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运城市新农村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思考

2011-04-13姚淑琼强俊宏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运城市农民农业

姚淑琼,强俊宏

(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1-2]。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一关键性因素,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突破口。

1 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传统的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区。新中国成立后,运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麦棉基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全市人均财力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慢慢落后于全省其他地市,到1990年跌至全省最末。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运城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1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性调整

不少地方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局限在农业内部,对通过结构调整,促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加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加快农村产业化、城镇化、社会化步伐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思考不多。有部分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不求变革,他们抱着小农经济思想不放,固守着“一亩三分地”,要他们抛弃传统耕作方式去闯市场,他们不愿也不敢。虽然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运城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营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又一次给运城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并没有升级成现代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3]。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严重缓慢,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较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较弱,影响运城市农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2 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性,缺乏全局的统一规划

许多地方的结构调整缺乏有序组织和科学的总体规划。由于独立、分散的农户无法了解和把握市场变化,只好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市场价格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极易一哄而上,造成结构调整的重复性,导致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使农民蒙受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4-5]。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离不开灵通的信息。农户信息不灵,结果总是比市场慢一拍;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盲目跟从,往往会导致结构趋同,最终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因此,缺乏市场信息、市场引导、统一规划,纵然有再大的调整决心,也只能是致富无门,效益低下。

1.3 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单一性,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养成了以粮棉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习惯。尽管进行了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种植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对于一个农业大市来说,粮食生产是一重大责任,必须稳定粮食生产,但这应该体现在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生产效益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从过去的简单规模调整演变为产品品质的调整,市场需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无公害绿色产品。由于种田的比较效益低,致使农民管理粗放、农产品品质较差、价格较低,严重影响了发展步子,致使农作物品种结构单一,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导致农民增收缓慢。

1.4 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典型示范引导能力

农业发展还没有摆脱单一农产品生产的模式,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脱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6]。改革开放以后,运城市各级政府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稳粮棉、兴果菜、重养殖、深加工、创市场、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2001年又提出了由传统粮棉大市向设施、高效农业大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市、农业品牌大市转变的调整思路,但实际收效甚微。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造成农产品加工、销售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缺乏足够的带动力和辐射力,难以引领产业发展壮大,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 进一步调整运城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几点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抓好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逐步建成产业化基地。基于运城市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必须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国家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方向

当前,我国农业已由单一粮食型生产向粮经并重、以增收为目的转变,由数量型农业向数量质量并举、以质取胜方向转变。因此,调整农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抓住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机遇,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品质,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7]。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应当是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是农业工作的主旋律,但前提是稳粮。

2.2 必须因地制宜立足于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住重点产业,发展名、特、优农产品,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差异与特色。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优化区域布局的重点来抓,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在适林区域形成苹果、酥梨、油桃、红枣、核桃等果品基地。平陆、芮城、临猗、万荣等县适宜发展苹果,且有基础(苹果的重点发展区域就主要集中在那里);在丘陵地区发展畜牧养殖,形成畜牧业基地;而在平川交通、水利、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形成蔬菜基地。在此基础上,提升传统农业,使之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的集群化就是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把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转移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上来。因为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通过分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机构向该集群聚集[8]。实现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和分享,保持着创新的动力,促进更多创新活动的发生。

2.3 增加农业投入,正确引导,突出重点

投资增长是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必要条件。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解决那些单个农户无法无力办到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管理,保证支持项目达到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9]。监督那些获得支持的龙头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带动农民致富,确保农民增收。如粟海集团的肉鸡饲养辐射半径达180km,带动了周边包括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等地3000 多农户加入。饲料加工带动了粮食生产,解决了农民卖粮难,5 a来累计为养鸡户创收5亿多元。同时还带动当地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纸箱和塑料包装业的快速发展,并安置当地农民、下岗职工及大中专毕业生1800 多人。

2.4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自愿互利和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形式。如何引导农民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让传统的分散农业生产走上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把发展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引导、大户带动、利益驱动、服务促动、市场拉动等措施,使其逐步规范和完善,探索出一条依靠民间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2.5 提高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如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克服由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带来的当前农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困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结合运城市目前的状况,义务教育是基础的一环,必须强化市财政支持基础教育的力度,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但基础教育解决的是一个长期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对于当前农民普遍缺乏生产技术、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灵活采取办学方式,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函授、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管理经验,努力为农村培养商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需的各种人才,真正做到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鼓励各行各业人才去农村服务的政策,根据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职业培训,增强适应二、三产业的各种岗位培训、创业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2.6 进一步调整农村三大产业之间、农业内部以及种植业内部的结构

农村三大产业结构之间互相依存。离开农业,二、三产业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必须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景点众多,如关帝庙、普救寺、鹳雀楼、永乐宫、舜帝陵、后土祠、运城盐海等旅游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经济刺激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当然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的配套支持,政府可以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契机,最终建立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旅游、租赁服务、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大农业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要求农林牧渔并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路。

[1]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J].教学与研究,2006(1):18-25.

[2]陈惠君.新农村规划建设刍议 [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2):123.

[3]叶文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9-23.

[4]毛国军,李永明,郑美荣,等.大方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47-150.

[5]张萍,李富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荔县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107-108.

[6]陈柳钦.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战略措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1-4.

[7]高建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J].理论探索,2007(2):103-105.

[8]钱平凡.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2003(12):26-31.

[9]郭红东.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完善与创新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2(5):181-185.

猜你喜欢

运城市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