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产后汗证68例疗效观察

2011-04-13魏玉枝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艾炷自汗外治法

魏玉枝,孙 茹

(1.山西省阳高县妇幼保健站,山西 阳高 038100; 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汗证是产后常见疾病之一,其汗出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周身黏滞不爽,汗出烦热,重者日夜多汗,动则益甚,大汗不止,严重影响产妇调养及体质的恢复。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必须及时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耳穴压豆、脐部贴敷、艾灸等中医特有的外治法联合内服中药治疗产后汗证6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病例均来源于我站辖区内产后家访的重症汗证产妇,不论初产或经产,生产方式不分顺产与剖宫产,年龄最小23岁,最大32岁,平均27.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平均2.2个月;辨证属于气虚证32例,阴虚证3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产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中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表现以产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为特点。产后自汗者,白昼汗多,动则益甚;产后盗汗者,寐中汗出,醒后即止。结合患者平素体质情况,除外结核、贫血等慢性病史。此外,结合病史、病情缓急等与中暑、发热等所致的出汗作出鉴别诊断。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与耳穴、脐部贴敷、艾灸等中医特有的外治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指导产妇加强饮食调养,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2.1 中医辨证施治

32例气虚证(临床表现为产后出汗量过多,不能自止,动则加剧;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方用黄芪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防风、熟地黄、煅牡蛎、白茯苓、麦冬、甘草、大枣。36例阴虚证(临床表现为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方用生脉散加减,药物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若口燥咽干甚者,可加石斛、玉竹以养胃生津;五心烦热甚者,加白薇、栀子以清热除烦。每日1剂,15 d为1个疗程。

2.2 耳穴贴压法[3]

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医用胶布(约0.6 cm×0.6 cm)贴于耳部特定穴位,固定贴紧,按压片刻,以耳廓出现红、热、胀、痛为宜,每次按压3 min~5 min,每日按压5次左右,每3天换一次,两耳交替。自汗者选取肺、肾、内分泌、交感、肾上腺等穴位;盗汗者选取心、肾、肺、交感、三焦、内分泌、神门等穴位。

2.3 脐部贴敷疗法[4]

取药物适量,共研细末,用鸡蛋清或蜂蜜调和捏成药饼或药糊状,敷于脐部,或直接将药粉填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 h~8 h,连续敷15 h。气虚汗出者选用防风、黄芪、白术、五倍子等药;阴虚汗出者选用五倍子、白矾、煅龙骨、煅牡蛎等药。

2.4 艾炷灸

将艾炷置于特定穴位上,点燃艾炷顶端,燃至将尽,取下灰,每日1次,连灸15 d。自汗者选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等;盗汗者选取阴郄、神阙、气海、关元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中相关标准制定:治愈:症状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观察

所有病例治疗后治愈63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

4 讨论

产后汗证是产科常见病,多为气虚不固,或阴虚迫津外出所致,属“虚汗”范畴。产后由于分娩时为娩出胎儿而屏气用力,以及分娩时产伤及出血、出汗,使产妇失血耗气,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故产后“血不足而气亦虚”,气虚卫阳不固,以致阳不敛阴,阴津妄泄而为自汗,阴虚阳胜,迫津外出发为盗汗。《景岳全书·汗证》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伤寒明理论·自汗》亦云:“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异。”治疗产后汗证时,我们在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以补虚敛阴为原则,气虚者益气固表,阴虚者养阴潜阳,同时兼顾阴阳、表里、虚实等。

耳穴贴压法通过持续刺激耳部穴位,调和阴阳,达到收敛止汗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此疗法具有拮抗交感神经内分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脐部贴敷疗法将药物敷贴到人体脐部,透药入穴,刺激脐部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4]。艾炷灸通过刺激局部皮肤,进而作用于腧穴、经络,最终达到调节全身阴阳平衡的作用。产妇经过分娩之后,气血耗伤,体质必虚。古语云:“汗血同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健脾益胃,使得气血生化有源,从而能够产生充足的乳汁及促进产妇体能的恢复。《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云:“凡分娩时出汗,由劳伤脾,惊伤心,恐伤肝也,产妇兼三者而汗出,不可即用敛汗之剂,神定而汗自止。”祖国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可见产后汗证与心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宁心安神、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对于本病的全面康复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我们将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有机结合,通过综合调理使阴阳平衡、营卫调和,疾病自愈。且对于产妇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体质特殊,我们用药时谨慎研究,而耳穴贴压法、脐部贴敷、艾炷灸等中医外治法通过体外给药,操作方便、无创伤、痛苦小且能起到持续之疗效,病人易于接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张玉珍,刘敏如.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2-294.

[2]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28.

[3]常小荣.中医民间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90-94.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10:4-8.

猜你喜欢

艾炷自汗外治法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Chinese Acupuncture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桂附四君汤治阳虚自汗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概述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