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化与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人才的培养

2011-04-13

关键词:人体科学培养目标体育产业

曹 兰 菊

(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体育产业化与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人才的培养

曹 兰 菊

(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在注重医疗保健的同时,从事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意识也相应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急剧增加。然而,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不大等诸多问题。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位授予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应适应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不断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产业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策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概述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从事体育产品(劳务)生产、经营服务的体育部门、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法人的集合。体育产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性产品,不是实物产品,是传统体育产业中的本体产业,不包括体育用品等相关领域。广义的体育产业除了包括狭义部分之外,还包括了服务产品之外与体育相关的体育用品、体育器材等相关行业。在这里我们主要把体育产业看成是狭义的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产业,首先,其产品是特殊的。体育产业产品是体育从业人员通过提供体育服务并满足消费者一定需求的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务,它是随着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的日益扩大而逐渐形成的,从产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与工业化的演进阶段密切相关的,工业化越发达,体育产业化越趋于成熟。其次,其生产和消费具有全员性和普遍性。再次,体育产业具有关联性,它和其他许多产业相互依赖,它的发展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最后,体育产业具有国际性,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性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运动,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国际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发展必定要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在注重医疗保健的同时,从事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意识也相应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急剧增加。然而,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不大等诸多问题。比如,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到位,市场经营紊乱。目前许多体育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下“吃皇粮”的习惯,有的组织即使进入了市场,但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它们也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市场相比差距明显。市场经营观念落后,没有把体育消费者真正视作“上帝”。市场的内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组合结构均不合理,这种现象使体育市场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体育法规未落实,市场调控机制没有形成,体育资产和资本的积累不够,等等[2]。

在国外,体育产业诞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它们的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很完善,成为扩大就业人口、获得巨额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健身体育已成为国际体育运动发展的主流,健身娱乐业是国外体育产业的最大市场。此外,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权的销售、体育博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经纪业等也相对发展迅速及完善,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3]。健身娱乐、保健康复行业可以说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市场,在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的健身娱乐市场品位还比较低,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健身和锻炼。老年人的体育保健,大中小学生的体育健身,特别是残疾人的康复、体疗等,急需大批专业人员的指导。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化指导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体育健身的科普宣传、咨询、指导等社会化服务,培养体育科研人员、高校师资、运动队队医、体育康复人才、体育健康咨询与指导员,开展运动员和普通人营养配餐、医务监督、疲劳消除等,都需要大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因此,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适应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现状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所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也是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还处在不断摸索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各院校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够规范,各地区之间的专业发展也不甚平衡。

(一)培养目标

目前,教育部颁布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全国各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此为标准制定培养目标,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各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各高校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大多数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人才和从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为主要目标。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大多突出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中如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培养方向无异于其他高校[4]。

教育部及各高校制定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理论上而言,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的专门人才可以进入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工作。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目前,各高校主要的运动人体类基础课程也与其他体育类专业基本相同,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设置运动保健与康复及相关的课程,如中医养生学、针灸按摩、康复医学、营养学、运动创伤学等。从理论上说,这些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其培养目标,但由于总课时限制,医学类课程较少且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缺少临床医学类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等必需的临床课程,并且实验条件与康复医学专业比较显得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而且学制仅四年,缺临床实习,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且难以保证实习质量。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实际能力相对不足,实际上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导致了运动人体科学的教育现状滞后于目前国内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位授予

按照我国目前学位授予的规定,除了经教育部备案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设置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外,其他体育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只能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5]。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去向:医疗康复部门的体育康复治疗师,在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旅游系统的星级宾馆、饭店的健身俱乐部从事管理或健身指导工作,在各级体育科研、体育行政、体育医疗单位或运动训练基地从事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及保健康复工作[6]。但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我们可以看到,各大体育和综合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为培养康复指导方面的人才,然而,由于医疗机构仅接收医学学士作为医生,康复医学科也仅接收极少的理学学士作为康复医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学位的限制,不能进入康复医疗机构从事康复医师职业,这条就业途径的丧失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硬伤。

有调查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的就业率相差较大,较好的学校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一般院校则只能达到70%~80%。但较好的院校中有1/3的学生继续考研深造,1/3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自主创业或者无工作;仅有1/3的人从事和本专业相关工作;而一般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届本科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更小,大约只有20%。这些因素造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学生就业门路较窄,真正专业对口就业的人数比例极低,大多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或考研[7]。

三、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培养方案,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

建议在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设置五年制体育医学专业,前三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同现在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第四年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课程的培养,细化医学、体育、保健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五年进行相应的专业实习,最后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向着更加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就业提供专业保障。

(二)改进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应对专业课程做相应的改革。以运动人群的人体解剖及生理特点为重点,着重研究运动人群的健康问题及相应的保健方法,在此基础上参考康复医学课程方案,有选择性地开设康复医学部分主干课程及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并适当增加一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8],使学生所学知识较为全面,既具有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更熟练掌握必需的运动保健、康复医学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培养具有实干才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三)着力政策研究,优化生存环境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生存环境堪忧,关键就在于国家政策尚有某些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要着力从政策层面研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至关重要的问题,向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准入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如学位授予,应以授予理学学士为宜[9];在康复治疗师准入标准上应与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的人才一视同仁,通过必要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衡量其技术水平并评定为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可以聘用在不同的岗位执业,授予运动康复治疗处方权,为基层康复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化

要加快国内健身娱乐、保健康复等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链,使体育产业化具备规模化、行业化,这样才能拓宽运动人体科学人才输出途径,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外部生存环境。

[1]张宝胜.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19-22.

[2]赵建强.体育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8):110-112.

[3]曹建平.新世纪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3):18-20.

[4]朱佳滨,姜春平,王宏坤,等.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8-12.

[5]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决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1):103-105.

[6]姚鸿恩.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6(1):58-59.

[7]李博文,罗曦娟.运动人体学科本科教学与人才需求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2):89-90.

[8]赵刚,甄希成.康复医学现状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新定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67-268.

[9]姚鸿恩,李宗珊,周军,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1-5.

[责任编辑迪尔]

G80-05

A

1000-2359(2011)06-0255-03

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1A890004);河南省政府2011年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1B336)

2011-08-11

猜你喜欢

人体科学培养目标体育产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开设运动人体科学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探究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