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
1 移动媒体环境的特征
1.1 信息环境的不间断性
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因自身的特点,无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连续的信息环境,而移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突破了学习、休息时间的分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提供不间断的信息交流与冲击。同时移动网络的全球一体化,令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彻底消失,信息可以自由传递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终端的便携性令信息接收者可自由地随时随地接收任何信息。
1.2 信息热点的快速变化性
移动媒体中信息的传递极为迅速,信息不停流动,内容极为丰富,受众对信息的关注也在不断变化中,某种信息会迅速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也会迅速地从大众视线内消失,信息热点快速切换,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掌握。
1.3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的功能得以不断开发拓展。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平台,除了可以发送文本信息外,还可以发送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同样通过网络,也可以文字、信息、视频等多种形式与移动终端进行交互,还可以通过微博、博客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传递新闻、影视作品、文字作品、学术专著和个人言论等各种信息。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移动媒体进行多种方式的迅速传送,其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1.4 信息来源的隐密性[1]
以移动网络为基础的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广泛使用,微博、QQ、飞信等即时通讯群信息传播途径本身比较开放,信息编辑者和发送者可以不公开或利用假名等进行,信息传播一对多、多对多,多重途径传播,造成信息来源无法追查考证,具有较强的隐密性。
1.5 信息真伪的不可辨性
通过移动网络传播的信息.可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也可能是由某个体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辑的不真实信息,还有可能是不法分子或不法机构通过非法或合法途径诈骗或诱骗钱财、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接受者个体来说,很难凭个人经验判断真伪,如果通过正规途径确认信息真伪,又存在时效性不强和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移动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不可辨性。
1.6 信息结构的扁平性
通过移动网络传播的信息,因目前技术及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呈现为数量较多,每条内容较短的情况,而对受众的影响主要通过该信息的受关注度来体现,而不是传统的是否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信息呈现出无深度,有广度的特点,同时还会因为接受者的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对信息的含义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信息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扁平性。
2 移动媒体环境给思政工作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2.1 移动媒体带来全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移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工作。在移动网络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学校、院系、部门及班级之间的有形界限被打破,在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之间会架构起一种崭新的以移动网络为中心、以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为信息收发终端的、真正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不再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置身于这种开放性教育体系之中,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挑战。
2.2 移动媒体带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实时交互环境
在移动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可以通过移动网络与受教育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实时讨论,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社区等虚拟空间与教育者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使受教育者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从而使思政工作者能更好和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3 移动媒体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2]
校园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往往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端正认识。但是,当大学生通过移动网络来表达思想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当大学生通过移动媒体进行沟通时,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也不知道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环境中,有哪些因素正在影响与之交流的大学生个体,因此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向复杂。
2.4 移动媒体的适时性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
移动网络所架设的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信息高速公路,使大学生可以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信息,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这种快速传递速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迫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随时研究移动网络中出现的新观点,随时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解读移动媒体中传递的新信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5 移动媒体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能动性
在移动网络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与教育者共享同样的背景资源,能自由地搜索相关问题的各种解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教育者无法指定和强迫他们去接受什么模式的教育,这样更容易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3 移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利用移动媒体的各种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个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加强对移动媒体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动网络环境中工作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掌握现代移动通讯技术手段,不断用最新知识装备自己,认真学习移动媒体上的各种知识技术和工具,努力探索如何应用移动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关注、研究移动媒体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适应全移动媒体环境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4]
从高校的角度,要加强对于移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移动媒体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移动媒体工作队伍应当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移动媒体网络技术应用水平,能够使用移动媒体、驾御移动媒体,熟练运用各种移动媒体解决“移动网络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3.2 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在移动媒体网络环境中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移动网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追求个性,重视自我,奉行“想说就说”的主张,在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上与传统一代有很大的不同。从移动媒体网络环境流行文化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行为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位、纪律意识不强、个性自由膨胀等问题,他们给社会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
移动媒体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塑造下,他们身上有着浓厚的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相互碰撞后的时代气息。随着全球各种文化思潮逐渐渗入,导致许多大学生把金钱、自由、权利作为价值追求的优先选择,他们崇尚追求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敢说敢秀,大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移动媒体网络中,90后的大学生追逐新鲜信息,敢于表达自我,喜欢接受各种信息,却弱于处理,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无所适从,基本上随波逐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些特点,在移动媒体网络上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理想信念,培养爱国、爱集体的品格,充分提高其综合素质。
