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向的作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局

2011-04-13

关键词:清王朝袁世凯

黄 庆 林

(广东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双向的作用: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局

黄 庆 林

(广东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袁世凯,这个晚清、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直接影响了晚清、民国初年的政局,而时局也反作用于他,决定了他的人生浮沉:清末新政期间,他与奕劻沆瀣一气,使清朝政治更加糜烂,为清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武昌起义,以载沣为首的满族王公亲贵束手无策,清政府内部权力的真空,为袁世凯复出提供了条件,而革命势力也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局势之下,袁世凯被推上了大总统的舞台;当上了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逆时代潮流而动,帝制自为、残害异己,用封建思想控制国民的头脑,恶化了民初的政局,毒化了社会风气。最终,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帝王梦随之破灭。曾经被时局选择多次的袁世凯最终在人们的唾骂中被抛弃。

袁世凯; 辛亥革命; 政局

袁世凯,这个晚清、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直接影响了晚清、民国初年的政局,而时局也反作用于他,决定了他的人生沉浮。关于袁世凯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大多从袁世凯的评价、其在武昌起义之际复出的背景和社会条件及其称帝的过程着眼,鲜有对其与当时政局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前后政局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以期深入了解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之际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一、袁世凯与奕劻沆瀣一气,使清朝政治更加糜烂,为清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大派系,其中一派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礻几和煊赫一时的封疆重臣两广总督岑春煊为首,他们抨击时政,弹劾权臣,被人称为清流。瞿鸿礻几乃清廉派在清中央的代表,岑春煊则是地方的代表。岑春煊在清末以“肝胆总督”“屠官”著称,他坐镇一方,为官清廉,注重吏治整肃,敢于抨击权贵,经常参劾不称职的僚属和贪墨权臣,“每至一省,必大肆纠弹,上下股栗失色”[1]第1辑,220,贪官墨吏莫不闻风丧胆。在两广总督任内的四年中,他总计参罢文武大小官员1400余人[2]。

与岑春煊同为地方实力派代表的袁世凯,则属于此时期清统治阶级内部被称为“浊流”的另一派。他依附于清末最贪婪、昏庸的军机处领班大臣庆亲王奕劻,二人勾结,权倾朝野。庆亲王奕劻1903年继荣禄之后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得知其即将入主军机的消息,袁派杨士琦资银十万两给庆王。奕劻入主军机后,袁更是“倾心结纳,愧遗甚丰”,挪用北洋新军的经费源源不断地贿赂奕劻,“无论庆府的年节、生日、请客、婚嫁、子孙弥月等一切费用,都由世凯预先布置”[3]。奕劻本是贪庸好货之人,也就“甘居傀儡”,“完全听袁支配”[4]78,袁世凯自己则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谓“庆邸当国,项城遥执朝权,与政府沆瀣一气”[5]。

大臣曾多次弹劾奕劻等人贪渎腐败,岑春煊也言之于慈禧太后前,希图驱逐之“以澄清政地”[6]165,但并未能撼动其在清政府内的根基,探究个中原因,与其身份不无关系。奕劻乃满洲贵族、皇室近支,办事老成圆滑,故能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再者,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奕劻是一个能效忠于她、忠心于大清江山的人,这就已经足够,其贪渎与否不是原则问题,她可以视如未见。但即便如此,岑春煊等人的参奏也引起了奕劻、袁世凯的恐慌,“奕劻自危,以瞿岑互为声援,亟与世凯谋去二人”[6]165,而“世凯恶春煊权势与己相埒,与奕劻比而谗之”[1]第1辑,220,于是,岑春煊被开缺。开缺后的岑春煊居于沪上,“联络报馆,攻击庆袁无虚日”。后岑春煊被诬为与康有为、梁启超交往密切,其与梁启超的照片被经过技术处理后做成一张合影呈于慈禧太后前,最后终被开缺回籍;而此前,瞿鸿礻几也被免职。清浊两派斗争的结果,以奕袁集团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奕袁集团得势,权势盛极一时,他们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卖官鬻爵,结党营私,使清末的吏治更加腐败、黑暗。时人认为,袁世凯“虽负盛名,然张皇欺饰”,品行是地方督抚之中最下者[6]167。奕劻、袁世凯主导下的朝政,局面糜烂,腐败之风更浓。正如岑春煊所说,“朝列少正士,风气日坏,国本可危”[6]165,“亲贵弄权,贿赂公行,以致中外效尤,纪纲扫地,皆由庆亲王贪庸误国,引用小人”[1]第1辑,100。

