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聚四氟乙烯中毒患者的护理
2011-04-13高燕
高 燕
聚四氟乙烯本身无毒,当人接触到315~375℃聚四氟乙烯树脂热解产物时,对人体有独特毒性作用,可以发生致死病例[1]。肺是这些裂解气的靶器官,引起肺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液渗出,形成化学性肺炎及间质性肺水肿。笔者所在科收治聚四氟乙烯中毒1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痊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因吸入聚四氟乙烯蒸汽,呼吸困难伴恶心、呕吐,急诊他院给予鼻导管吸氧、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由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11 h后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查体:体温36.8℃,呼吸 40~50次/min,心率 130次/min,血压测不到,SpO2时隐时现(高流量吸氧 8~10 L/min),意识尚清、但烦躁不安,发绀,咳大量淡黄色泡沫痰,双肺遍布湿罗音。 血气分析:pH 7.150,PCO250.8 mmHg(1 mmHg=0.133 kPa),PO252 mmHg,HCO317.7 mmol/L,BE-11 mmol/L,SAO275%。胸片:双肺大量絮状密度增高影,并融合成团,以右下肺为著;两肺门影增浓伴片状对称性蝶翼状密度增高影。入院后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大量、快速补液升高血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经抗感染治疗、清除毒素及炎性介质、抗纤维化及保肝治疗等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2 护 理
2.1 人工气道护理
2.1.1 气道固定 保证气管插管在气道内,保证机械通气的实施。用胶布和寸带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交接班时检查、核对气管插管置管深度、气囊压力等,并做好交接记录。应用低压高容量气管插管,并保持气囊压力20 mmHg,气囊不用放气,可避免对气道黏膜的压伤,又可避免人为地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躁动或不配合治疗时加强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安全约束,防止非计划拔管。
2.1.2 气道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加湿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除不畅。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所有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
2.1.3 判断吸痰时机 采用非定时性吸痰技术,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痰,如痰液潴留在人工气道内、口腔或鼻腔内,可听到痰鸣音、干罗音、湿罗音,患者烦躁不安,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患者要求吸痰或呼吸机的吸气峰压增高,出现峰压报警、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应及时吸痰,尤其在体位改变、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采用非定时性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黏膜的损伤、气道痉挛等,减少患者的痛苦。吸痰期间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吸痰前后给予纯氧支持3 min。如在吸痰过程中出现频繁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出现气道痉挛、发绀、烦躁不安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行机械通气,并提高吸氧浓度。
2.2 胸部物理治疗 翻身叩背1次/2 h,叩拍力可通过胸壁传到气道,将支气管壁上的分泌物松解。振动排痰机排痰2次/d,利用物理定向扣击对胸肺产生两种作用力。一种是垂直力,帮助支气管肺泡黏膜表面黏液及代谢物起松动,另一种水平力,促使已液化的支气管肺泡黏液按一定的方向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气道阻力,增大呼吸面积。
2.3 口腔护理 经口气管插管时,由于患者无法有效吞咽,口腔分泌物较多。口腔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经口气管插管时难以用棉球进行口腔擦拭,可选择口腔冲洗。冲洗前检查气囊压力,确定气道无漏气。将头偏向一侧,注入口腔护理液,用负压在下方吸出,反复数次,直到口腔清洁无异味。
2.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促使机械通气成功的不可忽视的环节,有时它甚至会直接决定一个人治疗的成败[2]。气管插管虽然是有效的抢救手段,但毕竟是有创伤性的,故患者会对插管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机对抗、不能发音和说话、无法自行咳痰、需人工吸痰等问题感到极度焦虑和恐惧,护士在插管前就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讲明这些变化只是暂时性的,拔管后一切功能将恢复。在插管期间,告知患者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如文字、点头、摇头、眨眼等。耐心的倾听患者的主诉,使其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必要时予以抗焦虑药物,生活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2.5 体位 机械通气患者平卧位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导致声门的关闭功能丧失,机械通气患者胃内容物易返流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导致VAP。低于30°的平卧位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头部抬高45°以上,半卧位可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若无禁忌证,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采用30~45°半卧位[3]。
[1]何 光,苏毅勇,汪力田,等.职业卫生与安全百科全书[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98.
[2]任爱芝,蒋 红.12例COPD患者并发呼衰时行机械通气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174.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