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

2011-04-13许克柱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错缝温针骶髂

许克柱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

许克柱

(厦门华医馆,福建 361004)

温针疗法;推拿;正骨手法;骶髂关节错缝

骶髂关节错缝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是引起腰臀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可单发,亦可与其他腰腿疾病并发,易被其他下腰痛疾病症状所掩盖,或与其他下腰痛疾病症状相类似而被漏诊、误诊。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间,采用温针配合推拿正骨手法治疗为主,辅以相应的导引巩固治疗骶髂关节错缝6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其中18~30岁12例,31~40岁30例,41~50岁者18例,51~62岁6例,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年;左侧28例,右侧38例;前错缝29例,后错缝37例;伴有放射痛36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相关资料[1-3]制订。①有腰髋部外伤史;②主诉为一侧腰臀腿痛,多不过膝,痛点模糊,站立、行走或起立时疼痛加重,患侧不能负重,翻身困难。急性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慢性者症状渐重,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疼痛可向下肢后侧或腹股沟放射;③体征见骶髂关节处压痛,两侧髂嵴不等高,慢性者可伴有腰部脊柱侧突,双下肢长度比差在0.5 cm以上,患者骶髂联合处凹陷,患肢较健侧长者为前错缝,骶髂联合处凸起,患肢较健侧下肢短为后错缝,“4”字征(+),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骨盆正位及病侧骶髂关节斜位X线摄片显示两侧髂嵴不等高,骶髂关节间隙与健侧相比对有差异,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温针

取阿是穴,患侧上髎、次髎、中髎、大肠俞、关元俞等穴,向下肢放射者加委中、阳陵泉,向腹股沟处放射者加居髎、环跳、秩边,针刺得气后,将清艾条剪成2~3 cm长艾段,一端取孔,套于针柄,待艾条燃尽后起针。每穴灸2~3壮(在艾段燃烧过程中,若患者觉局部过烫,应用硬纸片等材料隔开,以免烫伤)。

2.2 推拿手法

先以推、揉、㨰法在背及腰骶部施放松手法,配合拇指按揉腰背部两侧膀胱经以放松腰背部肌肉15~20 min;指压环跳、承扶、秩边、委中等穴以舒经通络;拇指点按揉骶髂关节痛点,并辅以小幅度的弹拨手法以松解局部紧张痉挛状态。

据前错缝或后错缝,让患者仰卧或俯卧,令一助手两手置于患者两腋下,以固定身体上部,施术者双手握住患肢踝部,两人同时用力进行对抗拔伸牵引。

前错缝者,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一手握住患侧下肢踝部,另一手按住患者膝部,屈曲患者膝、髋关节,当患者屈膝、屈髋至最大限度时,将膝部略转向健侧,然后突然用力向下(患者腹部方向)冲压。

后错缝者,患者取俯卧位,令助手牵引患者患侧下肢,施术者双手叠掌按住患侧髂后上棘处,待患者下肢抬至一定高度(约60~70°)时,施术者双手突然向下冲压,往往可听到复位声。单人操作时,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施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令患者患侧下肢伸直放松,施术者一手托患侧下肢膝部,另一手掌根置于患侧骶髂关节后方,双手对抗用力,当托膝手将患侧下肢后伸到一定角度时,放在患处的手突然向前加压用力,亦可复位。

手法复位以两侧髂嵴等高,患者疼痛减轻为成功。复位后于腰骶部及患侧骶髂关节处用掌揉法,再轻抖双下肢数次。

温针疗法和推拿手法每日1次,整复手法若1次未成功,需隔1~2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2.3 导引巩固

2.3.1 屈膝下蹲法

适用于前错缝者,患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略向内收,躯干微前屈,屈膝下蹲,重心慢慢偏向患侧,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做小幅度连续下蹲动作,以患侧骶髂关节处酸胀为度。每次3~5 min,每日2~3次。