袁世凯擅用权术,也非常娴熟地编织自己的官场网络,用金钱为政治铺路。他甚至在北洋设小金库,作为打点专用,宫廷内外、朝廷上下,他都用钱来打开局面。慈禧太后生日,他一次就孝敬白银40万两。而“庆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皋,必先就商于世凯,表面上说请他保举人材,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7]。袁世凯还“一意结纳近侍,津署电话房可直达京师大内总管太监处,凡宫中一言一动,顷刻传于津沽。朝廷之喜怒威福,悉为所揣测迎合”[8]。袁世凯与太监李莲英结为盟兄弟,称比自己小11岁的李莲英为兄,李莲英丧母,他一次性送去40万两银子,李莲英50岁寿辰时,他又送去了寿礼和白银50万两。李莲英也因此甘愿为其效力,使之成为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也使他在晚清复杂的官场斗争中屡屡挫败对手。如早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之时,就有“津门官绅啧有烦言,谓袁君办事操切,嗜杀擅权”的传言,监察御史胡景桂更是弹劾他“徒尚虚文,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 滥杀无辜,任人唯亲[9]。但最终,在荣禄的保护下,袁世凯得以保全并逐步晋升。

岑春煊疾恶如仇,为政猛烈,清廉刚直,整顿吏治,劾罢贪官污吏,极力扭转社会风气,这种人最后竟被袁世凯之流采取下三滥的手段而去职。官场倾轧自古有之,其中惨烈者很多,但像这般无中生有、公然作伪的行径绝不是正直坦荡者所能为的。由此而知,得势的袁世凯之流,惯耍阴谋,遍施诡计,广行贿赂,无疑恶化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官场习气。毫无疑问,晚清局势的糜烂,与奕劻、袁世凯集团的贪渎不无关系。

二、武昌起义之际重新起用袁世凯是清政府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袁世凯蓄谋已久终于等来的大好时机

慈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执权,纠集众多的皇室贵胄总揽朝政,加紧收束权力。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各种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立宪派要求分权,地方官吏也要求维护既得利益,朝廷与地方的矛盾愈演愈烈。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满族擅权目的大白于天下,“令全国谘议局之议员人人丧气而绝望。谘议局议员绝望之日,即清朝基础动摇之时,至是内外人心皆去”[10]。无疑,在封建王朝的末世,满族亲贵的擅权行为不仅不能巩固他们的统治基础,反而使局面更加不可收拾,立宪派纷纷转向革命,地方督抚不愿效忠,清王朝危在旦夕。

武昌起义爆发,以载沣为首的满族王公亲贵束手无策。此时的清王朝,犹如一部破败不堪的机器,维持其运转的那些能臣干将也如同这台机器上已经生锈了的螺丝钉,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败而纷纷脱落,在那些关键部位,再也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维持局面的合适人选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荣禄等大臣早已不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早在1908年就已去世,末代皇帝溥仪年幼无知,摄政王载沣庸碌无能,并不能力担全局。此时的大清政权,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也没有一个能力挽狂澜的文臣武将,内部权力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这无疑为袁世凯的复出提供了条件。

虽然袁世凯罢职回籍,但他曾经的声势和影响犹在。在北洋任职的时候,他就采取多种方式笼络人才,培植党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在他看来,人的品行与操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对他忠心耿耿,以此为标准,其遍植党羽,心腹遍布朝廷内外,如军机大臣徐世昌和铁良,尚书梁敦彦,侍郎严修、唐绍仪与赵秉钧,丞参杨士琦、梁士诒、梁如浩等,巡抚朱家宝、杨士骥、冯汝睽、吴重熹、段芝贵,藩司凌福彭。另外,在小站练兵时,他充分利用金钱、权力、美女等方式笼络属下。清末民初关系中国命运的北洋人物,几乎全在他麾下,如段祺瑞、冯国璋、陈兴远、王占元、张怀芝、雷震春、田中玉、陆建章、曹锟等。这些人被袁世凯用各种手段所收买,甘愿为袁效力,成为袁世凯政治争斗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政敌岑春煊痛斥袁世凯“新得北洋,方务内结亲贵,外树奥援”,“借口于新政,凡各省文武要职,无不遍布私人,为之党羽”[1]第1辑,110。尽管袁世凯被罢官回籍,但北洋军中遍布其亲信,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都是他先前提拔或与他有秘密勾结的,他们“只知有宫保,而不知有朝廷”[4]79。

