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2011-04-13周永建陈全胜
周永建,陈全胜
(1.广安市广安区观阁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广安 638020;2. 广安市广安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广安 638000 )
2010年12月,我区一小型自繁自养猪场出现以母猪、未断奶仔猪全身发红或苍白、母猪喜卧、高热、渐进式消瘦,后期小猪皮肤发黄、严重猪只出现死亡,笔者于发病后8 d前去处理,经过剖检、实验室检验和结合临床症状分析,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通过采取措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一)发病经过 该猪场采取自繁自养,能繁母猪36头,未断奶仔猪132头,育肥猪63头,开始几头哺乳母猪和仔猪发病,猪全身发红、高热,后来猪场所有母猪和仔猪发病,母猪喜卧、渐进式消瘦,后期个别小猪皮肤发黄,5~7 d后病情严重仔猪出现死亡,母猪未出现死亡,育肥猪未发病。畜主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金霉素等药,同时注射青霉素和退烧药等一周后无效果,到求诊之日约有34头仔猪已死亡,全场母猪和仔猪均发病。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小猪和母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皮肤发红或苍白,眼结膜苍白或黄染,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继而病仔猪皮肤黄染,在四肢末端、会阴、胸前、腹下、耳廓出现暗红色淤斑。耳廓边缘发绀,甚至可能发生坏死。到后期猪只出现被毛粗乱、消瘦等症状。仔猪不愿走动,吸乳减少。少数病仔猪出现黄疸,死前出现四肢划动、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慢性型病母猪背脊表皮毛根处出现出血点(尤以前肩夹背脊表皮毛根处出现出血点更为明显),产仔母猪泌乳量下降。母猪受胎率低,不发情,流产,产死胎、弱仔。
(三)剖检变化 剖检发病濒临死亡仔猪3头,剖检可见:皮下脂肪黄染,肌肉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肺充血和出血,心外膜和心耳出血,心肌柔软;肝肿大,表面有红黄相间的条斑,胆囊缩小,胆汁浓稠、量少甚至成细沙粒状。脾脏肿胀,表面有红色凸起的小出血点,肾肿大、有出血点,膀胱黏膜充血。胃底黏膜潮红,有的胃黏膜脱落。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深红色。
(四)实验室诊断 血液压片或血液涂片,发现多数红细胞变形,边缘呈菠萝状、锯齿状、星状等,红细胞边缘有许多紫红色的球形、逗点状、颗粒形的虫体。
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分析,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五)治疗措施
1.用焦锥血虫净(贝尼尔0.25 g和相当于原药20 g的鱼腥草注射液10 ml)按5~7 mg/kg体重肌肉注射,1~2次/d,5 d为一疗程。
2.对于猪群,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尼可苏(规格每包500 g,盐酸土霉素和贝尼尔各50 g的复方制剂)1 500 g,饲喂7~14d。
3.采取支持疗法,口服补液盐饮水,或在饲料中添加多糖多维,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输液,加NaHCO3。必要时给仔猪、慢性感染猪注射铁剂(200 g葡萄糖酸铁/头)。
(六)小结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牛、羊、犬、猫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热性溶血性传染病,病猪和携带病原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猪只相互咬斗或饮入含病原血液的尿液直接传播,或通过蚊、虱、蜱、螨、针头、剪刀、手术刀等媒介间接传播,母猪还可经子宫感染胎儿。猪群密度过高,卫生较差,皮肤病较严重,或应激过强,都可诱导本病的发生。因此,猪场平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1.切断传播途径。注射时一猪一针头,断尾、剪齿的器械在用于每一头猪之前要消毒;定期驱虫,杀灭虱子和疥螨及吸血昆虫;防止猪群的打斗、咬尾。
2.防制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
3.猪群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中添加800 g土霉素或金霉素加130 g阿散酸(以使猪皮肤发红)或750 g尼可苏(贝尼尔和盐酸土霉素各10%复方制剂),饲喂7~14 d,或采取脉冲方式给药。
4.如有混合感染,要注意其它致病因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