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启示*
2011-04-13李庆玲
李庆玲
(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一、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起源及流派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1970年代出现, 在19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 这一思想流派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 有女性主义的生态学 (the ecology of feminism) 和生态学的女性主义 (the feminism of ecology)。生态女性主义寻求的是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文化, 一般来说, 一位女性主义者必定是一位生态学家。1974年, 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在《女性主义·毁灭》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 ecofeminism)这一术语, 她认为女性主义的首要内容不能脱离两者: 女性与自然, 这成为各种形态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原则, 同时也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
墨菲认为,伴随对控制自然和剥削女性之间联系在哲学领域的深入探讨, 以及这些联系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显现, 一系列被称之为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出现了, 这些作品大多包含了女性主义者的生态敏锐意识。[1]如果自由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的第一阶段, 激进女性主义为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那么生态女性主义则是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
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同流派女性主义关注生态文化思潮的产物, 不是单一的女性主义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及其观点如下:
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者代表人物麦茜特的《自然的死亡: 女人、 生态学、 与科学革命》, 鲁斯的《新女人/新地球》, 认为有机理论的核心是把自然、 尤其是地球与母亲的形象等同起来, 女性本质上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 传统女性美德能够培养更少侵略性、 更能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这样对人类的行为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上的强制力。麦茜特同时开创了对二元论的批判、 价值二元论, 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 分离的双方被看作对抗性的、 排他性的; 这就把更高的价值(地位、 威望)赋予其中一方而不是另一方。麦茜特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 认为对于自然界的支配和压迫, 与对于女性的支配和压迫在思维框架上是同源的。同样, 文化女性主义支持这种观点, 那就是不仅两性之间存在着差异, 而且这种差异应该值得庆祝, 实际上, 它是女性引以为傲的地方。在文化女性主义者眼中, 这种男女差异是一种假设事实, 不管这差异主要是来自解剖学、 生物学, 还是文化, 都关系不大。通过一些类似合作、 宽容、 培养的观念来定义的女性价值, 看起来要比男性价值更好, 比如等级制度、 竞争和个人主义。
自由生态女性主义者, 特别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 比如玛丽·奥·布莱恩, 她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女性抵抗被男性利用的历史成因。从阶级斗争的层面来看, 是完全无法理解这一段历史的。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代表人物希瓦和米斯致力于女性、 自然、 生态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而引人注目。指出由西方现代世界观引伸出的父权—资本主义使白人男性跟自然疏离, 唯有把自然/女性作为殖民的对象, 作为对接近自然的补偿。她们主张女性应有她自己的主体性, 在不断变迁的世界里争取经济和社会平等。人应该把当代科技、 知识与古代智慧、 传统甚至巫术结合起来, 以求重返人的自然性。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者承认女性本质上与自然的联系, 且指出二元等级观点为男性主宰自然/女性提供了基础, 甚至提倡崇拜古代女神。社会—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为免使女性—自然的屈从地位互相强化, 主张削弱由社会建构的女性—自然关系。哲学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瓦伦认为只有用关联主义、 整体论和多元论原则, 作为本体论的生态女性主义才能动摇由二元思维、 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三个支点搭建的父权制堡垒, 实现自然和女性的真正自由。
二、 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问题及其社会背景
生态女性主义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环境在小说的情节中扮演什么角色?该用什么比喻来描述自然环境?什么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代表?我们如何形成描绘生态写作特征的流派?除了种族、 阶级和性别, 环境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关键类别吗?男性描写自然环境与女性不同吗?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 在女性主义和生态问题之间存在着概念、 象征和语言的联系。“文化”的、 “自然”的或“精神生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 妇女在文化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自然存在物像人一样, 自身存在着内在价值, 也拥有生存的权利, 具有固定的“善”。同时它强调, 人类应该提倡谋求人类相互间亲和及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观念。“女性天然就具有一种崇拜大地的情结、 关爱和护佑自然万物的伦理情怀的女性文化精神, 而这女性文化精神正是长期以来以征服者姿态面对自然万物的男性所缺乏的。”[2]