袁世凯罢职回乡之后,并没有放弃之前所编织的关系网,而是利用这个网罗不断打探消息,为自己的复出做准备。尽管他隐居洹上,但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政治活动[11]。如平时不断与朝中诸臣书信往来,与其北洋六镇的旧部不间断地联系,与各国公使也不时交换消息,逢年过节洹上村更是车水马龙。他假装不问政事做出戴笠垂钓的姿态,实际上却是“凡政界有所见闻,彼必先得消息”[12],这表明,袁世凯在时刻为复出做准备。

由于袁世凯时刻准备复出和不断加强自己的影响力,当武昌起义爆发而朝廷无计可施之时,这个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被罢官吏重新起用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乘势跳将出来,困境中的清王朝如同在溺水之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然而,令资质平庸的摄政王载沣根本料想不到的是,袁世凯的复出,不但不能帮助清王朝摆脱困局,反而加速了其灭亡。更让世人难以料想的是,他的起用,不仅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而且搅乱了民初政局。

三、武昌起义后的政局将袁世凯推上了大总统的舞台

在传统观点里,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挟制清朝王室及新军力量威胁南方的革命派及革命群众,又以南方革命势力来逼迫清王朝退位,最后坐享革命的胜利果实,是一个奸诈、狡猾、善于玩弄权术和耍阴谋的大奸之人。袁世凯的形象固然如此,不值得为其辩护,然而,尽管他在积极地为自己篡权谋利,但归根结底,他能成为民国大总统,不是他个人的操纵能得来的,而是局势推动使然,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武昌起义的爆发,让摄政王载沣主政下的这个羸弱无比的政权无可奈何的是政权内没有能够倚重的臣子。清朝末世,再也没有当年太平天国爆发时勇担重任的曾国藩了,大臣们唯互相推诿或各自唏嘘而已。如清帝退位前召开了几个御前会议,在第一次御前会议上,“奕劻首先发言,说除了在优待条件之下自行退位,别无安全办法。清太后伏案啜泣,满座无声,忽一个列席的蒙古王公,慨然起而反对,和奕勖争论,载沣等多不发言,颇有倾向奕劻说的态度,无结果而散”。第二次御前会议,“奕劻仍执前议,并将密定的优待条件案提出,蒙古王公反对更烈,亲贵中或意气沮丧,或稍活动仍无结果而散”[13]。虽然其后有宗社党的人士激烈反对清帝退位并阴谋除掉袁世凯,但综观全局,清政权内没有能折冲樽俎的人物,只有冷眼旁观无奈地坐等局势发展的臣子亲贵们。在声势巨大的革命浪潮中,清王朝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那个首鼠两端的袁世凯身上。面对那种局势,清政权内诸多人皆处于沉默之中,与袁世凯沆瀣一气的亲王奕劻则极力推荐起用袁世凯,摄政王载沣百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复出能扳回局面了,但袁世凯能否忠心效力于清王朝则是可想而知的。清王室的虚弱,臣子们的无能,也决定了袁世凯能够利用其苦心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和权力纽带并借助南方革命力量来逼迫清帝退位。因此,武昌起义之后,袁世凯关系网上的那些人一个个开始行动起来,为其复出而努力,为其篡夺清室的权力而谋划。如徐世昌、唐绍仪、梁士诒、杨士琦等人,“着手为政治运动”[14],联合各界逼迫清室退位。

