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老舍小说中的“小市民”形象
2011-04-12钱伟
钱 伟
(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5)
老舍小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比如“京味儿”,比如幽默,比如老舍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市民世界”。在此,本文主要从作家独特的底层生活经历、家庭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下所创作出来的市民形象及其独特价值。
1 六类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据老舍研究专家舒济统计,他在小说中“共创作了500个文学形象”,跨越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其中包括了古老都市的“上、中、下三种社会层次”[1]大约有50多种人物,诸如军阀、总长、举人、教授、拳师、车夫、巡警、听差、妓女、剃头的、打鼓儿的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老舍从熟悉的生活出发,以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体悟,刻画了中国市民社会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各种人物类型的思想、心态和命运。在此,可以大致把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分为六类。
1.1 善良勤劳却受生活压迫的市民形象
这类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写的大多数是底层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有着温顺、善良、勤劳、讲礼节的传统美德。可是他们总逃不出命运的摆布,不得不去面对被压迫与被剥削的生活现状。《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且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勤劳善良的城市底层人民是如何在沉重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地走向精神毁灭的。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淳朴、热爱劳动,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把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理想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事实上祥子也是有性格缺陷的,如自私、个人主义、死命要赚钱等等,这些都是出自特殊时代的残酷压迫。另外,在《我这一辈子》中也描写了一个巡警的不幸遭遇,其命运与祥子很相似。老舍对这类人是同情的,但他不仅仅是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想通过对他们一生为温饱而努力的惨败,来宣布企图用个人奋斗解放自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表达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无情的控诉和彻底的否定。
1.2 保守、中庸、怯懦的市民形象
这类人物形象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思想包袱,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目的绝不在于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而在于谨小慎微地保住已有的。他们与世无争,只求永远做个本本分分的小市民。在小说《离婚》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形象张大哥。他的处世哲学是郑重其事地“敷衍”,凑和着过日子,遇到问题都是“退一步想”,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平静生活,而一切的平和、安宁都是保不住的,儿子被抓,闹得几乎家破人亡,但放出来后,他又继续敷衍下去。而另一个形象老李是个有所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不愿敷衍,想摆脱灰色生活;但他又优柔寡断,苟且妥协,最终只能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老太爷也是一个懦弱、拘谨、苟安的小市民形象,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张大哥、老李那一类型的延续。老舍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揭示了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己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深刻批判。
1.3 丑陋、愚昧、自私的市民形象
丑陋的小市民形象是构成老舍作品市民形象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舍对这类市民的形象塑造采取了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手法,显示出作家批判的情感倾向。《抱孙》中描写了一个愚昧、迷信而颇为自信的王老太太,急于“抱孙”,以致在儿媳妇生产的过程中闹出了一系列笑话。后来,王老太太为行婴儿“洗三”的古礼,强行把孙子抱回家,路上老太太喷嚏不断,“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至少有二百多个喷嚏”[2],孙子到家就得了肺炎立即死去。王少奶奶出院后,由于护理不当加上庸医误人,不久也死去了。作家是想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虽然处在变革之中,但国人的思想依然如此落后与停滞,像王老太太一类人的迷信和愚昧是可以杀死人的。在《开市大吉》中老舍对于丑陋小市民的批判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它写的是一伙江湖医生骗钱的故事。这些江湖医生根本不懂得医术,更谈不上医德,他们用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敲诈病人,置人的生死于不顾。老舍通过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某些小市民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上的种种“欠缺”, 他们显得既“可怜”又“可笑”,在把一副副丑陋的嘴脸暴露给世人看的同时,也让读者通过这面艺术的“放大镜”进行深深的反思。
1.4 “洋奴”式的市井无赖形象
“五四”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使老舍意识到“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应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3]。正是有了这种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他把形形色色的“洋奴”式的人物作为讽刺对象,他们生长于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身上集中了中西方的糟粕。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上却一味追求享受,倚仗父辈钱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早已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些人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传统文明在他们手中失落,其结果往往是丧失了人格。像《离婚》中的张天真,《柳屯的》里的夏廉,都是这类人物的范例。最典型的代表是《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峰,但是在他满身的洋味中还带有点汉奸味。他原本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在这类人物的身上,老舍的鄙视和不屑的态度十分鲜明,他批判了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市井庸民的俗气、浅薄和无耻,同时他也为传统文明的失落而感到惋惜。