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问题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奥波妮提出 “生态女性主义”后, 在70、 80年代, 女性主义批评家抨击了不注重或忽视性别经济的父权主义机构压迫和控制各阶级的女性, 它们被定义为“彼此对立的东西”, 而此“本性”即是文化被誉为男性而女性被誉为自然。80年代美国教授娜斯特纳·金举行了一个名为“女性与地球上的生命: 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论坛。一些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 “男性对女性的奴役, 是从人类对于自然的奴役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完成了这种彻底的、 全面的奴役。1989年, 英国玛丽·伊格尔顿主编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这部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 可说是奠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90年代, 墨菲提出了多音概念, 一种兼顾数种理论的模型, 用来分析或抨击在世界上的环境危机问题。
罗斯玛丽认为价值二元论, 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 分离的双方被看作对抗性的、 排他性的。[3]自然中的“女性化”, 女性中的“自然化”, 要了解压迫在哪里开始或结束这个问题还是很棘手的。赋予那些历史上被界定为“身体”、 “感性”和“女性”的群体, “她”被男性蹂躏、 主宰、 征服、 控制、 穿透、 开垦和采掘; 或当人们来尊敬和崇拜这位万物最伟大的母亲时, 自然被“女性化”了。二元论把更高的价值或地位赋予那些历史上被界定为“精神”、 “理性”和“男性”的群体, 男人被赋予了统治大自然的权力, 被冠以“自然的君主”, 所控制的是自然和与自然相似的人——女人。他采取的所有行为, 施于自然也施于妇女。
生态女性主义者把人看成是一种生态存在, 它将生态运动、 女性运动结合起来, 致力于建立新的道德价值、 社会结构, 她认为在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有着某种关系, 主张文化多元化、 复杂性, 而不仅仅是单一基因文化, 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 赞美女性本质, 但并不完全是本质主义的, 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 统治、 攻击性的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把建构和弘扬女性文化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尊重差异, 倡导多样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同一, 结构男人/女人、 文化/自然、 精神/肉体、 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确立非二元思维方式和非等级观念。“我不把性别看作男女身体的一种本质属性, 而是看作于特定的男性文化观念和女性文化观念相联系的一整套姿态、 体态、 立场、 变形和情感。”[4]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 不仅在追求解除不公的统治关系的决心上与其他派别的女性主义者一致, 而且用父权制理论来分析人对自然的压迫, 强化了其批判的锋芒。[5]而现行我们是否有必要走出一个误区:所谓的女性主义者们似乎都被认为在做一种努力, 这种努力试图从传统男性为主体的世界里分离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世界来。它更一度被误读成“平等”和“替代”, 女性被误解, 女性主义被扭曲。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阐释真正富有女性意识的作品, 可以说是走对了路子, 往往会取得丰硕的成果。采用这一理论角度来挖掘某些男作家作品中潜藏的性别政治, 揭示性别歧视, 也会很有价值。”[6]在娜奥米·格特曼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中提出了上述的6个生态女性主义目标问题,[7]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紧张态势属于哲学困境的范畴, 与生态学家和作家所面临的困境一样。许多“自然作家”代表地球或它的生物发言, 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无视环境的破坏;但一些生态学家, 如那些与生态行动结盟的, 为自然环境发言的一些有失误的作家, 提出一个人类傲慢或人类中心说的例子。所以进一步的问题是, 生态批评可能要求“自然作家”或诗人: 他们如何为地球发言或这发言是否是有效的。
再者, 查洛特·Z·沃克尔从生态女性主义叙事视角论述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7], 伍尔夫从生态女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救世方案, 即用女性的抚慰力量去拯救人类, 这一点在《达洛卫夫人》中尤为突出。伍尔夫以她对文明戕害下的自然的一片怜悯和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妇女的一片同情, 以她对自然与女性关系的富有生态人文关怀情愫的诠释, 通过自然化的女人和女人化的自然, 借助小说中女性和自然的共同悲剧说明, 在男权制的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 自然和女性一样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 她们一同受着机械文明的压迫和奴役。[8]面对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性别歧视尚存的时代里, 我们能从伍尔芙的叙事作品中窥视到生态智慧的知性光辉, 不妨说, 伍尔芙不仅是女性主义叙事先驱者, 而且是生态女性主义先驱者, 她的另一作品《到灯塔去》仍是生态女性主义叙事经典之作。正如兰瑟指出,伍尔夫作为这样一位女性, 处于一种关乎全局和阈限性的(liminal)地位:她以一种顾此失彼的心态从事写作, 面对形形色色的读者, 她有能力在文学圈子里引入女性主义问题, 又能把现代派问题引入女性主义的讨论。她还说道: “我看中的是伍尔夫叙事的‘各种在场’, 因为她‘在她保留了叙述者的形象, 把叙述者视为一个无处不在并具有渗透力的在场’。”[9]伍尔夫已经在为“淹没”作者型叙述声音琢磨新的叙事手法。[9]她例举了伍尔夫在其小说中用叙事缺席掩盖叙事在场的一些技巧, 专注讨论伍尔夫在这些小说中如何采用混淆叙述者声音与小说人物声音的策略, 来使叙述声音显得偶然零散又明显地互为关联。电影《时时刻刻》所叙述的就是佐证。
提及伍尔夫, 不得不涉及“双性同体”, 其实就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价值体现,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早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的意义上就解释了“双性同体”, “双性即每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 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 其明显与坚决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 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10]伍尔夫也指出: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 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候。若是男人, 他脑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也有影响, 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来往。”