再来看看南方的革命力量。武昌起义,是革命历经辗转之后,终于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中又非常偶尔地爆发的,此时,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导人并不在武昌,革命派在群龙无首时将清政府旧官僚黎元洪推上了军政府的都督一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一腔热情的革命者们大多不具备实际的政治经验,像孙中山等人,热忱于传播革命思想,但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却力不从心。列强施压,经济困窘,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些窘迫的局面,让孙中山萌生退意,他说,“清帝退位,民国统一,继此建设之事,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去完成”, “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正足当之”[15]。而此时的同盟会这个革命政党已经如一盘散沙般凌乱不堪,革命者们对于革命的方式和目的意见都不能统一,革命组织的凝聚力不高。早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黄兴等重要的革命领导人面对革命遭到的困境,就试图通过袁世凯来达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他们认为,此时也只有依赖袁世凯才能突破困局,“苍生霖雨,群仰明公”[16]82。

由此可知,从袁世凯复出到跃居于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过程,如果说是他操控的结果,那就太高估了袁世凯个人的能耐了,只能说,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说,这就是当时历史局势的选择,在没有更强大的力量来影响社会进程的时候,历史的发展会暂时青睐某些强权人物。

四、当上了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恶化了民初的政局,毒化了社会风气,最终其皇帝梦破灭

清朝覆灭、帝制废除、民国成立,社会各界欢欣鼓舞,民主潮流高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袁世凯也表示“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第3辑,24,他带着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期望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信誓旦旦地宣称“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1]第3辑,29。民主人士以为,梦寐以求的民主政体终于要实现了,思想界也开始生机勃勃起来。一时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几百个党派和社团,在新闻舆论界发行有五百余种报纸刊物。但很快,局势出现了逆转,袁世凯开始倒行逆施,其违背历史潮流的种种行径无疑暴露了独揽大权的野心。

关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世人知道最多的是袁世凯的称帝。袁世凯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当皇帝的,但无疑,揽权是其一贯的目的,在揽权的过程中,在一些人的鼓动之下,有着强烈称帝欲望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称帝的他也开始动心了。可以说,在那种君主专制的土壤尚未完全散去的年代,袁世凯的称帝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而在揽权到称帝的过程中,他需要消除异己、扫除障碍。他于是将玩弄权术、打击报复等下三滥手段充分运用到了政治斗争之中。宋教仁遇刺案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袁世凯听到宋教仁被刺的消息之后,先是表示“愕然”,接着假意电令地方官吏穷究凶犯,最后当袁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及其指使之人应桂馨浮出水面时,袁世凯便开始杀人灭口以除后患,跟随袁世凯多年的赵秉钧自不能幸免,应桂馨也被军法执行处特务在京津铁路头等客车中杀死。与袁世凯有着三十年的交往经历的严复,对袁世凯颇为了解,他在谈及袁世凯时有这么一段话,“项城之败著夥矣,而莫厉于暗杀”,“生性好用诡谋以锄异己”,“至今,若吴禄贞,若宋教仁,若赵秉钧,若应桂馨,最后若郑汝成,若张思仁,若黄远庸。海宇哗然,皆以项城主之。夫杀吴、宋,虽公孙子阳而外之所不为,然犹可为说,至于赵秉钧、郑汝成,皆平日所谓心腹股肱,徒以杜泄秘密之口,忍于出此,又况段祺瑞以不同意称帝,杜门不动,数见危机”[6]148。虽然严复此话有失实之处,但无可争议的是袁世凯推动了特务横行,暗杀频发,将新生的民国政权搅得乌烟瘴气,革命派好不容易换来的一丝清新的风气被冲散殆尽。

再有,为了称帝,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对民主自由的政治风气进行压制,封锁进步报刊,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动用军警包围选举会场等,这些行径,消弭了民初的民主风气,使政局更加糜烂。

更进一步说,北洋军阀时期军阀的混战,虽然不是由袁世凯直接推动的,但如果袁世凯当年在大总统的位置带了个好头,有一个民主政治的开端,后来社会的发展就会容易得多了。但袁世凯在当上总统之际并没有真正仿效西方的民主政体制定出一系列约束当权者的政策,反而独断专行,走上了帝制自为的道路,其部下们在他死之后也纷纷揽权。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横行局面形成,社会更是一盘散沙。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民主人士的共和梦,在军阀争斗中灰飞烟灭了。

