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1-04-13石淦
石淦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畜牧兽医站,重庆涪陵 408113)
家兔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仔兔和幼兔暴发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常以水样腹泻致使严重脱水,而造成家兔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陷入误区,2011年4月,我市某兔场饲养的520只断奶幼兔陆续出现拉水样稀粪、脱水死亡的现象,笔者经临床诊断并结合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对其确诊为大肠杆菌感染,利用药敏试验对其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某兔场饲养的520只家兔,其中种兔150只,青年兔200只,其余均为仔兔和断奶幼兔。2011年4月17日起,部分断奶幼兔和仔兔出现发病,拉水样稀粪、肚子胀气并出现死亡,随后几天该场的青年兔和部分种兔也都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养殖场主曾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未有明显效果,至23日到青羊镇畜牧兽医站报告共死亡家兔86只,死亡率为16.5%。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的仔兔与断奶仔兔食欲不振、拉水样或胶冻样稀粪、腹部膨胀、精神沉郁,后期出现褐色或黑色稀粪、腥臭,偶尔有仔兔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即出现突然死亡;青年兔与种兔亦出现拉稀,肛门、后肢足部的被毛被稀粪玷污。剖解后可见,病兔胃内充满大量气体与液体,胃黏膜、十二指肠、回肠、盲肠不同程度出现充出血,肠道内充满黏液内容物和气体。胆囊壁扩张、胆汁增多。突然死亡家兔心肌松软、心冠脂肪有出血点。
三、实验室诊断
1.细菌分离鉴定。取病兔十二指肠黏膜上胶冻样物质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菌采取病兔肝、脾及十二指肠内容物,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后,对半透明浅色菌落纯化培养。将纯化培养后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别试验,其结果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产酸产气,对蔗糖能少量产酸产气,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穿刺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与底面变黄,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依红美蓝培养基上呈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
2.药敏试验。取纯化后分离菌株接种肉汤培养,用棉签蘸取菌液均匀涂抹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然后将药敏纸片贴于培养基表面,将培养基正置于37℃温箱中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敏感,对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氟哌酸较敏感,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四、治疗
因发病时逢气温骤变,畜主以为仔兔拉稀是应激造成,开始对兔子饲喂大维生素和黄芪多糖,但随着家兔死亡增多开始频繁使用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氯丙胍等各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无明显效果。笔者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后,建议畜主减少兔群养殖密度,隔离发病家兔,无害化处理病死兔,对兔舍、笼具、地面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对家兔肌肉注射头孢噻呋,连用5 d;在兔饲料里添加恩诺沙星、维生素C,连用5 d。采取以上措施后,3 d控制了死亡,治疗期结束后兔群逐渐恢复正常。
五、小结
兔大肠杆菌病又称粘液性肠炎,由于大肠杆菌属于肠道正常寄生菌群,但若遇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然改变时候,肠道菌群紊乱,仔兔、断奶幼兔抵抗力不强,就会在兔群里引发该病的流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患病后死亡率比青年兔高。兔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大肠杆菌病的地域流行性较强,所以没有有效的大肠杆菌疫苗能对各地的兔场进行保护,有部分养殖场曾经使用自家苗进行免疫防治,但效果并不理想。加强日常管理、场地和器具严格消毒,兔群饲养密度合适,严格遵守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才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本病例表明,实验室细菌学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能为当地发生的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近年来,各地家兔养殖场对于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不断,使得各养殖场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所以在投药时同一养殖场应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且用药疗程应为3~7 d,并配合饲养管理的加强来控制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