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4-13孙娟杨德利
孙娟,杨德利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我国海水养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海水养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养殖超过了所在海域的环境容量,造成了养殖海域水质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和沉积环境污染等问题,使海水养殖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探讨海水养殖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阻止海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1.1 发展历史
我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早在2000 多a前,闽粤沿海一带就已经开始养殖贝类。然而,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海水养殖一直处于天种人收的状态,养殖种类少,产量也不高。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才算真正起步,形成了以海带养殖为标志的第1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沿海兴起了对虾养殖,刘瑞玉院士等科学家首先培育出了人工亲虾,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并在全国沿海率先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形成了第2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快速发展,掀起了海水养殖的第3次产业化浪潮。目前,第4次海水养殖的产业化浪潮已经形成,其标志是以网箱养鱼为代表的鱼类养殖[1]。
1.2 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和面积快速增长。2009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1405 .22万t,比2008年增加4.84%,占当年水产品总产量的27.47%;海水养殖面积8.321万hm2,比2008年增加18.4%,养殖类型主要是深海养殖、浅海养殖、滩涂与海水池塘养殖等;总产值为1400 .39亿元,比2008年增加137.02亿元,占当年水产品总产值的12.24%。海水养殖种类中,鱼类 76.79万 t,甲壳类 101.69万 t,贝类1053 .05 万 t,藻类 145.65 万 t,其他 28.04 万 t,分别占水产品养殖总量中同类产品产量的3.78%,34.15%,97.81%,99.51%,41.88%[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水产品中的贝类和藻类几乎全部由海水养殖提供。我国海水养殖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养殖产量不断增加,养殖品种也不断增多。据FAO2003年统计,2000年全世界海水养殖品种为99种,我国养殖生产的有67种,占总数的2/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但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加投入和扩大养殖规模来实现的,其发展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正在不断地凸显,其中,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2 我国海水养殖的环境问题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海水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我国近岸海域面积约37万km2,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980 km2,比2008年增加7.3%。其中,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分别为20840,29720 km2,比2008年分别增加19.6%和17.7%,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水养殖污染、海上运输或海上突发事故产生的污染等,其中,海水养殖污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海洋的水质、沉积环境,破坏了近海生态环境平衡,同时还与赤潮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2.1 对养殖区水质的影响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营养负荷增加[4]。2009年,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对全国66个海水增养殖区展开了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综合监测,结果表明,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盐含量超标,部分养殖区营养状态指数较高,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有学者研究发现,残饵所溶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养殖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以养虾为例,人工投饵输入虾池的氮占总输入氮的90%左右,其中仅19%转化为虾体内的氮,其余大部分积累于虾池底部淤泥中,此外尚有8%~12%以悬浮颗粒氮、溶解有机氮、溶解无机氮等形式存在于水中[5]。海水养殖过程中,未被摄食的饲料和排泄物质进入海水形成沉积物,而沉积物中有机营养物质的富集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向水体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海水透明度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为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2 对养殖区沉积环境的影响
海水养殖过程中,输入水体的氮、磷和颗粒物分别有24%,84%和93%沉积在底泥中,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积累,超过了水域的自净能力,造成养殖区底泥的富集。在海水养殖区,海底沉积物中有机物的累积速率很高,但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却比较低。残饵和排泄物在底部堆积后,有机质降解释放到水体中的碳、氮、磷等主要化合物还会使养殖水体的有机负荷增加,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为病原菌的滋生繁殖提供条件,造成病害频发,水生动物大量死亡[6]。而在养殖过程中,死亡的生物体沉降分解又增加了底泥里氧的消耗,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硫化氢和氨气等有毒物质,进一步加剧了污染。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矿化和再悬浮作用,又可重新进入水体进行物质循环。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在全国66个海水增养殖区中,52%的海水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比2008年降低3%,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滴滴涕和铜等;同时,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只有12%的养殖区环境质量为优良[3]。
2.3 对养殖区滩涂湿地和红树林的破坏
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是很多具有商业价值生物的产卵地和育幼场,又是众多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地,其中还有珍贵和濒危物种,其在生态平衡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盲目地开发浅海滩涂和湿地,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致使湿地生境破碎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和鸟类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红树林是海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具有保护海堤、防止海岸侵蚀后退等生态功能。我国的红树林面积曾达20余万hm2,至20世纪50年代还有5万hm2左右,但目前不超过2万hm2。一些地区将大面积红树林改造成养殖池,致使许多栖息的鸟类无家可归,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红树林资源,也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7]。