至于袁世凯,虽然最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时代不同了,尽管还有不少封建残余依然迷恋君主专制,但民主自由的种子已经落地生根,并开始开枝散叶了,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行径都会被历史浪潮所掩埋。此时,跟随袁世凯的梁启超等进步党开始走向反袁道路,从舆论上声讨袁世凯,而蔡锷等人则开始了起兵反袁,掀起了护国运动。昆明群众自动张贴拥护共和的标语,为武装反袁踊跃捐款,“缴纳捐款的争先恐后,早晨一开门,就拥挤来交,至晚不止。”[17]舆论抨击:“袁逆不死,大祸不止”,“愿国人速以决心再接再厉,扑杀此獠,以绝乱种。”[18]13南洋、美洲、澳洲等地华侨的捐款也是络绎不绝,要求将袁世凯“执行国法”[18]31-32。列强也不承认袁世凯的帝制。其亲信段祺瑞托病退隐西山,徐世昌也辞职离去,军政长官大都远离袁世凯,袁世凯赖以为靠的军事集团已经分崩离析,其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最终其皇帝梦彻底破灭。可以说,民初的社会已经不能容纳一个皇帝了,袁世凯最终在国人的唾骂声中离去。

总的说来,晚清政府日薄西山,灭亡已成定局,似乎与某个个体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在那种动荡的时局中,实质掌控北洋六镇的袁世凯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清王朝沉浮于波谲云涌的变幻局势之际,在革命派的反清起义斗争中摇摇欲坠,此时复出的袁世凯为清王朝的灭亡助了一臂之力,他和革命派一道,将清王朝那艘破败不堪的大船推入了沉沦的深渊;清王朝轰然坍塌,革命派10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然而,新生的民国政权却气若游丝,实权派的袁世凯又一次在左冲右突中掌握了政权,并直接将政权引入了帝制的旧路,恶化了民初的政局。但历史潮流奔涌向前,袁世凯的帝制终究成为千帆奋进之侧的沉舟。因此,可以说,袁世凯这个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强有力地影响了政局的走向,而政局的变幻又直接影响了袁世凯的人生沉浮。

[1]近代稗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何延陵.岑、袁结怨始末[M]//袁世凯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3]杜春和,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7.

[4]载涛.载滓与袁世凯的矛盾[M]//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5]刘体智.异辞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徐一士.一士谈荟[M].郭建红,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94.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497-503.

[8]陈夔龙.梦蕉亭杂记[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99.

[9]清实录:第五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7:70.

[10]刘厚生.张謇传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5:165.

[11]李宗一.袁世凯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57.

[12]佚名.袁世凯轶事[M]//袁世凯史料汇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214.

[13]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3.

[14]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M]//沈云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 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2:110.

[15]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2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485.

[1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82.

[17]由云龙.护国史稿[J].近代史资料,1950(7).

[18]十九省公民否认袁世凯冒称总统书[M]//袁氏盗国记:下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责任编辑孙景峰]

TwoWayEffect:theRelationshipbetweenYuanShi-kaiandthePoliticalSituationbeforeandafter1911

HUANG Qing-l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e,Guangzhou 510090,China)

Yuan Shi-kai,the figure,affecte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 of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lso affected his life: He collaborated with Yikuang, deteriorating the situation of Qing dynasty; when the 1911 revolution outbroke, Zaifeng and other nobles were very helpless, nobody could stand up to solve the question. Which wa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Yuan Shi-kai’s back to the political site; and at the same time,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faced much difficulty, at last,Yuan Shi-kai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he wanted to be an emperor, persecuting the dissident, controlling people’s mind with the feudalism, deteriorat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inally, he faught into a deserted position, being forced to cancel the monarchy. He had been choosed many times but was abanded at last by the situation.

Yuan Shi-kai;1911 revolution;the political situation

K257

A

1000-2359(2011)06-00161-05

黄庆林(1977-),女,湖南宁乡人,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2011-05-12

猜你喜欢

清王朝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清朝为何没有倭患
清朝为何没有倭患
农耕文明的科技历史呈现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辛亥前夜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