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1-04-12胡进华庄志清张玉梅
张 静,胡进华,庄志清,张玉梅
(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扬州,225003)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1],在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最常见,比一般人群高33.4倍,抑郁障碍自杀者大约占所有自杀者的2/3[2],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担。因此,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护理干预,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出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74例。
纳入标准[3]:症状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3]: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将患者分为自杀组和非自杀组,其中自杀组33例,非自杀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并对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躯体疾病、家族史、临床特征等进行对照研究。
2 结 果
统计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个性、临床特征等对患者的自杀行为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躯体疾病、发作次数、既往自杀企图、家族史、入出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对患者的自杀行为无明显影响(P>0.05)。
性别对自杀行为有显著影响。自杀行为组中,男9例(27.3%),女24例(72.7%),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文化程度对自杀行为有显著影响。自杀行为组中,文盲19例(57.6%),初中及以上文化14例(42.4%);无自杀行为组中文盲8例(19.5%),初中及以上文化33例(80.5%)。文化程度低的发生自杀行为率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特征对自杀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妄想、绝望、自责自罪、焦虑、及早醒、无自知力的患者,自杀行为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婚姻状况、职业、躯体疾病、发作次数、既往自杀企图、家族史、入出院HAMD评分等对自杀行为无明显影响(P>0.05)。
3 护理干预
3.1 危险评估
抑郁症患者入院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患者进行评估,预测患者自杀发生的危险性。该量表反映抑郁症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率,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为总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总分累计<53分为无自杀危险,53~62分为轻度危险,63~72分为中度危险,>72分为重度危险。评估要求在患者入院2 h内完成。
3.2 有效监控
评估为重度危险患者及时向护理部汇报,护理部主任或科护士长接到汇报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指导;护士长通过晨会和交接班时间布置具体预防护理措施,并检查措施是否实施有效。护士应重视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对抑郁患者加强监护,对中、重度危险患者实施严密监护。
3.3 心理干预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不但能恢复患者的心理创伤,也能协助恢复其生理创伤,使患者重获新生[5]。平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培养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康复期患者,注重健康宣教,使其正确面对抑郁症,用理性的眼光面对社会,面对挫折,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生活的勇气,重建健康的人生。
[1] Phllips M R.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J].The Iancet,2002,359(3):73.
[2] 季建林.抗抑郁药快速起效的重要性[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1):4.
[3] 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
[5] 王性玲.服毒自杀者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2004,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