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局部应用治疗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疗效观察
2011-04-13陈礼新王一兵王云龙
陈礼新,王一兵,王云龙,李 敏
(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烧伤患者在治疗后期,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反复应用,常导致局部创面耐药细菌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影响创面的愈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烧伤创面感染致病菌,也是重要的医院感染致病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它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致病力强,治疗效果差[1]。2005年7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利福平局部应用治疗烧伤后合并MRSA感染的创面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7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3~72岁。烧伤面积4%~95%。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18例。
1.2 治疗方法 每次换药前行创面浸浴,浸浴后用无菌纱布将创面的分泌物、脓液拭净,剪除松动痂皮,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观察组患者取出利福平胶囊内药粉,每粒胶囊内药量加25ml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观察组创面采用浸泡过利福平混悬液的多层纱布湿敷后无菌烧伤棉垫加压包扎。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碘伏凡士林纱布包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每2 d换药1次。
观察1次、3次、5次换药后创面局部炎症改变情况、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换药后创面炎症逐渐消退,脓性分泌物渐少直至消失;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创面炎症和分泌物则改善不明显。换药1、3、5次后进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观察组15(51.7%)、22(75.9%)、24(82.6%)例MRSA转阴,对照组0、4(22.2%)、9(50.0%)例MRSA转阴,换药1、3、5次后创面MRSA转阴率比较P均<0.05。
观察组经换药愈合19例,肉芽新鲜后植皮愈合10例。对照组经换药愈合4例,植皮愈合5例,余下9例改用观察组方法换药后愈合。
3 讨论
MRSA的产生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密切关系,是细菌与药物抗争的结果,目前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一方面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得到一定的抑制,另一方面诱导MRSA产生耐药性,使MRSA感染迅速增加[3]。由于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烧伤患者一旦出现创面MRSA感染,则创面愈合及医院感染控制困难。目前MRSA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万古霉素,但万古霉素价格较高且易出现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利福平混悬液纱布湿敷创面治疗烧伤创面MRSA感染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烧伤创面局部组织的坏死和皮肤屏障的丧失为细菌繁殖和侵袭提供了条件,应用局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局部细菌数量,减轻细菌侵袭对机体全身的影响,以及减少因局部感染加深创面损伤程度的可能性。深度烧伤应用局部抗菌药物,虽不能使创面达到无菌程度,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将创面细菌数量控制在发生侵袭感染的临界水平以下,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理想的局部抗菌药物应具有如下特点:抗菌谱广,可以穿透坏死组织,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无局部刺激性,不引起疼痛,无全身不良反应,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利福平基本符合上述条件。利福平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类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易渗入组织体液中,在宿主细胞内外都有杀菌作用[4]。同时,利福平混悬液局部应用对肝、肾功能等全身影响非常小,使用于创面大、感染重、全身条件不好的重症患者[5]。MRSA感染的创面经过利福平湿敷后,创面局部形成了高浓度的抗生素环境,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创面脓性分泌物。同时利福平纱布还可以吸附少许创面渗出物,使创面保持相对干燥来消灭 MRSA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利福平混悬液湿敷治疗烧伤患者MRSA创面感染是一种有效、新型、价廉、方便的使用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李罗珠,于益鹏,孙步梅,等.35例烧伤患者难愈创面的治疗[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1):48.
[2]张国安.烧伤创面用药[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5):346-348.
[3]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我国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凋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881-884.
[4]陈新廉,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8-69.
[5]利天增,罗兰,徐盈斌,等.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