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春风起 乳业光明行——两会代表委员谈中国奶业发展与未来
2011-04-13张莉娜
文 / 张莉娜 本刊记者
又是一年两会时,春江水暖,欣然萌动,民心所向,举国瞩目。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带着亿万人民的期翼和嘱托,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回首过去、着手当下、放眼未来,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就此展现,共议发展之路,探讨民生大计。对于一个大国的“家庭聚会”,这份重量只能用历史使命来衡量。
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对过去5 年来的各项工作表示了肯定: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值得骄傲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确保人民生活稳定舒适,经济发展快步平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依然是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保民生”、“调结构”和“促新兴”成为2011年“两会”期间的热点主题。民生问题贴近百姓生活,关系民众幸福,被置于国情中的首位,凸显了我国政府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
作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居民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肉、蛋、奶更是关注中的重点。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逐年增多,中国乳业如何保障乳和乳制品的安全、优质以及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正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考量。
国产乳制品的质量是放心的
过去5 年间,中国乳业经历了几件大范围影响事件的洗礼之后,开始趋向自我审视,进入平稳而谨慎的前行阶段。尽管问题的出现原因复杂,难以简单归咎,但是,行业影响与警醒的力量依然巨大。从这一点上看,暴露问题也许并非坏事,正如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两会”中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说到的:“刚吃饱就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很惭愧,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的,日常生活食品的保障能否做到像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一样,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据了解,2011年“两会”,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提案多达200 多份,而由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联合代表共同提出的《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的议案》则成为近20 年来联名代表人数最多的单项议案。
尽管2011年的“两会”提案中并没有单独提出乳业问题,但是众所周知,无论是2008年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还是2010年的“激素门事件”和“诽谤门事件”,乃至最新出现的“皮革奶事件”,每一件都足以带给消费者巨大的信心打击,且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消费者的正常消费理念。
对此,一些代表认为:有关奶业事件的报道,存在媒体误报和夸大其词的现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虽然存在安全隐患,但总体是安全的,消费者不必过于紧张。
2011年3月13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国产奶质量可以放心,解决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全力抓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张沅也有同样看法:“如果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过度报道这些事件,其实对整个国民信心的建立和行业发展都很不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人大原副主任萨娜则表示:目前的平稳状态下,也许少些无据言论会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导 张沅
对于几经周折的中国乳业来说,失去广大消费者的信任无疑是最惨痛的损失。即便我们可以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个别奶农所致,“激素门事件”是误会,“诽谤门事件”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可以无视,“皮革奶事件”又是历史问题的话,奶业自身客观存在的不足也是无法遮掩的。奶农组织松散,地位低下才导致不合法行为的出现;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圣元成为同行之间竞争的牺牲品;蒙牛、伊利的做法无异于家丑外扬;“皮革奶”则更加暴露了一种低劣的生产行为。
显然,恢复中国乳业市场的信心尚需时日。不过正如国家领导的指示和专家的建议: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整个行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要规范化发展和产业的日渐成熟,一切都需要时间,要从基本的安全保障开始,而且要具体到行动中去,而不是仅仅用言语去表达。
奶农与乳品企业利益脱节是导致奶业问题的根源
▲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原局长、中国兽医协会会长 贾幼陵
提及中国奶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兽医局原局长贾幼陵简要概括了其发展轨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现代奶业发展史很短,真正的发展是在农垦的带动下,进行规模化养殖开始的,并且自有一套体系。21世纪初,即2005年前后,我国奶业开始出现超常规的发展迹象。在当时一些行政命令下,大量资本进入奶业,产生了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其实,这与乳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相矛盾的。另外,由于当时进口奶粉质优价廉,大量进口奶粉变成还原奶充斥市场,而国家要求的“标鲜”、“标还”又引起企业很大争议,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持反对态度,这种非正常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今天这样较为混乱的局面。