2.3.2 弓步后仰法

适用于后错缝者,取健弓患箭步,患侧下肢往后伸直,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躯干慢慢后仰,并做小幅度的连续后仰动作,以患处酸胀痛为度。每次3~5 min,每日2~3次。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显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明显减轻,随访2年间偶有复发,但疼痛不甚明显,经休息热敷患处症状消失。

有效 两侧髂嵴同高,腰臀腿痛症状减轻,在着凉劳累后复发,疼痛较以前有所减轻,经辅助治疗后消失。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66例患者中,痊愈47例,占71.2%;显效10例,占15.2%;有效6例,占9.1%;无效3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治疗2次者8例,3~8次者34例,9~10次者20例,11~15次4例。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38岁,2006年10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半年前在打高尔夫球过程中,突感右侧腰臀部剧痛,痛向右腹股沟处放射,活动受限,不敢下蹲,行走,卧床翻身时疼痛加剧,经外院诊断为腰扭伤,经服药及理疗疼痛不能缓解。现腰臀部胀痛明显,自感右侧骶髂关节处突起,叩之酸痛明显。检查见右侧腰部肌肉紧张,下腰段脊柱稍向左侧突,右骶髂关节处有一条索状隆起,压痛阳性,右髂后上棘较左侧明显突起,右侧下肢较左侧短0.8 cm。右侧“4”字征、骨盆分离试验均为阳性,诊断为右骶髂关节后错缝。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当即疼痛减轻,骶髂关节处后凸消失,但感腰及右臀部酸痛乏力,继续进行推拿、温针灸4次,辅以“弓步后仰法”练习,治疗5次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嘱“弓步后仰法”进行针对性锻炼,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属中医学“骨错缝”范畴,从解剖学角度看,骶髂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枢纽,属于微动关节,在其关节上存在许多紧密结合的隆起和凹陷,这些结构和布于关节前后的诸多韧带(骨间、骶髂前后、骨关节、骶棘髂腰等韧带)将该关节固定,同时参与骶髂关节运动的腹直肌、臀大肌、竖脊肌、腰方肌、股直内收肌等,多块肌肉相互协调,当姿态不当或遭受巨大外力阻扰扭转或妇女因孕期内分泌改变,骨盆内容增大,生产时产道扩张等影响使骶髂关节支持韧带松弛,或其他腰腿疾病使上述肌肉对力失衡致关节错缝,甚至关节内负压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发生嵌顿,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因体位及力的方向不同,可有前后错缝之分。本病治疗时,首先对腰部、臀部及压痛点进行松解,患侧关节拔伸牵引等手法是必要的,先缓解或解除局部肌肉韧带的紧张状态,为关节的整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温针灸可温经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促进无菌性炎症吸收。整复手法中的冲压必须在腰臀腿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在髋关节屈曲或后伸至以患侧骶髂关节为支点的情况下,用力坚决而短促。导引巩固法则要求用力稳定而持续,并作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巩固疗效,特别是陈旧性损伤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后,需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上述方法综合运用,治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病有一定关系,后两者均可因肌肉失衡而并发本病,从而加重病情,本病又是骨盆紊乱的主因,骨盆紊乱有可以导致后两者脊柱疾病的发生[4],故在临床诊断中不应忽视本病的存在,一旦合并本病应先纠正错缝之骶髂关节,这样既可减轻病痛,又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1] 李祖谟.中国传统手法医学[M].第1版,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9.

[2] 孙叔春.中医筋伤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6- 67.

[3] 谷福顺,李皓.骨盆屈伸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144例[J].天津中医,1996,13(3):29-30.

[4] 全福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颈肩腰腿痛疾病的良方妙法[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5.

2010-06-23

R246.2

B

1005-0957(2011)02-0128-02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28

许克柱(1978 - ),男,医师

猜你喜欢

错缝温针骶髂
腰痛也可能是骶髂关节紊乱引起的
脊柱缘何“骨错缝”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错缝结构对隔墙传声损失的影响研究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Calculation of Plane to Plane Orientation Error by Least Square Method Based on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肾阳虚证骨关节炎温针疗效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