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影像学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
2011-04-13魏太生
魏太生
(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山西 孝义 0323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很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影像学表现的文献报道较多,随着分子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已认识到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的肿瘤,表达CD117蛋白阳性。影像学检查在诊断GIST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为了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我们对1998年以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15岁~74岁,平均5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吞咽不畅及腹部包块。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采用飞利浦500MA数字胃肠机、日立螺旋CT机。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上腹部及中下腹部扫描。常规禁食,检测前15 min一次性服纯净水约1 000 mL,扫描层厚、层距7 mm,螺距1.0,发现感兴趣区3 mm~5 mm薄层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300 mgI/mL优维显,总量80 mL~100 mL,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度2.5 mL/s~3 mL/s
2 结 果
29例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胃间质瘤9例,小肠间质瘤13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3例。肿瘤直径最小2 cm,最大22 cm。1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钡餐造影显示:5例显示黏膜变平、撑开或移位,6例表现为充盈缺损,2例表现为外压性改变。CT表现: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实者5例,囊变并有坏死者8例,有钙化的2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有显著强化,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5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一词是由Mazur M T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过去由于光镜下无法区分组织类型,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的发展,GIST的免疫组化检查表现为CD117和(或)CD34阳性,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或CD34,据此可确诊GIST[2]。胃肠道所有部位都可发生间质性肿瘤,在胃肠道黏膜下生长,大多来源于固有肌层,少数来自黏膜肌层和血管平活肌[3],其位置特殊。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生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分为良性、不确定恶性潜能、恶性三种类型[3-5]。
GIST发生的部位GIST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在我国每年发病率接近0.002%,GIST主要发生在胃及肠道[6],食管最少见,而胃GIST多发生在胃体,其次为胃底,较少发生在胃窦部。以胃肠多见,倾向于向腔外生长,绝大多数为恶性[7]。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而习惯上经常诊断的平活肌瘤和平活肌肉瘤十分罕见[8]。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岁~60岁。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及黑便、腹部肿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大部分病人往往在肿瘤巨大出现坏死、溃破、出血或因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被发现。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钡剂双重对比造影简单有效,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桥形皱襞”、龛影及管壁外压性改变。而管腔狭窄往往是偏心性,黏膜皱襞一般受压变平及移位。钡餐造影适于动态观察胃肠蠕动及排空情况,常作为胃肠道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而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判断肿瘤在官腔外生长和侵犯的程度。CT扫描的优点是可以测量胃肠道壁的厚度,判断淋巴结是否增大,了解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胃周脂肪层、血管是否受累,补充有价值的诊断资料,特别是在对于淋巴瘤的诊断上,CT检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块状影,病变可以是球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病变与胃肠道的关系有以向腔内生长为主、腔内外生长、沿壁浸润及腔外生长为主,其内可有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及无强化的出血囊变坏死区。近年来加速MR影像序列的应用可以避免呼吸、肠道蠕动造成的伪影,使成像质量明显提高,对于诊断胃肠道肿瘤更能发挥作用[9]。MR对于肿块内的出血、坏死及囊变有重要作用。多种影像手段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而胃肠道间质瘤最后诊断依然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这个金标准。
[1]Mazur M T,Clark H 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 1983,7(2):507-519.
[2]侯英勇,朱雄增.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及命名[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2):453-454.
[3]张晓鹏,孙应实.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22(12):750-751.
[4]方松华,罗叶旋,孟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4):280-282.
[5]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26-129.
[6]李建丁.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0.
[7]邹玉坚,郑晓林,杨沛钦,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J].中国 CT 与 MRI杂志,2008,6(1):30-40.
[8]Leve A D,Thompson W M,Sobin L H,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adiologic feature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y,2003,23(2):283-304.
[9]卢延.胃肠道肿瘤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和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