[11]世界本身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 女人只有在男人面前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 而男人也只有在女人面前才是真正的男人, 这就是她接着提出的:“只有在这种融洽的时候, 脑子才变得肥沃而能充分运用所有的官能, 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地不能创作, 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 多空的; 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意的; 它是天生能创造的、 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11]女性通常拥有敏锐的直觉、 丰富的情感、 超逸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男性则是“僵直的”, 往往持有过度理性化的思维模式和僵硬的理性观念。“双性和谐”表达了人文主义价值两性关系的立场, 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境界。在这种文化境界中, 男性、 女性互为主体, 构建人类文化的完形模式, 共同支撑人类文化的大厦。它反对以男性审美为支点的男性话语霸权主义, 也反对一切都要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偏激的女子霸权主义。正如伍尔芙指出, 只有在双性同体的状态下一个人的创造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三、 生态女性主义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男女两性世界并不是救赎被救赎、 占有被占有的二元对立, 而是互依共存、 互助共建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我们构建一个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
(1) 要重视并致力于保护生态系统, 强调男性与女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提倡爱、 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 尤其是对于社会公正的提倡, 最终可以以相互依赖的模式取代以往的等级制关系模式, 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作为跨学科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具有跨越性、 多样性、 对话性、 复杂性等特点, 它兼收并蓄, 借百家之长,滋养生态文化, 它为解决生态危机、 优化环境问题, 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挖掘其生态智慧, 都起着有效的推动作用。
(2) 生态女性主义者把关怀、 爱、 友谊、 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 确立了新价值观念。按照其人文主义理念——自由、 平等和博爱三位一体, 且把这种精神贯彻到性别、 种族、 阶级、 物种各个层面, 寻求更加民主而较少等级制的平等, 在生态圈的范围内使每个生命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3) 生态女性主义能拓展女性主义研究人员的思路, 拓宽新的视角, 开辟新的领域, 会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化, 为文学批评家提供新的批判尺度,[12]并且能在批评方面进一步完善其艺术的范畴、 标准与方法, 在创作方面, 为女性主义文评乃至女性主义叙事学带来一点启迪, 为提高我们这个民族的女性主义艺术增一点色彩, 作一点贡献。
高起点、 高标准地以曲折、 多角度、 多层次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与方式来叙述对社会、 客观世界的印象, 深入思考它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构建对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的叙述, 发展出有普遍意义的生态理论, 解决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客观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争取男女平等, 改变女性被客体化、 边缘化的局面, ”[13]构建一个和谐关爱、 蕴含儒家生态意义的 “天人合一”的、 可持续的社会, 人与自然界、 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 互助共建、 共同繁荣, 幸福圆满、 真正实现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或许就是本研究所要表达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Greta Gaard and Patrick D. Murphy, eds.Eco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5.
[2] 余爱春.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Z].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28.
[3]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364-603.
[4] 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231-246.
[5] 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9:52.
[6] 申丹著.叙事、文体与潜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208-232.
[7] Naomi Guttman, “EcofeminisminLiteraryStudies”, Charlotte Zoe Walker, “LettingintheSky:AnEcofeministReadingofVirginiaWoolfsShortFiction”, in John Parham ed.TheEnvironmentalTraditioninEnglishLiterature, Burlington, VT: Ashgate,2002:37-51, 172-186.
[8] 安红, 宋秀葵.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J].山东文学 2008(12): 50-51.
[9] 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3-138.
[10]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微笑 [M]// 张京媛译.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19.
[11] 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M].王还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89:120-121.
[12] 谢鹏,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227-281.
[13] 申丹, 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3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