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扶阳”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2011-04-13王步青魏中海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阴寒扶阳外邪

王步青,魏中海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1]。RA在中医属于痹证、顽痹等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多因营卫俱虚,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笔者师从魏中海教授,在临证中,魏教授运用扶阳理论治疗RA,疗效甚佳,兹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寒邪与湿邪对痹证的影响。魏教授常常告诫:“虚寒易致痹”,平素过食生冷、滥用苦寒、积劳成损等可造成机体阳气虚损,而易致寒湿之邪痹阻经络。素体阳虚者也易致寒湿之邪深伏于体内,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顽痹。

在体内,肾之阳气是否充沛是寒湿生成之关键,也是祛除寒湿之关键。若阳气虚衰,下焦阴浊之气盛行,停滞体内,或正气虚弱,无力抗邪,风寒湿外袭,可深入经络、关节等,痹阻气血,形成痰瘀互结[2]。

2 治则治法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阳虚阴盛,虚邪伏络”是RA的主要病机,所以“扶阳抑阴,蠲痹通络”为其基本治则。

2.1 扶阳抑阴治本

肾阳虚衰,温煦失司,阴寒内盛,湿滞瘀阻,为RA之基本病机。虚阳布散于外而见阴盛格阳,上浮则虚阳浮越,化火致虚火上冲,均为真寒假热证,是阴寒极盛的假象。临床中,应用大剂量辛热燥烈之品以振奋一身之阳气,使之压抑亢盛之阴寒,以冀达到抑阴之目的,令阳气回复,则阴寒自退。对于兼有虚阳浮越、上冲者,可在回阳的基础上,酌加重镇潜阳的药物。

2.2 蠲痹通络治标

邪气分为外感之邪与内伏之邪,外感之邪包括风、寒、湿邪,内伏之邪为痰湿与瘀血等。外邪入络,可导致络中气、血、津液郁滞,或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内邪,深伏于络脉之中。临证时在扶阳的基础上,可酌加化痰、理气、活血等,使外邪散,内邪除,络气通。

3 用药特点

3.1 以辛温为治

阳气充足,机体的功能活动才正常,故虚阳宜温。阳气宜通不宜滞,通则气血冲和,滞则万病丛生。魏教授在重视温阳的同时,强调阳气的通畅,“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阳气主动、主升,阳气不升,则浊阴不降,阴寒内停。因此,临床用药宜温、宜通、宜升。

临床以辛温为治,盖辛能通络,温能散寒,“络以辛为泄”,“辛气最易走表,当求其宣络者宜之。”药用辛通,使脉络瘀/郁滞得以散通,气机调畅。魏教授通络每以辛味为主,辛味通络是其治疗络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痹证治疗中,无论新久络病均适宜。临床中,用大剂量辛热之品附子、细辛、干姜等作为主药。瘀滞较轻者,可加入行气活血药物;瘀滞较重者,可选用虫类药物,以搜除络中之邪;湿邪偏胜者,酌加祛风湿药;肾气虚寒,元阳无助,宜加黄芪益肾助元,使肾气得以升发,肾元之气得以恢复。

3.2 忌厚味滋补

《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肾阳不足者更易发生寒湿痹证。痹证初期,以邪实为主;发展到疾病后期,虚实错杂,痰、瘀、虚交阻,治疗上存在一定矛盾。魏教授认为:“阴药易碍邪”,熟地、枸杞子等气味厚腻,补之必助湿,导致痹证反复发作。故忌厚味滋补。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54岁。主诉:双下肢冷痛4个月。初诊:2009年12月15日。患者4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双下肢肌肉和关节疼痛、怕冷,伴有四肢沉重,双手小关节触痛明显。起初并未注意,自行口服中成药和止痛药,病情未缓解。现症状:双下肢冷痛、重着,步履艰难,双手小关节触痛,无晨僵,畏风怕冷,纳食可,二便调,舌苔白腻,舌下紫暗,脉濡细。既往体健,喜游泳、喜食冰镇食品。查体:四肢关节无明显变形,两下肢呈凹陷性水肿。理化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沉90 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625 U。中医诊断:痹病(阳气虚寒,寒湿外侵);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治法: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蠲痹汤加减。药物:生麻黄10 g,附子30 g,细辛 10 g,羌活 12 g,威灵仙 10 g,防风 15 g,独活 12 g,赤芍 10 g,姜黄 10 g,黄芪 18 g,甘草 6 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诊:12月31日,下肢冷痛及脚肿减轻,仍有沉重感。上方加防己10 g,薏苡仁30 g,20剂。三诊:2010年1月26日,症状基本消失,行动如常,血沉 15 mm/h,抗“O”100 U,类风湿因子阴性,上方继服15剂以巩固疗效。

5 讨论

痹证在临床中较常见,“新病入络”[3]或“久病入络”均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体质虚弱,肾阳不足,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蠲痹汤加减,加重辛热之附子、细辛的剂量,既可使太阳之寒邪从外解,又可温少阴之阳,使外邪得出,肾阳得振,表里交通,内外同治。

[1]叶任高,路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5.

[2]路志正.北方也多湿邪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9):515-518.

[3]李梢.类风湿关节炎从“络”辨治及寒热方剂作用机理研究[M].2001:33.

猜你喜欢

阴寒扶阳外邪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冬日风物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冬日里的阳光
扶阳罐“以罐代手”在亚健康调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