3.3 运用各种手段抢占移动媒体中的宣传阵地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迅速占领移动媒体环境中的传播平台,使之为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服务;迅速建立微博、QQ群、飞信等移动媒体平台,通过移动网络加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使广大同学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方针,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5];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件、校报、通讯、海报、公告栏、标语等传统媒体内容搬到移动网络中,通过移动媒体及时宣传大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移动媒体环境中组织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
利用移动媒体网络环境适时互动等特点,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小组,开展在线交流和讨论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使学习更加深入;在移动媒体中开发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栏目,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如进行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和管理中,增强其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开设热点追踪,及时通过移动媒体传递国内外最新政治经济消息,通过移动媒体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思想帮扶引导,用移动媒体来进行形势教育和咨询讲座,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移动网络中的网上党团培训班等。[6]鼓励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个人移动终端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平台,以便与学生交友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和障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
3.4 创建移动媒体环境中的动态思想引领系统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也就是传统媒体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对所接受的信息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是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中使用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学生身份与教育者的权威、师长等身份同时消失,人人只有网民这个共同的身份,大家都能获取到同样的信息,但网民的信息接收环境仍是间断的,特别是在高校等对作息时间有较严格管理的环境中,受上网地点及上网时间所限制;移动媒体环境中,信息可以不间断的流动,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信息系统。
在移动媒体中流动的信息,既有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思想、学术、经济信息等,也有欺骗、暴力和淫秽等负面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辨明,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没有限制,信息传播从单向变为双向、多向传播,移动媒体中信息传播处于无序状态,大学生从移动媒体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数量极为庞大,而且信息的热点不断变换,远远超出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内容,这无疑会对现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挑战。
为应对移动媒体环境中信息流的不间断流动和变化,被教育者可以获取与教育者相同的信息资源,思考同类性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可以说服自己或他人的答案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也必须建立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系统,及时掌握移动媒体网络中出现的热点信息,快速研究,并找出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切入点,迅速跟进,展开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移动媒体的特点,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研究大学生在移动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表现和变化,找出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相吻合的论据,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避免大而空的说教。二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利用移动媒体的工作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既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与移动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综合知识,以多样化的媒介素材服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三要对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媒体情况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发现和跟进移动媒体的最新动向,移动媒体技术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此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及时跟踪调查新媒体技术所呈现出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从而抓住其中的规律,为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新热点及时反映给学校有关部门,向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策略,形成良好的反应机制和回馈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移动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优质的条件。
3.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移动媒体中的人文环境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面临东、西方化的交流,也经历了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矛盾冲突,他们接受多元化的观点,渴望关怀与帮助,反感枯燥的说教与理论灌输。在移动媒体环境中,由于学生的选择性增强,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已无法成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心,从精神层面给予营养,使其在得到良好的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得到健康的人格、情感等心理培育。建立良好的移动媒体人文环境能在无形中发挥这一功能,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移动媒体环境中,最根本的工作出发点仍然是以大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思想选择,通过移动媒体点对点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思想的形成及来源,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建立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关系,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满足大学生的被尊重感。在移动媒体中,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这种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贯彻到移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在移动媒体交流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开始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寻求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移动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要在移动媒体网络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移动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丰富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移动媒体中正确的报道,会增加大学生的信息量和见识,反之,则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在移动媒体中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强对移动媒体舆论的调控和导向,加强正面宣传,丰富移动媒体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创造健康向上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移动媒体环境舆论引导。总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移动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何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2-153,170.
[2]孟人杰.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6):293-295.
[3]徐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122-124.
[4]吕寒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88-90.
[5]倪玉.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3-34.
[6]胡钟喆,徐继开.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0,25(6):123-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