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均等服务视野下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研究
2011-04-13刘兰芬
刘兰芬
(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1 农家书屋建设是实现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大举措
普遍均等服务是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原则和目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图书馆宪章》中明确指出:“人人有读书的权利,社会有义务保证每个人享有看书的机会。”[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对普遍均等服务的表述是:“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当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全覆盖,即保证所有人都能就近获得服务;二是包容性,即体系内的每个图书馆都不以经济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种族宗教等因素排斥任何人[2]。因此,—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就需要按特定的布局标准设置足够密度的图书馆[3]。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公共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图书馆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之下,农村的图书馆建设则相当滞后,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驱动下,农村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城市要在搞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在《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为了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2 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要模式
2.1 整合建设模式
整合各种资源、不搞重复建设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可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相结合起来,如整合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利用、改造和补充现有的文化站、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其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建设还可与村邮站建设相结合以及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直播星信息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从而既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又较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 混合建设模式
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社区按照“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农家书屋设在东漖郭氏大宗祠内。改造后的东漖街祠堂,集书屋、休闲娱乐、绿色网园为一体,既有利于农村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也有利于书屋正常开展工作,使古老的祠堂成了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
2.3 独立建设模式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或行政村,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建设农家书屋。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乡、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雄厚,率先实现了农村现代化。这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如有些行政村无论是对书屋的面积建设还是藏书量、人员、设备等的投入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书屋的后续建设也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2.4 企业合作建设模式
一些地方在农家书屋建设中,除政府部门投入外,还广泛动员企业参与书屋建设。如鼓励企业捐建、捐款援建、捐赠出版物等。捐赠达到一家定数额的单位,政府部门通过简报、媒体予以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
2.5 私人捐助建设模式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独资兴建文化设施,也是建设农家书屋的一种模式。广东省罗定市素龙镇思围村“云煜书室”,就是鼓励热心人士自筹资金办起“农家书室”的一个典型。该书室楼高两层,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有藏书5000多册,各类报纸杂志几十种,每天免费向群众提供借书阅读,成为 “罗定市图书馆”的重点书室,2007年还被评为全省“十大书香之家”。
2.6 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模式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许多地方进行了总分馆制的探索。浙江省嘉兴市按照“三级投入、集中管理”模式,建设市图书馆及其乡镇分馆。江苏省张家港市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市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村农家书屋三级公共借阅体系,实现了市、乡(镇)、村图书资源的共享。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已非常成熟,将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延伸到农家书屋,不但扩大了农民的阅读范围,而且提升了农家书屋的馆藏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农家书屋未来发展的趋势[4]。
3 几点思考
3.1 经费保障问题
建设农家书屋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经费保障。农家书屋是公益性事业,首先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拨出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要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农家书屋建设是长期持久性工程,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应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以帮扶的形式参与建设,鼓励企业或企业家以冠名或建立文化基金会等形式为书屋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捐赠。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这项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但制约了农家书屋的建设进度,而且还有可能使书屋的正常运行陷入困境。因此,经费投入应制度化,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3.2 图书资源配置问题
建设农家书屋的关键要有书。首先是书屋的图书文献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目前有些书屋除少量图书外,期刊、报纸、电子文献等几乎没有,难以发挥书屋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农家书屋的图书拥有量有一个基本标准:可借阅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知识载体。藏书量过少的农家书屋,应通过多种渠道加以解决[5]。其次,图书的结构要合理。出版物的选配要有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既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性、实用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图书,更要突出“农”字特色,精选适合农民阅读、适用农业生产、适应农村发展的图书,尽可能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农村书屋。
3.3 管理制度问题
一些地方重建设不重管理,对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缺乏指导和监督,日常管理不到位,甚至有些书屋经常处于不开放状态,影响了书屋的正常运行。因此,书屋建好后,必须做好图书的保存、流转和需求情况等的记录工作,使每个书屋做到出版物记录完整、分类明确、摆放规范,确保书目有据可查、借阅有章可循。
3.4 队伍建设问题
首先是保障管理人员配备。要选择有文化、有素质、有责任心、农民信赖的人担任管理员。如可以让村干部、村民代表或大学生村官担任管理员,也可以和地方残联合作,让有能力的残疾人管理书屋。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可运用多种方式对书屋管理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如可以与县级及以上图书馆进行合作,请这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图书分类、登记、借阅、保管知识以及组织管理员参观示范点等,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1]姚春兴.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2).
[2]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3]于良芝.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J].图书与情报,2007(5).
[4]杨文珠.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的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
[5]袁世香.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办好农家书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