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发展对策
2011-04-13张晓玲景慎好
张晓玲,景慎好
(1.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2.山西省林业厅,山西 太原 030002)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达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1]。
本文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南端,位于山西省蒲县和隰县交界处,总面积20617.3 hm2。199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褐马鸡为主的野生动物和白皮松林、辽东栎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2]。
保护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昕水河南北贯穿保护区,年均气温8.7℃,无霜期150~180 d,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可满足保护区内植物生长的需要。
2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
2.1 植物物种多样性
2.1.1 野生植物资源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环境条件复杂,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共有高等植物103科447属960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32种,占山西省蕨类植物总种数(90种)的35.6%;种子植物91科429属928种,占山西省种子植物总种数(2576种)的36%。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丰富,有草麻黄、胡桃、东北茶藨子、水曲柳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6种。有132种真菌,其中,食用菌64种,药用菌38种,食药两用菌22种,毒菌8种[3]。
2.1.2 种子植物区系分布
2.1.2.1 科属种统计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928种,隶属于91科429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3种,占山西省同类别的66.7%,69.2%,46.4%;被子植物87科420属915种,占山西省同类别的63.5%,52.3%,35.9%。这些科中既有进化水平较低的如麻黄科等,也有处于进化过程中关键地位的如虎耳草科等,还有进化高级、物种丰富的如菊科、禾本科等[4]。
种子植物各科中,属、种数差异较大。6属以上的科共有18个,仅占本区总科数的19.8%,但其属数、种数却高达275个和566个,占本区同类别的64.1%和61.0%,说明保护区内优势科数虽少,但所含种数占优势,在保护区内占主导地位。6属以下的科共有73个,占本区总科数的80.2%,但其属数、种数仅为154个和362个,占本区同类别的35.9%和39.0%,说明这些物种在保护区内处于从属地位,是构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5]。
2.1.2.2 植物区系分布 五鹿山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多样,既有白垩纪北方植物区系的槭、桦、荚蒾、椴树、五味子、胡桃、鹅耳枥、白蜡等,也有第三纪的残遗种臭椿、构树、朴树、楸树、栾树等;同时有黄土高原亚区的特有植物如华北乌头、黄刺玫、华北珍珠梅等18种,以及华北地区的特有植物如白皮松、油松、白桦、北京花楸等21 种[6]。
2.2 动物物种多样性
2.2.1 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保存和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野外实地调查,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252种,在山西省的动物种类中占有较重的份额。其中,鸟类199种,占山西省同类总种数的59.4%;兽类35种,占山西省同类总种数的49.3%;两栖爬行类18种,占山西省同类总种数的42.9%[7]。
在调查清楚的146种鸟类中,繁殖鸟90种(留鸟45种,夏候鸟45种),非繁殖鸟56种(冬候鸟17种,旅鸟39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45.2%,28.1%,说明繁殖鸟在保护区鸟类中占有优势,成为保护区鸟类的主体。其中,褐马鸡、金雕、黑颧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猎隼、游隼、灰背隼等24种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苍鹭、池鹭、四声杜鹃、小杜鹃等13种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区内兽类35种,隶属6目12科,主要栖息于山区林地、森林草甸等地。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原麝、林麝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水獭、青鼬2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麝鼩1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共18种,两栖类7种,隶属于1目3科,其中,花背蟾蜍和中国林蛙为我国特有种;爬行类11种,隶属3目5科,主要为蜥蜴目和蛇目。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种类有800余种,已调查清楚的154种隶属于6目52科,以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占优势[8]。
2.2.2 动物区系分布 根据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区系分布研究,已调查清楚的鸟类146种,其中,古北界113种、东洋界9种、广布两界24种,分别占区内鸟类总数的77.4%,6.2%,16.4%;兽类25种,其中,古北界16种、东洋界4种、广布两界5种,分别占区内兽类总数的64%,16%,20%;两栖爬行类13种,其中,古北界6种、东洋界1种、广布两界6种,分别占区内同类总数的46.2%,7.6%,46.2%[9]。
3 发展对策
3.1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
3.1.1 世界珍禽褐马鸡的栖息地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禽,1998年被我国正式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主要集中在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地区[10]。五鹿山是褐马鸡南端分布种群数量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有1200多只。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为褐马鸡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也为褐马鸡的繁衍、生存和研究提供了基础[11]。
3.1.2 白皮松林、辽东栎林的重点保护区域 白皮松是我国特有温性针叶树种,因其生存环境严酷、生长缓慢,再加上人为破坏,一般呈小面积分布。而五鹿山的黑虎沟、郭家凹等地则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白皮松,且生长良好,林相整齐,在整个白皮松分布区实属少见。辽东栎林为华北黄土高原的典型森林群落,历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干扰,大部分为混生林,而五鹿山的山脊顶部及阳坡则分布有大面积的纯林,且林相整齐,保存完好,极具保护价值[12]。五鹿山保护区的建立,既对现有白皮松林、辽东栎林进行了保护,同时对于森林物种、森林群落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3.1.3 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河流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流域,途经隰县下水庄水库、大宁县后注入黄河。保护区内草木茂盛、植被类型多样且覆盖率高,既对维系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阻挡西北寒流及黄土高原西北部刮来的沙尘向东、向南侵袭,成为山西、河北甚至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3.2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3.2.1 合理分区,强化保护意识 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并使之能持续合理发展,因此,在分区上要合理、科学,本着“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兼顾整体。通过保护,使核心区在地域上连续成片,在地形上有明显分割,基本无人类干扰和活动;缓冲区对核心区进行缓冲和保护;实验区可开展相对频繁的人为活动[13]。
3.2.2 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科研水平 保护区要对本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进行长期的科学考察,根据生态系统和栖息地不同,建立动态监测点,实时掌握各类资源的动态变化,并将监测的数据汇总后存入数据库中,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3.2.3 开发社区共管项目,提升发展潜力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偏僻山区,文化落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居民的主导产业为畜牧业,不利于保护区的建设,因此,开发社区共管项目、实现双赢是保护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结语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山西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通过提高保护区自身的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社区共建水平,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必将发展成为华北地区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1]宋伯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探讨 [J].山西林业,2009(6):21-23.
[2]毕润成.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统计年报 [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9.
[4]李跃霞.山西省种子植物区系及与相邻区系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6.
[5]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1-139.
[6]魏学智,苏俊霞,崔本义.五鹿山种子植物名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3):72-79.
[7]郭萃文,王琰,连丽萍.山西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2,21(3):115-118.
[8]宋慧刚,朱军.山西省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野生动物,2008,29(5):231-233.
[9]夏铭.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1):94-100.
[10]杨凤英.浅析濒危物种褐马鸡致危因素及保护措施 [J].山西林业科技,2003(3):37-38.
[11]张国钢,张正旺.山西五鹿山保护区褐马鸡种群密度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1(3):57-59.
[12]符利勇,郭爱华,刘应安,等.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特征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5):53-56.
[13]蔡正旺,苏雪,牟迈,等.甘肃敦煌南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