1.5 具有反抗意识的市民形象
老舍对于旧中国市民社会刻写描摹的贡献还在于塑造了一些具有反抗性格的小市民形象。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二马》中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富有民族自尊心,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有美好的理想,以侠义的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在老舍抗战初期创作的小说《人同此心》中,主要人物是三个大学生和一位老妈妈,他们生活在沦陷的城市中,但他们不愿做顺民、当亡国奴,而是挺身而起,齐心协力还击来敌,以此来激励广大同胞奋起。这部小说虽然只是勾勒了一幅略图,却充满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表现了中国人同仇敌忾的精神。这一系列反抗者形象是老舍对美好生活理想的化身,寄予了打破黑暗社会,改造旧社会的希望。这也反映了他真诚而天真的一面,对现实的批判还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1.6 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形象
出身平民的老舍特别擅长对城市下层市民的描写,这不仅仅限于男性群体,他还把同情的眼光也放到了女性这个弱势群体上,并把这些可怜的女性市民形象向世人展现出来。在《柳屯的》中,就有一个被夏家父子算计的夏大嫂;在《柳家大院》里,又有一个被老王父子三人逼得上了吊的小媳妇;《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为了养活他的酒鬼父亲和弟弟,不得不去卖淫,最后经不住被糟蹋而自杀。当然写的最为沉痛的要算《月牙儿》了,这篇小说描写了母女两代被逼为娼的悲惨遭遇。母亲年轻守寡,靠典当过日,后又作洗衣妇,然后改嫁。在失去第二个丈夫后,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被迫卖身为娼。她的女儿,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痛恨母亲的行为,幻想求学后独立谋生,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在遭到现实一系列残酷打击时,她苦苦地挣扎反抗,但所有的生活大门都对她关闭了,她终于被迫走上了千方百计要躲避的路——以做暗娼来养活自己和母亲。小说结尾时她被抓进监狱,认识到“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作品通过一个不甘堕落的灵魂不得不走向堕落,揭示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和金钱的罪恶。实际上,在旧社会里受压迫最重而且最痛苦的是下层妇女,但她们也是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于是老舍想通过他手中的笔,来揭示这些底层妇女的卑微地位。
老舍对这些城市底层市民悲欢离合的生动描述,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特定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生活遭遇及命运、他们的优点及自鸣得意的优越、他们的愚昧及闭塞等。有人将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大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这种划分是符合老舍创作特点的。但无论哪一类的市民形象,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人物与环境的不能合拍、人与人性格及志愿上的不能相容,凸显的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悲剧冲突。
2 老舍平民意识的成因
在老舍的市民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直接来自于民间社会的平民意识。他关注平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他总是根据平民的需要,以平民的思维方式来描写平民的生活故事,反映平民的思想感情。他总是想用他独特而幽默的文字来贴近人民,对大众生活、普通百姓深厚的感情从没削减过。从这个平民意识出发,他的关注点始终落在平民身上,他作品的主人公永远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老百姓,讲述老百姓生活中的辛酸。正是因为这样,老舍的小说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受到民众的欢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与解读老舍平民意识产生的原因。
2.1 底层生活经验的广泛积累
老舍的平民意识实际上与其童年生活、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寒的旗人家庭,父亲在他不到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靠给人拆洗缝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就生活在底层社会中。可以说,老舍的童年是在饥饿、困苦、恐慌中度过的,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惨淡酸涩的童年,才造就了老舍那颗刚强而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的魂灵。创作来源于生活,他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他们的悲剧故事和坎坷人生深深地触动了老舍的心,而生活中那些耳闻目睹的不合理现象,也激起了他对于恶势力的愤懑。这些,都给他创作的选材和命意、他走向“人民艺术家”的道路以深远的影响。
2.2 母亲的言传身教
老舍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他母亲在他父亲去世后横着心扛起家庭重担,性格上既软又硬,老舍受其母亲的影响,对人对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成是当然。他母亲教导他,就算穷也应该穷得有志气,要靠劳动吃饭。因此,老舍从心底把写作看成是与其他下层劳动者无区别的平民劳动,他也从未认为自己是作家而高人一等。老舍热爱作家这个职业,也尊重写作劳动。这就是他从他母亲身上学到的人生态度之一,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
2.3 宗教思想的积极影响
老舍的平民意识的形成还与他的宗教信仰有关。在诸宗教中,老舍与佛教结缘是最早的,这与刘寿锦有直接的联系。由阔大爷到后来出家的“宗月大师”,刘寿锦那苦行、助人、向善的佛家精神品格深深影响了老舍,形成了老舍一辈子乐善好施、同情穷人、平易近人的品质。可以说,老舍在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的这种佛家精神品格作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以至于在他作品中理想人物的设计,都或多或少带上了这位大师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也受过基督教某些思想的影响。他翻译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宣扬了基督教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这篇文章使老舍深受基督教大同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形成了为社会服务的救世观,这是他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2.4 “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
