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龈线在牙齿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效果观察
2011-04-13李绍辉
李绍辉,汲 平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济南 250012)
楔状缺损是牙齿唇侧或颊侧牙体硬组织的缺损,常规充填治疗体容易脱落。2008~2010年,我院采用排龈线排龈后再行缺损充填治疗楔状缺损 120颗,脱落率仅为 6.7%。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楔状缺损患者 60例,所有患者左右或上下对应的同名牙患有齐龈或龈下楔状缺损,共240颗患牙。其中,男 34例、女 26例,年龄 30~60岁、平均47岁;同一患者患楔状缺损的同名牙缺损程度相当,患牙牙髓活力及功能正常;所有楔状缺损为初次治疗的楔状缺损。将患者左侧楔状缺损分为观察组、右侧为对照组,每组 120颗牙。
治疗方法:对照组不用排龈线排龈,仅牙体预备,隔湿后酸蚀,光敏树脂充填;观察组先用排龈线排龈,排龈后备牙,充填前再重新排龈,酸蚀、光敏树脂充填。分别在充填后 1、3、6、12、24个月随访观察两组充填体的脱落数量。
结果:60例患者中,55例随访达到 2年、5例失访,随诊率 91.7%。其中,对照组随访 1、3、6、12、24个月分别脱落1、3、10、13、14颗,脱落率为 34.2%;观察组分别为 0、0、1、2、5颗,脱落率为 6.7%,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牙颈部楔状缺损是牙齿的常见病,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有机械因素,也有咬合因素,还有化学因素等。如不及时充填治疗,会导致牙髓症状,因此对此类牙体缺损除了要去除病因以外,应该早期充填,避免出现牙髓症状。随着充填材料的进步,龈上型的楔状缺损充填相对容易,稍作牙体预备,酸蚀后光敏树脂充填即可。但是对于齐龈或龈下型楔状缺损,则操作相对困难,以往是勉强预备后充填。但是由于不做排龈,充填时有盲区,容易出现充填体形态不佳、表面不光滑,边缘密合度差,有悬突,充填体容易脱落或由于容易形成菌斑,导致继发龋等。应用排龈线可吸收龈沟液,并推开牙龈,阻断龈沟液的外流,隔离了龈沟液对牙体预备面的污染,增强了树脂和酸蚀面的结合,从而减少了脱落率。同时排龈线内的肾上腺素可以收缩牙龈的血管,使牙龈收缩暴露缺损窝洞边缘,在可视条件下完成充填,减少了悬突形成的机会及对牙龈的损伤,有利于复合树脂的边缘密合,减少了对牙周组织的刺激,有效提高了修复体的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应用排龈线辅助楔状缺损充填,脱落率为6.7%,远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我们认为,排龈线排龈后行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