3 养殖环境恶化经济学原因分析
3.1 养殖环境的公共性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现实生活中纯公共物品很少存在,通常存在的是准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竞争性或局部的排他性。
海水养殖环境具有环境公共物品的特征,这是海水养殖环境恶化的内在原因。正如其他的公共物品一样,海水养殖环境具有非排他性。这是因为,对于养殖户或养殖企业来说,海域的海水是流动的、一体的,要阻止受到别人污染的海水不扩散到自己的水域几乎不可能,即便可能,实施的成本也必然很高昂。虽然每个养殖者都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获得良好的养殖环境,但是他们愿意付出的代价都不够高,不足以使养殖环境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于是,对于大家共同的养殖环境,一旦被污染,没有人愿意出力去治理,从而使其不断恶化,这就是公共物品理论中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另外,每个人都会想,如果自己去治理环境污染,那么投入成本的就只有自己,但是环境好了之后受益的却是所有人,于是都等着别人去治理,等到别人治理好以后“搭便车”。
3.2 海水养殖的负外部性
经济活动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但是造成外部不经济(即负外部性)的行为人却不需要为自己给别人造成的损失而进行赔偿。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不注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将造成的环境成本不计入产品和交易成本中去,而是由社会和其他个人共同承担。这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也是发展与环境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人们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使海水养殖超过了海水的养殖容量,造成了海水养殖环境恶化。同时,在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残饵、养殖生物的代谢物、化肥、化学药物残留在水中,造成养殖区水质恶化、底质污染严重、水体营养化等问题,成为引发赤潮的动因。
4 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影响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海水养殖的环境问题。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海水养殖的环境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8],通过采取措施,治理海水养殖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根据海水的环境容量不断调整海水养殖的规模。具体来讲,要减少海水养殖对养殖区环境的破坏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要加强干预,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海水养殖环境资产的所有权。海水养殖环境具有环境公共物品的特征,人们不用花费任何费用或者只需要花费很少的费用就能无限度地享有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在自利原则和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养殖者总是希望不断地扩大自己对养殖水域和养殖环境的使用范围,以便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只有明确海水养殖环境资产的所有权,才能解决环境资产公共物品特性所带来的问题,消除养殖户对养殖环境资产的“搭便车”现象,更好地保护养殖水域的环境。
其次,采用合理的方法测算环境对海水养殖的影响,并把养殖的环境影响货币化,作为养殖成本的一部分,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目前,比较常用的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等。虽然根据这些方法计算得出的环境成本只是一个估计数,并且对于很多领域的环境污染可能很难做出估计,但这些方法仍是我们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很好工具。
第三,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运用经济手段通过收取排污费的方式要求污染者承担由于其对环境的污染而损害社会健康的责任,把养殖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以促进养殖者积极治理污染[9]。而排污权交易制度又能逐渐地淘汰一部分污染严重又无力治理的养殖企业,使海水养殖更加合理和效率化。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我国的海水养殖还应向更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对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养殖产量意义重大,例如,海水养殖可以利用微生态制剂,它不仅能改良养殖水质,而且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并且没有污染[10]。另外,养殖企业在养殖过程中要选择更优质的饲料和更科学的饲养方法。我国目前水产养殖业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与饲料的质量密切相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投饲效率,有利于减少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11]。并且可以学习借鉴国外海水养殖的成功模式,来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李大海,潘克厚,韩立民.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J].中国渔业经济,2005(6):11-13.
[2]农业部渔业司.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中国海洋环境监测部门.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J].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0(3):1-12.
[4]杨卫华,高会旺.胶州湾扇贝养殖对海域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2):86-93.
[5]杨逸萍,王增焕,孙建,等.养殖虾池主要化学因子变化规律和氮的收支[J].海洋科学,1999(1):15-17.
[6]张壮志,孙磊,常维山.水体富营养化中的氮素污染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现状[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6):13-15.
[7]黄甫,蒋鸿标.加快广东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51-4553.
[8]王国平,张效莉.我国沿海渔业的社会经济效应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54-57.
[9]付康康.论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实践 [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778-1881.
[10]谢凤行,赵玉洁.几种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4):18-21.
[11]王俊,金曙光,冯伟业.浅析内蒙古自治区乌鳢养殖的可持续发展[J].华北农学报,2004,19(S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