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增绿 牧业增效 牧民增收四川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2011-04-13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局长杨昌明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局长 杨昌明
1 切实增强落实政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草原保护,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牧民收入的具体体现。落实好这项政策,要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理念,统筹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计,以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为基础,以推行草畜平衡、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保护草原生态安全、保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构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共赢局面。畜牧兽医部门作为草原主管部门,承担着推进草原保护建设重大政策实施,促进牧区畜牧经济发展的重任。按照财政部、农业部要求,在下半年迅速将政策落实到2.12亿亩草原和68.4万户牧户,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密切配合财政等有关部门,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把政策研究得更深更透,把握得更准更细,发挥技术优势,整合工作力量,全力以赴推进政策实施,尽快将政策落实到牧区、草场、牧户。
2 切实强化推进政策实施的工作措施
今年,我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包括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牧草良种补贴860万亩、45.2万纯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及畜牧良种补贴,补奖资金总额9.6亿多元,目前已有5.7亿元资金由省下拨三州。
2.1 强化基础工作 按照今年1月22日全省实施补奖机制前期工作布置会议要求,各地开展了统计核查、草原承包等前期准备工作,为了确保补奖政策顺利启动实施,当前还要进一步强化六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深化完善草原承包。加快推进和规范草原承包工作,确保纳入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范围的草原承包到户,做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二是科学划定基本草原。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三是合理确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根据国家和省禁牧划定标准,结合草原生态和牧业生产现状,牧区要科学合理确定草原禁牧区域,以乡镇或村为基本单元实行禁牧封育管理。把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全部列为草畜平衡区域,以乡镇或村为单位进行草畜平衡管护,逐村逐户核定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对超载区域和牧户按照“稳步推进,三年到位”的原则,制定实施减畜计划,落实减畜目标,推进草畜平衡。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都要设立醒目的标识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要指定人员专门负责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尽快将牧户信息、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相关政策等信息资料录入、审核和上传省局,省局审核后上传农业部。五是完善上报实施方案。三州及48个县畜牧兽医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按照两部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要求,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完成2011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工作,逐级审核上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六是配套制定规章制度。在前期出台《天然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省上即将制定出台政策实施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禁牧及草畜平衡考核评价标准、绩效考核办法等具体标准和办法,州县要结合实际,分别制定配套规章,确保政策实施有章可循。
2.2 强化政策兑现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到“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对违反禁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不按计划减畜的村或牧户,通过财政部门暂停或取消当年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从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补奖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平稳高效运行。
2.3 强化政策培训宣传 落实好政策,首要的是要加强对广大畜牧兽医干部、技术人员的政策和技术培训,确保宣传政策、实施政策不走样。在实施政策中,要使中央惠牧惠民政策真正做到“入村入户、入脑入心”,从而让广大牧民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政策实施,形成促进政策实施的良好氛围。
2.4 强化草原监理监测 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整合力量,充实人员,提高工作水平,完善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核查机制,加大对享受政策牧民履行禁牧、草畜平衡等相关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会同乡村坚决及时纠正牧民违反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
2.5 强化工作纪律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既要统筹兼顾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又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充分调动整合基层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力量,集中精力抓好补奖政策的实施。在实施政策中,对牧民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要讲究工作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和引导,确保把好事办好,绝不能激化矛盾,把好事变成坏事。
3 切实加快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
我省牧区草畜矛盾比较突出,牲畜超载严重,牧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落后,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牲畜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低。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我们承担着既要保护草原生态安全,又要促进牧民增收的双重任务和压力。面对牧区畜牧业现状和实施草原新政策要求,要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的实现,改变牧区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刻不容缓。
3.1 科学规划布局 我省牧区畜草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各地要根据国家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从牧区、半牧区、农区资源分布特点和畜牧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划定高寒牧区、半牧区和低海拔河谷区三大草原功能区,因地制宜编制牧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并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好重点项目,争取得到国家支持。
3.2 改善生产条件 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牧区扶贫综合开发工程、优良牧草种植推广、牧草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现有项目和政策,加大投入,大力开展人工饲草基地、牲畜棚圈、暖棚、巷道圈和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局草原围栏、节水灌溉设施和牲畜品种改良点,添置充实牧业机具,建立饲草料储备体系,切实改善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牧区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抗灾保畜能力。
3.3 转变生产方式 积极推行良种良法,综合采取草畜双改、增草减畜、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转变。按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要求,突出草畜良种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养殖基地无害化等核心内容,依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良种补贴资金,加快推进以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藏系绵羊、建昌黑山羊以及披碱草、老芒麦、光叶紫花苕等品种为代表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率和生产性能,缩短牲畜饲养周期,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增加生产效益。推行半舍饲舍饲养殖方式,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免耕种草和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增加饲草料补充供给。有序实行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促进草畜动态平衡。加快推进红原、炉霍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探索推广试点经验,引导牧民由“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
3.4 发展生态产业 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发展环境,依托优质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和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在牧区发展,打造一批带动型龙头企业,切实改变牧区畜牧业既缺龙头又无品牌的局面。通过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牧民”的发展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川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品牌,提高牧区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牧民增收、牧业增值、企业增效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