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2011-04-12陈曲刘洋
陈 曲 刘 洋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前言
每一种乐器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比较枯燥、单一的过程,在这期间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就很容易放弃。在钢琴教学中,若我们保留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中的精华,再加以创新采用适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创新思维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
2 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套用一句广告词:“人类没有创新,世界将会怎样?”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创新?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问题”阶段,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二是“构想”阶段,即是在大脑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实施”阶段,即是把头脑中构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付诸于实践,从而使问题得到充分完美的解决。在这三步曲中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构想”,通过大脑对事物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出“问题”的特点和缺憾,进而产生新的解决方案。构想即是创新过程的核心,也就是创新。创新思维是新时代教学中所必备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现代青少年的发展的特点。
3 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传统式的钢琴教学模式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很少与学生交流沟通。传统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培养专业的音乐演奏家方面有着相当多的经验和成果。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启发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把“一对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和转变。教师需根据学生演奏程度、艺术表现力和感悟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示范,并且教授学生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旨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延伸学生的思维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4 四种创新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四种。
4.1 发散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教学的核心。发散思维有三大特点,分别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运用到钢琴教学中即是加强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其能够连贯完整地表达思维,开发思维的多面性,从多角度多方向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突出自我,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的运用,而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则要有创新性和创新的思维。那么怎样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以促进思维量的提高。以下是可以提高思维量的几种方法:
(1)相似联想。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此事物相近、相似的其他事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巩固加深对原事物的记忆力,扩展延伸对新事物的认识。例如:在接到一首好的钢琴作品时,要让学生做好曲目的预习工作,要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一贯的写作或演奏风格。预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做好预习就不能演奏出好的作品,也就不能充分扩大学生联想的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想是否以前也同样演奏过类似风格的作品。对于作品的技巧方面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找联系,找之前专门练习过的或相似的技巧练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思考,多联想,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教师为主体,要以学生为主体。
(2)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利用逻辑推理的线性思考。例如: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的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阶与琶音,音阶与琶音在学习钢琴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音阶和琶音的规律,把音阶与琶音做纵向联想比较。音阶是短距离连奏的浓缩和聚集,琶音是音阶的延伸和发展。用纵向思维启发学生在各种调式中寻找音阶之间的规律和共同点,如大调和小调、同主音大小调的规律等。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大小调旋律的特点,即大调色彩明朗、宏伟、积极、明亮,适合演奏大气的音乐作品。小调色彩忧伤、柔美,适合表现优美抒情的音乐作品。在钢琴技巧方面,震音和颤音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纵向思维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把两者做对比记忆。震音通常是相隔8度的音急速交替,有时也有其他音程的交替,甚至是和弦音交替。颤音是两个相邻音级的急速交替,完全靠指力演奏。这样对比总结,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全新的教学思想融入到钢琴教学中。
(3)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看到一个现象立即想到它的反面。这是从已知发展到未知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当学生演奏出好的声音时,教师当立即肯定学生的演奏并且反问学生:“什么样的声音算是好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算是不好的声音,要记住弹出好声音时的感觉,记住好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可以让学生思考要具备哪些条件时才能弹出好声音,好的声音怎样能体现出旋律的个性。如此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养成“如果倒过来,反过来会是怎样的呢”的逆向思维习惯。
4.2 直觉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直觉思维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所约束,对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和反应。直击事物的本质、综合整体的判断事物特点。直觉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感觉。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基础上,不需要通过逻辑判断直接感性认识事物。在钢琴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阶段、理解能力,有助于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运用跳跃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例如:在完成钢琴作业时不一定每次对学生们的要求都是一成不变的,对练琴效果的评价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要重视思维的直接性。弹奏练习曲,是为了掌握技术,掌握技术是为了弹奏出乐曲的艺术性。所以,不宜逐条学习,教师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练习重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和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不要直接就给出答案,应该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探索,让学生直接凭感觉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思考、敢猜测、愿探索的习惯,还可以使他们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从而促进他们更加大胆地思考与探索。例如:如果在教授一节新的钢琴课时,有许多音乐术语学生看不懂,这时教师不应该把所有的正确的回答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音乐术语书,探索找寻答案。这样则更加强了学生对乐谱和音乐的理解,在下一次看到同样的音乐术语时能够直接地反应出它的意思。直觉思维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由于经验和观察实践事实还不够完善,做出的判断也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因此,直觉思维得出的结果,应当再由实践来检验它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4.3 想象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想象思维是一种把概念、形象、具体和抽象巧妙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想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我们在听高雅音乐的同时大脑里也不禁会浮现出许多自己想象的画面。音乐家那么激情地演奏作品,是因为在他们演奏的同时,身心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自己想象的情景中,并且陶醉于此。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想象思维呢?例如在演奏《献给爱丽丝》这首乐曲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这首曲子的作曲背景、是贝多芬经历了什么事情之后写成的以及作曲家贝多芬一生的传奇经历。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贝多芬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子时什么样的表现,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浪漫的爱情故事,最后两人的结局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真正地用心去感受这首曲子,用心去演奏这首曲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理解去诠释乐曲,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和音乐表现,长此以往这样训练的话,学生不仅不去思考每首作品应该怎样去弹、怎样去表达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而且会形成依赖教师的惰性,养成不愿动脑去想的习惯。钢琴学习中的最高层次是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而教师则是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改掉钢琴学习中的问题和毛病。想象思维的运用对音乐技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减少钢琴演奏者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压力,缓解演奏时的紧张情绪。
4.4 灵感(顿悟)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灵感是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突然出现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全部积蓄力量的突发,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灵魂的反映。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相比,灵感具有协同性、跳跃性、独特性、情绪性、不稳定性。灵感的产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结果。它反映了创造过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生活积累和灵感触发之间的辩证关系。通常学生在幼儿时期对音乐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但经过长期的学习过程之后,在某一时间里会突然有所顿悟,理解了音乐的真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了。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灵感,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指导,让学生从心里去感受每一首钢琴作品。灵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每样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创新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总结传统教学成果的经验也要把创新思维广泛运用到各种各类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钢琴学习法会逐渐被学生主动去学的素质教育所取代。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动手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动脑,用心体会。作为钢琴教师要学会利用好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把创新思维融入到钢琴课的教学中,使钢琴、学生、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钢琴人才。
[1]陈旭.钢琴弹奏乐感谈[J].钢琴艺术,1996,(2).
[2]余晓芸,李新庭.钢琴学习随谈[J].钢琴艺术,1996,(6).
[3]梁刚.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创新思维[J].音乐生活,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