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考

2011-04-13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发展

胡 济 林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 福州 35010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长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真理性认识的典范。

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273,而生产工具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示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再到大机器生产,生产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也由此实现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更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将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当集中精力优先发展生产力,“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293。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后的实际,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623在当时情形下,这已“变得格外紧迫了”[3]623。由此,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并不断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最终源泉。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生产力的观点,反复强调生产力至关重要的地位。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建国几十年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文革”时期,“四人帮”又在捣乱,搞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难以得到体现。对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4]6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4]255,“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254-25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并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4]372置于首要位置,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4]377。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针对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企业手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强调必须通过改革才能进一步理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对基本关系,化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除体制性障碍。他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370邓小平还把“改革”与“革命”放到等量齐观的重要高度来认识。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370过去我们搞革命,打碎旧社会的枷锁,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今,我们进行改革,要从根本上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4]370,这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就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前一个月,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解体了。苏联的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震动,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其中“重要教训之一,就在于没能及时地对既成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或体制实行必要的改革”[5],以致后来危机四伏,最后四分五裂。邓小平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从战略的高度,作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113的重大决策,彰显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眼光和恢弘气魄。

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以生产力作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维度,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把握。在当前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快经济发展,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但不等于发展只看速度和规模,还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也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主动调低经济发展速度0.5个百分点,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新的重大举措。

二、以人为本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维度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是每个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历史使命。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每一个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在初始阶段或上升时期都曾经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以资本主义为例,“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所以,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首先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373,这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优越性的基本前提,如果连这个基本条件都无法实现,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但是,社会主义本质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力层面,还必须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价值目标。也就是,这是一个人人参与建设,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所以,邓小平紧接着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价值目标方面的根本体现。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维度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开创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民权利观、人民利益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物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民群众理所当然要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是其基本要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邓小平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4为此,要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4]268;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799。邓小平强调:“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4]142

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为丰富,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高,精神风貌好,社会生活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中国的社会主义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单纯就生产力而言,尚不具备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动写照。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364“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4]110-111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必要强调的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内的全面富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7]648的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650的总要求,就必须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7]651,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战略资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7]651,抓好五个统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前行的方向。“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652,改革是动力,通过改革推动发展,发展是目的,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的共同福祉;稳定是前提,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谋划和谐的未来。

三、实践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主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先后20多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他牢牢把握实践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线,坚持用实践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第一,认识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8]312邓小平还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291,“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4]292。在这里,邓小平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度来认识解放思想与继承创新的关系,不能解放思想就难以实现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就难以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就可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最终惨遭失败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时陷入低潮便是历史的明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邓小平身体力行,亲自领导和主导两次思想大解放,两次拨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8]141,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8]364。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4]382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尤其注重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4]252,因此,我们制定各项政策“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4]252。只有清醒地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才能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左”和右的干扰,实现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规律的扬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试和闯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也可能承担极大的政治风险。对此,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4]372这一段谈话是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强烈探索精神的缩影。正是依靠这种试和闯的宝贵品质和英雄气魄,成功创办了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速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邓小平强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372,但不等于鲁夫莽汉的蛮干,而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前提,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本准则,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控制风险的巧干。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少犯错误,不犯大错呢?邓小平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4]113“也就是,既要做到解放思想,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又要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第四,不争论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方法。不争论的基本含义是要实干。要充分肯定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干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无谓地争论家庭联产承包要不要搞、经济特区能不能办、三资企业能不能发展、市场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无异于自我消耗、错失良机。对此,邓小平果断地提出“不搞争论”[4]374。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4]374与其凡事都弄个明明白白,再干事业,不如先干起来让群众来判别,让实践来检验。不争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允许看。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4]374允许看也就是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4]374,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拿事实来说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382,要让实践的效果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逐渐带动更多的人跟着干起来,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认识和行动。

四、创新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特性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创新的精神,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本质层面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一,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基于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开创性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曲折中发展,其间也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挫折。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中陷入失败的境地。这些惨痛的经验教训成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基于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4]105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坚持探索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既有的理论和现成的模式上,而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323邓小平鼓励人们要大胆地闯,大胆地干,“杀出一条血路”来。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需要大无畏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不是不切实际的蛮干,而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邓小平说:“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35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邓小平始终尊重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强调要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4]380,这是“真正关系到大局”[4]380的大事。要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坚持义与利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187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闹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无疑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邓小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但邓小平也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坚持“利”与“义”的统一。他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4]3等当作相当长时期内要抓紧的重要工作。邓小平强调:“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4]306要经常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可靠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坚持战略性与策略性的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为此,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中国制定了“台阶式”发展战略。之后,国家又陆续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然而战略的实现要通过具体的策略来体现。在具体的策略中,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为的是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上还要容许私有制、按资分配等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为的是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这又会导致剥削,拉大贫富差距。对此,我国宪法和相关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又对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作了明确的限制或适当调节,既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又防止其过度膨胀,最后导致两极分化,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邓小平巧妙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战略性与策略性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