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和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2011-04-13东主加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8130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4期
关键词:共和县环湖牦牛

东主加 (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 813000)



共和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东主加 (青海省共和县畜牧兽医站 813000)

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业大县,畜牧业是全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现存栏各类牲畜162万头只。其中绵羊144万只,牦牛14.8万头,黄牛1.2万头,奶牛0.4万头,马属1.5万头匹。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全县牦牛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的石乃亥、黑马河、江西沟、倒淌河等四个乡镇,在塘格木镇、龙羊镇、廿地乡也有少量的牦牛。牦牛对高海拔、低气温、缺氧等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是全县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1 牦牛发展现状

共和县牦牛养殖由于长期以来生产管理粗放,经营方式落后,本品种选育力度小,造成牦牛生产性能降低,成熟晚,周转慢,影响了牦牛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产出能力的提高,加之由于长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草地建设、畜种改良、疫病防治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全县自2006年以来紧紧抓住畜牧业生产调整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共和县畜牧业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牦牛提纯复壮项目,在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实现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发展效益型、生态型畜牧业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牦牛改良工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积极鼓励农牧民群众引进、培育饲养优良畜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环湖地区建成畜棚4 562座,人畜饮水管道55条413.2km,水井252眼,围栏草场212.6万亩,人已种草24.33万亩,为加大牦牛改良力度,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培育优质牦牛新品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群众改良的积极性。

2006年至今,全县共引进野血牦牛500头,细管冻精3万支,分别在石乃亥、黑马河、江西沟、倒淌河采取人工控制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牦牛杂交改良,在环湖4乡设立冷配点4处,配备了专业人员和器材,县站按时供应液氮和冻精。据2008年统计控制本交受胎率达50%,人工授精受胎率达20%,犊牛成活率达92.2%。

2008年本单位对复壮牦牛与家牦牛进行了生长发育和屠宰对比测定,导入野血生产的牦牛后代平均初生重为12.33kg,比家牦牛多1.03kg,提高了9.1%。6月龄时平均体重为52.5kg,比家牦牛多9.18kg,提高21.19%,平均体高77.66cm,平均体斜长79.86cm,平均胸围99.43cm,比家牦牛平均分别提高4.5%、5.13%、8.65%,差异显著。导入野血生产的牦牛后代18月龄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比家牦牛分别提高了28.75%、49.29%、20.5%,差异极显著,野血牦牛的生长发育均高于家牦牛,说明采用导入野血牦牛血液,并对犊牛采取全哺乳,半哺乳的方式,配合冷季采用暖棚饲养,并对当年犊牛进行适量补饲,是复壮家牦牛的简便可行措施。牦牛复壮项目实施以来,加强了疫病防治,适时在牛群中进行疫苗注射和驱虫,杜绝了疫情的发生,增强了牦牛体质,降低了死亡率。

目前黑马河乡已建成牦牛繁育基地,成立了环湖景区加隆村牦牛养殖合作经济组织。环湖地区农牧民人纯收入达3162元。牦牛产业化是本县牦牛养殖中较好的养殖模式,它与畜产品加工企业密不可分,有了养殖业产业化才能保证加工企业的发展。环湖地区生产的牦牛奶给共和县雪峰乳业提供了所需原材料,从而创立了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青海湖”牌奶制品,牦牛肉更是“可可西里牦牛肉干”品牌产品的依靠,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本县牦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良种畜少,杂交改良幅度慢,选种不科学;二是放牧强度大,生态问题较突出,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三是牦牛优势产品少,在市场上占有率低,其经济效益不显著。

2 牦牛产业发展模式

2.1 普及良种,提高生产性能 牦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普及是提高牦牛群体品质的主要手段,过去在牦牛选育中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育种工作,没有系谱记载。现在通过加强牦牛良种繁育及不同方式的良种推广与普及,确保牦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1)牦牛本品种选育。必须有明确的选育目标,对其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培育。在选育区内要严格淘汰劣质种牛,将符合要求的留作种用。对特别优秀并证明遗传性稳定的种牛应采用人工控制繁殖技术,尽可能地扩大其利用率。在选育区要组建核心群,制定选育标准和选育方法,建立稳定的选育基地,逐步提高牦牛的群体质量。(2)牦牛杂交改良:利用奶牛、肉牛改良开展种间杂交组合,改良其遗传组成,提高其产奶量、产肉量。

2.2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在原始的放牧管理条件下,牦牛终年放牧,牦牛肉的生产来源于淘汰老龄牦牛为主,加之牦牛饲养周期长、出栏率、商品率低,肉质差,经济效益低。通过杂交改良,缩短生产周期,犊牛2年内育成出栏,即提高了肉品质量,又减少了饲养成本,从而增加经济收入。

2.3 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全县牦牛属肉乳兼用型,由牧户分散经营。牦牛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牧民对自己的主导产业方向即生产种源,生产牦牛肉还是生产牦牛乳还不太确定,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因此,今后把牧户、企业、科技、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牧民确定主导产业方向,走专业化生产之路。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完善牦牛产品的开发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生产出绿色、具有民族特色的名、优、特牦牛系列产品,从而带动整个牦牛业的发展。

2.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促进市场、技术、标准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产地、生产过程、投入品种和终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构建牦牛产业化的稳定发展环境。

2.5 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培训、示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职业培训,现场指导和科技示范区、示范户,稳定牦牛产品数量,提高质量,使牦牛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加快饲草料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品牌产品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2011–01–26)

S8-01

B

1007-1733(2011)04-0073-02

猜你喜欢

共和县环湖牦牛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跟着牦牛去巡山
2001-2019年青海湖南部旱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青海省共和县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及需求分析
1961—2015年共和县阴晴天日数变化特征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共和县农村奶牛养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