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配合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
2011-04-13许克柱
许克柱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
许克柱
(厦门华医馆,福建 361004)
温针疗法;推拿;正骨手法;骶髂关节错缝
骶髂关节错缝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是引起腰臀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可单发,亦可与其他腰腿疾病并发,易被其他下腰痛疾病症状所掩盖,或与其他下腰痛疾病症状相类似而被漏诊、误诊。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间,采用温针配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为主,辅以相应的导引巩固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其中18~30岁12例,31~40岁30例,41~50岁者18例,51~62岁6例,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年;左侧28例,右侧38例;前错缝29例,后错缝37例;伴有放射痛36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相关资料[1-3]制订。①有腰髋部外伤史;②主诉为一侧腰臀腿痛,多不过膝,痛点模糊,站立、行走或起立时疼痛加重,患侧不能负重,翻身困难。急性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慢性者症状渐重,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疼痛可向下肢后侧或腹股沟放射;③体征见骶髂关节处压痛,两侧髂嵴不等高,慢性者可伴有腰部脊柱侧突,双下肢长度比差在0.5 cm以上,患者骶髂联合处凹陷,患肢较健侧长者为前错缝,骶髂联合处凸起,患肢较健侧下肢短为后错缝,“4”字征(+),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骨盆正位及病侧骶髂关节斜位X线摄片显示两侧髂嵴不等高,骶髂关节间隙与健侧相比对有差异,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
取阿是穴,患侧上髎、次髎、中髎、大肠俞、关元俞等穴,向下肢放射者加委中、阳陵泉,向腹股沟处放射者加居髎、环跳、秩边,针刺得气后,将清艾条剪成2~3 cm长艾段,一端取孔,套于针柄,待艾条燃尽后起针。每穴灸2~3壮(在艾段燃烧过程中,若患者觉局部过烫,应用硬纸片等材料隔开,以免烫伤)。
2.2 推拿手法
先以推、揉、㨰法在背及腰骶部施放松手法,配合拇指按揉腰背部两侧膀胱经以放松腰背部肌肉15~20 min;指压环跳、承扶、秩边、委中等穴以舒经通络;拇指点按揉骶髂关节痛点,并辅以小幅度的弹拨手法以松解局部紧张痉挛状态。
据前错缝或后错缝,让患者仰卧或俯卧,令一助手两手置于患者两腋下,以固定身体上部,施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踝部,两人同时用力进行对抗拔伸牵引。
前错缝者,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一手握住患侧下肢踝部,另一手按住患者膝部,屈曲患者膝、髋关节,当患者屈膝、屈髋至最大限度时,将膝部略转向健侧,然后突然用力向下(患者腹部方向)冲压。
后错缝者,患者取俯卧位,令助手牵引患者患侧下肢,施术者双手叠掌按住患侧髂后上棘处,待患者下肢抬至一定高度(约60~70°)时,施术者双手突然向下冲压,往往可听到复位声。单人操作时,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施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令患者患侧下肢伸直放松,施术者一手托患侧下肢膝部,另一手掌根置于患侧骶髂关节后方,双手对抗用力,当托膝手将患侧下肢后伸到一定角度时,放在患处的手突然向前加压用力,亦可复位。
手法复位以两侧髂嵴等高,患者疼痛减轻为成功。复位后于腰骶部及患侧骶髂关节处用掌揉法,再轻抖双下肢数次。
温针疗法和推拿手法每日1次,整复手法若1次未成功,需隔1~2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2.3 导引巩固
2.3.1 屈膝下蹲法
适用于前错缝者,患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略向内收,躯干微前屈,屈膝下蹲,重心慢慢偏向患侧,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做小幅度连续下蹲动作,以患侧骶髂关节处酸胀为度。每次3~5 min,每日2~3次。
2.3.2 弓步后仰法
适用于后错缝者,取健弓患箭步,患侧下肢往后伸直,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躯干慢慢后仰,并做小幅度的连续后仰动作,以患处酸胀痛为度。每次3~5 min,每日2~3次。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显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明显减轻,随访2年间偶有复发,但疼痛不甚明显,经休息热敷患处症状消失。
有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症状减轻,在着凉劳累后复发,疼痛较以前有所减轻,经辅助治疗后消失。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66例患者中,痊愈47例,占71.2%;显效10例,占15.2%;有效6例,占9.1%;无效3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治疗2次者8例,3~8次者34例,9~10次者20例,11~15次4例。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38岁,2006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半年前在打高尔夫球过程中,突感右侧腰臀部剧痛,痛向右腹股沟处放射,活动受限,不敢下蹲,行走,卧床翻身时疼痛加剧,经外院诊断为腰扭伤,经服药及理疗疼痛不能缓解。现腰臀部胀痛明显,自感右侧骶髂关节处突起,叩之酸痛明显。检查见右侧腰部肌肉紧张,下腰段脊柱稍向左侧突,右骶髂关节处有一条索状隆起,压痛阳性,右髂后上棘较左侧明显突起,右侧下肢较左侧短0.8 cm。右侧“4”字征、骨盆分离试验均为阳性,诊断为右骶髂关节后错缝。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当即疼痛减轻,骶髂关节处后凸消失,但感腰及右臀部酸痛乏力,继续进行推拿、温针灸4次,辅以“弓步后仰法”练习,治疗5次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嘱“弓步后仰法”进行针对性锻炼,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从解剖学角度看,骶髂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枢纽,属于微动关节,在其关节上存在许多紧密结合的隆起和凹陷,这些结构和布于关节前后的诸多韧带(骨间、骶髂前后、骨关节、骶棘髂腰等韧带)将该关节固定,同时参与骶髂关节运动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腰方肌、股直内收肌等,多块肌肉相互协调,当姿态不当或遭受巨大外力阻扰扭转或妇女因孕期内分泌改变,骨盆内容增大,生产时产道扩张等影响使骶髂关节支持韧带松弛,或其他腰腿疾病使上述肌肉对力失衡致关节错缝,甚至关节内负压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发生嵌顿,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因体位及力的方向不同,可有前后错缝之分。本病治疗时,首先对腰部、臀部及压痛点进行松解,患侧关节拔伸牵引等手法是必要的,先缓解或解除局部肌肉韧带的紧张状态,为关节的整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温针灸可温经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无菌性炎症吸收。整复手法中的冲压必须在腰臀腿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在髋关节屈曲或后伸至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的情况下,用力坚决而短促。导引巩固法则要求用力稳定而持续,并作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巩固疗效,特别是陈旧性损伤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后,需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上述方法综合运用,治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病有一定关系,后两者均可因肌肉失衡而并发本病,从而加重病情,本病又是骨盆紊乱的主因,骨盆紊乱有可以导致后两者脊柱疾病的发生[4],故在临床诊断中不应忽视本病的存在,一旦合并本病应先纠正错缝之骶髂关节,这样既可减轻病痛,又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1] 李祖谟.中国传统手法医学[M].第1版,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9.
[2] 孙叔春.中医筋伤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6- 67.
[3] 谷福顺,李皓.骨盆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144例[J].天津中医,1996,13(3):29-30.
[4] 全福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颈肩腰腿痛疾病的良方妙法[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5.
2010-06-23
R246.2
B
1005-0957(2011)02-0128-02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28
许克柱(1978 - ),男,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