究其原因,贾幼陵分析:大的乳品企业并没有与奶农成为一致的利益体。实际上,我国奶农群体的兴起恰恰是由这些企业刺激和带动起来的,而现在,企业则将奶农排除在共同利益之外。一旦出现问题,发展起来的奶农又被追究责任,“棍子”往往都打在了奶农身上,这是很不正常的。
一度,为了配合大型乳品企业的发展,个别地方政府甚至采取了完全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强调“没有牛头就撤人头”。而乳品企业在奶源充足时,便压级压价,奶源少时就高价竞争,根本未顾及奶农的利益得失。同时,市场的主导价格也不是奶农和消费者来决定的,而是企业在“呼风唤雨”,整个奶业的生产和销售完全是“两张皮”。
而从国际普遍做法来看,奶的生产是封闭进行的。从生产到销售,其中的利益分配是一致的。整个行业的奶牛养殖与牛奶生产都来自手工家庭式的作坊起步,逐步形成为合作组织,建立自己的加工厂,不是奶农甚至不能够成为行业协会的会员。由于整个奶业都是封闭状态的,所以行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强。同时,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国际上,乳制品的关税通常都很高,平均在100%,发达国家甚至在150%~200%,即便自称关税较低的巴西也达到了75%,可是中国只有10%~14%。所以中国的奶农缺乏保障,只是个弱势群体,在价格上无法与企业对话,也没有办法抵抗国外奶粉的冲击。
比较来看,我国奶站这一组织形式无疑好比“增生组织”。在性质上,他们既不归属于企业,也不归属于奶农。因此,他们一面在“分享”奶农的利益,一面还在“孕育”着质量风险,因为奶业生产链上,生奶是无法保存的,需要进行及时加工。中间链条一旦出现问题,很快就会衍生出更大、更多的问题,奶站无疑成为安全隐患最大的环节。
在贾幼陵局长看来,中国的奶业安全要想搞好,就要建立正常的利益链、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逐渐规模化、标准化。利益链应该简单而非多元化,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利益也应是一致而非对抗的,大型乳品企业在奶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带头作用,但是对奶农的关系还有待革命性的变革。
奶农必须提高自身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奶农比较分散,群体力量薄弱,技术水平有限,缺乏话语权,且难以保障奶源安全,因此奶业组织形态亟待改变。目前业界较为统一的看法和建议是,将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形成规模,进行标准化生产,也就是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奶农的组织化涉及到奶业源头的安全控制,也涉及到整个奶业产业长期的一体化发展策略。如何组织和管理这一群体,如何建立最佳的组织形态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所有奶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据张沅介绍,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农业部已经提出了要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化奶牛养殖,尽量不搞散户,将养殖小区逐渐升级,建设标准化牧场,对奶站也加强了监管和治理整顿等举措,这些措施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内蒙古、江苏等地的奶牛场已经在适度规模上做了很多探索工作,有的采用托管方式,有的采用奶联社方式等等。而类似陕西出现没销毁的含三聚氰胺奶粉等现象,则基本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后遗症”。应该说从国务院到农业部都下足了功夫,各地也在提倡科学发展奶业,在整个发展模式上,奶业正在走向科学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曹幸穗认为:当前奶牛饲养太过分散,一是不能保证食品安全,二是运作成本太高,另外也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比如防疫的标准难以掌握等等。
那么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改变奶农过于松散的现状,进而提高奶源的安全可控性呢?
“我觉得要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就应该设立养殖门槛,就是奶农自己要合作化,组织起来,龙头企业也要带动起来,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制定统一的标准,淘汰劣质奶牛。”贾幼陵表示。
▲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曹幸穗
至于国家是否应该出台鼓励政策,给予扶持,委员们一致的看法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引导和监管十分必要,但发展与机制和技术创新还是要靠企业和奶农自己。
曹幸穗认为:“奶农的组织化培育不能简单依靠政府,一定要靠企业自身,让市场自己来‘谈恋爱’,政府强制是做不到的。企业是受市场波动影响的,如果单独给奶农提高价格,让企业成本上升也是行不通的。奶农要适当规模化,降低养殖成本,收益才会提高。几头牛的效益不明显,如果五六百头在一起,就会显现出来。现在要培育整个奶业的生产链条,就要从前端的奶牛饲养环节规模化开始。”
贾幼陵则表示:“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奶业扶持政策,只是在奶业合作社和组织程度上的扶持力度还要加大,否则跟国外难以竞争。这都应该依靠企业化运作,而不只是低成本竞争。奶农自己也要组织起来,去跟加工企业对话。”
▲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吴明楼
“非企业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奶农组成合作社,再建立加工厂,但一定是奶农集资。奶价高时大家受益,所有利润返回到奶农身上,奶价低时,则奶农主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奶的产量,而且应由‘奶农董事会’来决定是否扩大生产。这样,企业和奶农才是利益一体的,这种模式才是奶农自身的发展规律。”
奶农要联合起来,乳品企业的整合也在悄然进行。据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楼介绍,安徽省乳品企业共有21 家,现在已经有7 家停止了生产,益益乳业作为安徽省奶业的龙头企业,完成了对停办乳品企业的收购。
