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致外地口音综合征1例
2011-04-13宗振勇尚方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7期
宗振勇,尚方明,张 磊
(天津市塘沽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51)
1 病案举例
赵某,女,55岁。因“左侧肢体乏力伴言语欠流利2h”收入院。入院前2h活动中突发左侧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头胀痛,无意识不清及恶心呕吐。查头CT示右基底节区出血,量不足2mL,查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比约3mm∶3mm,光反射(+),眼动、视野未见异常,伸舌略左偏,颈软,左肢体肌力4级,腱反射(++),左巴氏征(+)。予营养脑神经药物治疗,2周后复查头CT血肿吸收。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病史5年,右利手,久居天津本地,无外地口音史,近亲属唯有儿媳讲普通话,余皆浓重本地口音,患者住院第3日开始讲普通话,出院后随访1个月,仍未恢复本地口音。
2 讨论
脑部病变尤其优势半球病损后,讲话时不自主改为非病变前常用的本地口音,称外地口音综合征。Pick在1919年首先报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为:①口音中枢有优势和非优势之分,平素优势口音抑制非优势口音的表达,脑部受损后对非优势口音的抑制减弱或消失,非优势口音变为优势口音。②脑部病变后当地口音的记忆环路联系受破坏,大脑中相对静止的外地口音联系环路开始活动,并与语言中枢发生联系,从而出现外地口音。这部分受损的环路联系可以在康复期间由于环境的刺激重新建立,从而恢复本地口音。③脑部病变致语言中枢受损,出现语言缺陷,语言中表达没有感情,使人听起来像外地口音。④不排除是一种以新的口音改变为特征的失语类型。
患者右利手,病变在右基底节区,依上述机制,患者疑为优势半球在右侧。患者右基底节血肿,波及内囊,损伤锥体束,但出血量极少,不足2mL,微量出血致外地口音,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