在老舍青年时期,中国暴发了对历史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唤醒了他的平民意识,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平民穷苦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博大的平民情怀。但“五四”运动毕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与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老舍则一方面以知识分子的立场支持这场运动,另一方面又始终能以平民的目光来审视这场运动,因此,我们在老舍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一种来自民间社会的平民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亲和力,也使得新文学更容易被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
2.5 西方文学的积极影响
老舍年轻时曾被聘请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在英国,他开始阅读英国狄更斯、威尔斯、康拉德、梅瑞迪斯和法国福楼拜、莫泊桑等作家的作品。狄更斯对下等社会人物的塑造、康拉德的叙述方式与景物描写等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手法对老舍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正是受这些作家的影响,老舍才真正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开始关注小人物,书写底层人的命运。老舍对西方文学的汲取是从最初的简单摹仿,再到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在《老张的哲学》里,无论是在情节构思还是人物类型塑造上,都体现出模仿狄更斯的痕迹。
3 老舍“市民形象”的价值
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市民形象,老舍的作品才有了其他作家和作品所无法取代的亲切味儿,老舍的京味儿与幽默才得以展现,其小说中人与城的文化意味才得以呈现。具体来讲,老舍“市民世界”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老舍隆重地将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引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殿堂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并不是唯一描写市民的作家,像鲁迅、叶绍钧、张天翼、茅盾等作家也塑造过市民形象,但是这些作家对市民形象的塑造,乃至对市民生活的描写都没有老舍来得全面。可以说,是老舍的小说拓展了现代文学中描写市民形象的领域。老舍是第一个对市民世界进行全景式展现的作家,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他所刻画的形形色色底层市民的形象,是一般缺乏底层生活经历的作家们所无法提供的。很少有作家能像老舍这样近距离地去描绘这个“市民世界”,揭示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或轻视的文学领域。老舍致力于把这些市民形象引进创作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第一次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巨大成功。”[5]
3.2 老舍通过“市民形象”深入地审视与思考中国人的国民性
老舍观察市民社会的视角是与众不同的。他始终是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形象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与礼节,但是他们也具有保守自私、因循守旧、妥协软弱的精神弱点。老舍对这些市民性格的弱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受传统腐朽文化滋养的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但是他并不因此而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格予以全盘的批判,相对于鲁迅、茅盾、叶圣陶等同时代作家对待愚昧、保守文化的愤激态度,老舍的批判态度是温和的。他总是用很复杂的情感来看待这些人物形象,“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6]。正是老舍这种对人世所抱的普遍的同情、理解与宽容的态度,他的小说在对国民性弱点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温和同情的讽刺而不是尖锐犀利的抨击。另外,老舍对西方文明及其滋养的现代人格也并不一味地表示神往,而是同样本着理性的态度对其加以辨析。但是在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碰撞的时候,老舍试图取两者的精华进行揉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及新的国民性。因此,老舍的小说中总有一些集优秀的传统素质与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市民形象,赵纯景、马威、李子荣、福海二哥都是这一类形象的代表。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相对于老派市民,这类理想市民形象塑造得并不算成功。
可以说,老舍的市民形象既是他牵挂人民、关注平民百姓命运前程的产物,也是作家审视本民族的载体和焦点。这些形象不仅凝结了老舍的思想、情操、价值观,更是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在他那“一半恨一半爱”的眼光的注视下,这些小市民正从传统文化中,从历史的深处缓缓地向我们走来,继续呈现给我们老北京、老中国的风韵和痼疾,同时又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检视自身。
[1]舒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老舍小说的影响[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
[2]老舍.抱孙,断魂枪[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39.
[3]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老舍散文[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226.
[4]许建辉.我的母亲,中国现代文学珍藏大系.老舍卷(上)[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9.
[5]朝歌,雨君.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老舍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
[6]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老舍全集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