实际上,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42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已于2010年12月开展了对乳制品工业企业清理审核和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工作。届时未能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将停产关闭,这一整顿措施,对提升乳制品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净化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竞争加剧 凸显自身不足
最近,据媒体报道,由于对本土奶粉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不少国内消费者纷纷前往港澳台等地区购买国外品牌奶粉,甚至导致港澳台地区奶粉的脱销。一面是国内奶粉被频频爆出“丑闻”,一面是境外奶粉的大量抢购,中国奶粉领域可谓“内忧外患”,处境“尴尬”。即便此中存在媒体过度报道、夸大事实的可能,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奶粉及乳业正在面临来自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
对于本土奶粉的备受“冷落”,除却个别事件的负面影响因素外,奶业自身的整体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大量消费需求“转外”的主要原因。
张沅阐释道:“抢购事件其实反映了国内乳品加工业的短板,客观地讲,中国奶粉在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上与境外奶粉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奶粉的原料——牛奶的营养成分与母乳的差异主要在于其蛋白质的构成。牛奶的蛋白质组成60%是酪蛋白,而人奶中则主要是白蛋白。对于婴幼儿而言,白蛋白比酪蛋白易于消化吸收。此外,牛奶中缺少人奶所含的某些氨基酸、牛磺酸等十几种营养成分。为了让牛奶更接近人奶,国外大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陶瓷膜技术,以便将酪蛋白和白蛋白分离,再将牛奶中缺少而婴儿需要的营养成分添加进去,使其营养成分尽量接近人奶。因此,这种配方奶粉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效果良好。但在目前国内奶粉生产企业中,鲜有企业在引进和使用这些高技术,国内配方奶粉更类似一种添加型奶粉,只在牛奶蛋白组成不变的基础上,按照配方添加各种营养成分。所以就婴幼儿自身的喜好和家长的需求来说,国外奶粉尽管价格高,但其商场优势十分明显。”
“总之,在我国奶业发展中,国外乳制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肯定存在,如何应对这种竞争,主要靠技术升级和创新。国外奶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20 世纪末才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产业,企业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到科技创新上,高科技含量的工作一定要有团队研发,仅仅利用“概念炒作”,或用高价奶引人注意,这些方法是难以长久的。”
奶业发展中,产品的营销体系也十分重要,例如,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巴氏杀菌奶由于健康、新鲜正受到更多消费者的欢迎。但也正因为如此,巴氏杀菌奶需要一个完整的销售体系,包括延伸到过期奶的处理等,如果这个系统不健全,安全性就难以保证。
尽管技术上明显不足,但是中国人的饮奶习惯其实由来已久。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喝牛奶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饮食习惯,其实早在中国古代的汉朝,饮奶习俗就已经十分风行。
曹幸穗介绍:“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的乳业相当发达。饮奶习惯由主政中国的少数民族从草原带来,中原地区开始盛行饮奶。当时的乳制品加工技术已经很先进了,古书中经常提及,很多城市都有挂着招牌和旗子的乳品商店,出售加了牛奶的面饼等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我国现存的一些民间乳制品,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饮奶习惯开始淡化,是从明朝开始的。中原地区人口增加,原有牧场改为农田,奶牛因缺少足够饲料数量开始减少。之后,饮奶逐渐趋向高端化,成为富足人家才可以享用的饮品,或者是体弱病残和缺乏母乳的婴幼儿才能享用的营养品和特供品,大部分普通人不再喝奶。所以,我国居民喝牛奶的习惯并不是从外国传进来的。”
至于如今饮奶再次盛行,除了国家对外开放,外国人逐渐增多外,“良种奶牛的进入大大提高了我国牛奶的质量,现代牛奶加工技术被引进也是重要因素。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恢复了喝奶积极性。不过也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所以未来5 年,我们对奶业的发展有信心。”曹幸穗强调。
对于如何面对国际市场,张沅认为:“既然中国是开放国家,奶业市场也应该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应该由世界市场来调节本国市场。所以是否进口奶粉,进口多少,应该由需求决定。此外,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是否有必要饲养如此数目庞大的奶牛,或者饲养低水平的牛?首先我们在养牛的资源上是缺乏的,中国的耕地、饲草都不丰富,还要保障基本的粮食供给。可是,很多人还在单纯追求奶牛存栏量,并以增加奶牛数量为目标。另外,低水平的奶牛产奶量低,质量也难以控制。最重要的是,在乳制品,特别是奶粉加工工艺和技术上,应该说,我们没有达到国际水平。”
奶业未来 始于足下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奶业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本应该出现一个重新洗牌的局面,但是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效果。浮躁依然存在,追求产量、资本运作、占领市场、忽视内功依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显然,中国奶业的现状依然值得人们焦虑,质量需要提升,市场需要培育,行业有待规范……大量工作在等待奶业工作者来步步完成。
重建消费者信心
对于重建消费者饮奶信心,曹幸穗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婴幼儿本是一个大的消费人群,但是正是这部分市场出了状况和问题。还有一部分日常饮奶人群,现在在早餐中用豆浆和鸡蛋取代了牛奶。市场萎缩,企业没有了积极性,产品价格也在波动,市场失去了良性循环。这已经不是政府扶持的问题,而是市场问题。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是很难的。少数害群之马将整个行业拖下水,来为他们埋单,付学费。”
