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
2011-04-14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内科湖北荆州434000
李 月 (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内科,湖北 荆州434000)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是各种病因引起肾脏功能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往往是各种肾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慢性肾衰竭进行透析人数十年中 (1990~2000年)由42.6万增长至106.5万。由于恶化的肾功能难以逆转,患者最后往往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昂贵的费用常给病人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早期防治CRF的药物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观察其对慢性肾衰竭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4月至2010年2月共139例就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3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 (44.1±5.2)岁 (31~67岁);对照组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 (45.7±6.8)岁 (27~71岁)。原发病构成如下,治疗组7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害16例;对照组6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7例,慢性间质性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损害18例。两组在年龄、疾病构成上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经肠道清除毒素的药物 (如药用炭等)治疗以及其它综合对症治疗,并行低盐(2.0~3.0g/d)、低脂、低磷 (每日少于600mg)、低优质蛋白 (每日0.6g/kg)饮食,并控制血压;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0.5g(商品名:昊畅,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2次/d。两组均随访观察8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 (Scr、BUN)。
1.4 统计学分析
各组指标检测结果采用±s表示,两组间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肾功能的变化见表1。
治疗组治疗8周后24h尿蛋白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8周时24h尿蛋白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治疗8周后Scr、BUN均有显著变化,BUN及Scr均明显下降 (P<0.001),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Scr、BUN亦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比较
3 讨 论
慢性肾脏病是一个普便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由于慢性肾脏病而导致的慢性肾衰竭 (CRF)因其疗效差且费用高成为医务工作者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目前临床医师积极提倡一体化方案治疗CRF,主要包括尽早发现进展的肾脏疾病,并给予干预治疗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防治各种并发症,完善肾脏替代治疗前的准备以及适时开始透析治疗等等。非透析治疗在临床上主要采取综合疗法,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饮食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这些一体化治疗方案的采用,的确明显改善了CRF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并未能显著抑制肾功能的恶化。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尽可能多的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CRF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学异常促进了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在CRF时,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通常会异常升高,其原因可能与血液浓缩、大量蛋白尿丢失、继发性低蛋白血症等,促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与脂蛋白增多,而大分子量的纤维蛋白原在血液中易形成网状结构,使血粘度增加等因素有关。Gordge等[1]人观察了多例糖尿病肾病合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后发现,血粘度和血纤维蛋白原与尿蛋白明显相关,高血粘度及高血纤维蛋白原的患者尿蛋白程度与肾功能减退明显加重。许多临床观察也发现,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血粘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与肾功能恶化的程度明显相关,随着上述指标的改善,肾功能也能得到相应的好转。尽管目前该因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其致病作用已得到重视。因此,维持血液流变学正常对于预防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羟苯磺酸钙是一种微血管保护剂,具有降低血小板粘附和血粘度,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障碍等作用[2]。同时还可以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及其对微血管引起的高通透作用,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物合成。有研究发现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与血肌酐结合以及改善肾脏病理结构,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方式降低血肌酐的浓度[3]。目前羟苯磺酸钙主要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但是在治疗CRF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利用羟苯磺酸钙来治疗CRF患者,发现其能使CRF患者的24h尿蛋白量显著减少,血Scr及BUN显著下降。
有关羟苯磺酸钙减少肾病蛋白尿排泄作用的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可能通过下述途径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羟苯磺酸钙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的损害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抑制血管活性物质,降低纤维蛋白的水平,抑制多种聚集因子,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栓形成,预防和减少毛细血管闭塞及微小梗死,减轻慢性缺血缺氧所致肾脏损伤,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并通过减少毛细血管活性物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胶原蛋白在血管内皮下的沉积,阻止基底膜增厚。此外,羟苯磺酸钙还具有抗炎抗免疫的作用以及抑制肾脏氧化应激作用。
我们观察的资料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CRF患者的肾功能。但其肾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尚需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1]Gordge M P,Patel A,Faint R W,et al.Blood hypervisco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gressive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J].Diabete Med,1990,7:880-886.
[2]Tejerina T,Ruiz E.Calcium Dobesilate:Pharmacology and Future Approaches [J].Gen Pharmacy,1998,31 (3):357-360.
[3]刘新明,刘晓城 .羟苯磺酸钙降低血肌酐机制的研究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