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68例
2011-04-13乐文博,李波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68例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是以胃粘膜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上腹部疼痛不适,常伴腹胀嗳气、呃逆、吐酸、打嗝、食后症状加重等消化不良症状,且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胃脘痛”范畴。笔者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6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性 65例,女例 3例。年龄 20~ 26岁 5例 ,26~ 31岁 15例,31~36岁 22例 ,36~ 41岁 20例,41~ 46岁 6例。病程 < 1年的 22例,1~ 3年 40例,> 3年 6例。诊断依据:①胃脘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 6个月以上,排除胃癌、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因素。②多伴消化不良症状:食欲不佳,食生冷、硬等食物即发病或加重。或伴胃胀、嗳气、打嗝、时有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③胃镜检查提示胃粘膜充血,或见糜烂和出血点(浅表性),或见胃粘膜萎缩变薄(萎缩性)。
治疗方法予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药物组成:熟地24g,山药、山茱萸、白蔻、枳壳各 12g,茯苓、泽泻、丹皮各 9g,砂仁 15g。若兼见胃粘膜充血有出血点,上消化道有出血者减丹皮,加阿胶 10g烊化兑服、大黄炭 20 g;发作痛甚者加玄胡、川栋子各 12g,白芍 15g,甘草5g;食入即胀满不舒、嗳气打嗝者加焦三仙各 15g,炒莱菔子 12g;若呕吐甚者加清半夏 10g,生姜三片,若泛酸重者加乌贼骨 12g,煅瓦楞子 15g;病程日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无力者加黄芪、当归各 15g;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者加党参、白术各 12g,炒扁豆 20g,五味子 6g。 1d1剂,水煎服,15d为 1个疗程,一般为 1~3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胃胀、胃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提示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或胃粘膜萎缩等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来未复发;显效:胃脘不适及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1年发作 1次;无效:胃痛胃胀及伴随症状,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与治疗前无任何改变。
治疗结果本组 68例中治愈 50例,显效 16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 97%。
讨论慢性胃炎多发生在青中年的男性,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而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年以上。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而治疗组均为原发性慢性胃炎。本病的成因多因饮食所伤,次为情志失调。嗜食辛辣饮酒过度、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失和、胃气不降而致本病的发生,如《素问、痹痛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证治汇补◦伤食》载“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之后继以不调者。”说明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多种原因的饮食所伤。损及脾胃日久脾胃虚弱。久病及肾,先后天互为影响而致脾肾双虚。或因七性所伤,如忧思脑怒损伤肝脾,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致本病的发生。由于病初症状多不明显,失治误诊,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久病必体虚,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胃为肾之关”。本病病位在胃,治需健脾而养胃,培补后天之脾土。而六味地黄汤方为治先天肾虚之宗祖方,笔者用本方加砂仁、白蔻、枳壳以补肾、健脾、和胃治疗本病,意在通过培补先天以达先后天互补之目的,再予随症加减,主方立意不变,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1] 张文卿.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 50例[J].新疆中医药,1994,10(4):3-14.
[2] 陈云芝.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107例 [J].陕西中医,1990,11(11):442.
[3] 李 成,张 晔.滋养健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 5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28.
[4] 雷在宏.半白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3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13.
R57
A
1000-7369(2011)01-0077-01
乐文博李波△
陕西省白河县妇幼保健院(白河 725800)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安康 725000)
◦针灸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