如何重新挽回市场?“我认为应建立三个认识:牛奶是好东西;中国的牛奶是好东西;每天喝奶有好处。只有这三个条件都达到了,才能把市场重新培育起来。对城市居民来说,已经公认了牛奶是好的营养品。现在,第二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即中国牛奶是好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乳品企业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管起来,保证出厂的牛奶都是安全的、优质的,以重树中国乳制品形象。第三,就是宣传部门要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宣传部门、生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三管齐下”曹幸穗说。
显然,市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培养我国居民长期饮奶习惯和健康意识,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而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于2000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正是基于这一目的。目前,学生饮用奶计划已经成功实施10 年了,覆盖到全国28 个省(市、自治区)的224 座城市;日供奶量也达到了500万份,在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普及科学饮奶知识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并且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针对学生饮用奶计划的运行模式,有代表建议应完全市场化,有的则表示应尽量封闭。尽管模式不同,但是他们共同强调了国家的扶持和补贴要切实落到学生身上。市场化是为了简化程序,去除审批环节,而封闭化也是为了避免补贴被层层克扣,无法落到实处。总之,学生饮用奶计划涉及到国家的未来,是必要和有利的投入,一定要坚持。
重视奶牛防疫工作
贾幼陵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奶牛的防疫工作。目前,国家制定了奶牛重大疫病扑杀补偿政策,但是奶牛的保健和常发病的防治工作还十分不够。养牛与养猪不同,奶牛养殖周期长,而且相对娇贵。对于奶牛常发病如乳房炎、不孕不育症等,一旦患病,奶农收入立刻受到影响,病牛基本无法创造效益。此外,乳房炎、结核病等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也非常大。所以对于乳房炎如何防治、防控、及早发现很关键。因此,兽医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执业兽医与国际上差距很大,不论在教育上还是在组织上。因此,建议国家对执业兽医进行扶持,让有资格的兽医对奶牛实施保健,这直接关系到奶农的利益。
避免盲目发展奶业
作为畜牧业专家,张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畜牧业的体现仍显不足。在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已经接近40%了,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发达的畜牧业可以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大农业科学技术,很大部分是体现在畜牧养殖业中,另外,畜牧业的发展,要强调节粮低耗,尤其对于农业资源匮乏的中国更为重要。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猪肉的消费量占到肉类总消费量60%。而猪的养殖是十分最耗费粮食的,因此建议下调猪肉在饮食中的比重,加快奶业的发展和草食动物的养殖。
但同时,张沅也认为,按照我国目前情况看,牛奶需求量基本接近饱和,也就是说,更大的饮奶需要将来自于用更多时间培养的下一代。如果盲目追求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将会暴露更多产业之间的矛盾。此外,中国正受到资源的限制,除有限的耕地外,是大部分难以利用的荒漠草原,更重要的是,耕地要首先保障粮食安全,直接用于养牛和产奶。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长远地流筹考虑,制定科学可行的奶业发展规划。脱离开我国的国情,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技术环节,就如同“盲人摸象”,直接影响奶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乳品企业要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
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乳品企业纷纷加快了自建奶源基地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专门提出《关于支持乳业企业发展奶源基地的提案》,指出中国乳业原料基地模式乃软肋所在。奶源生产与乳制品加工脱节,庭院式饲养、副业式经营的奶牛养殖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安全隐患多,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其关键就是发展属于乳制品企业自己拥有的、可控的奶源基地。
同样,安徽益益乳业董事长吴明楼亦提出了《关于加大对乳品企业建设自有奶源扶持力度的建议》,并列举了具体建议措施:一、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自有奶源;二、各地方政府应对于乳制品企业建设自办牧场使用土地、发展饲料生产上给予支持;三、将奶农合作社、奶站交由企业经营管理;四、在国家层面加大对国产乳制品公益宣传力度,提振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总体上,乳业的平衡发展依然任务艰巨,在当前乳业消费市场,少数大型乳品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如何看待技术提升,如何把关质量安全,如何引导市场走向,如何把握奶源等都将影响中国乳业的未来走向。相信在消费者的监督下,乳品企业们会愈发标准规范。奶业人则更加希望走出食品安全问题的桎梏,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改善奶业现状,谋求奶业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走出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在谈及未来5 年时信心依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需比重将继续增大,乳品行业的发展亦将迎来新的机遇。成熟需要时间和过程,中国乳业正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