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中的鲁迅研究——评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2011-04-12樊朝刚

关键词:鲁迅研究著者鲁迅

樊朝刚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文化视域中的鲁迅研究
——评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樊朝刚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对于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回答。《“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以下简称《“活着”的鲁迅》,引自本书原文只注页码)一书不但扩展了鲁迅研究的文化视野,而且阐释了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方法盛行,研究者开始走出封闭的文学文本,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性、一体化研究。文化研究方法强调文化的功能、意义和独立性,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决定论,侧重于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对文化主体、个人经验的建构意义。

《“活着”的鲁迅》从一开篇就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三次转型之中: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第二次发生在南北朝及唐时期;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大致是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背景中,作者又提出了第三次转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物质变革、制度变革、观念变革。在“大时代”文化转型的视野中,鲁迅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批判独具超前性。鲁迅在猛烈地抨击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着温情的回顾与依恋,赋予其现代意义。“掊物质而张灵明”显示了鲁迅对初民社会的道德怀念,让道德救赎回到了人间原点,使得“尚德”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思想革命有着完美的契合。著者并没有把鲁迅的文化选择完全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维度之中,而是以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为参照,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交叉、转型的十字路口上。著者肯定了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制度、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生命哲学、宗教科学等文化思潮对鲁迅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著者进一步机敏地呈现出20世纪初鲁迅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取舍与反思。鲁迅的基本命题“任个人而排众数”显示出鲁迅用现代个性意识对近代民主政治哲学的否定,提出了所谓的“同是者是,独是者非”的众治思想是对个性意志的合法化扼杀。

著者在对鲁迅基本命题阐释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鲁迅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不完满性和实践性三大特征。在辩证思维的观照下,作者站在世界文化同一性的制高点上,提出了鲁迅文化选择的人类性和时代性尺度,阐释了鲁迅文化选择中的同一性、世界性、人类意识等思维范式。

对于当代意义和价值的追寻,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学者研究鲁迅,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历史语境发生关联。正如著者所言:“任何历史研究和重新评价都是为了寻求对象的当代意义,通过当代人的阐释而使其价值重新定位。因此,当代意义是人类一切活动最直接的目的。任何历史评价不仅都是从当代人的价值观出发,而且都是以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或思想都必须于现在有益或有效”。(第3页)

对当代意义的寻求不但是文化研究的目的,而且是对文化研究存在价值的探索。20世纪初,鲁迅的文化选择是基于什么样的动力因素?鲁迅的文化选择对21世纪的文化重构和精神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存在价值意义?针对这些问题,著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理思考,给出了全面、有力的回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新儒学、保守主义和西方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质疑、否定鲁迅思想的声音。出现了刘禾的发难,王朔的放言,以及葛红兵的“悼词”等一系列对鲁迅的“爱国贼”式的口诛笔伐。从现实层面上看,对于鲁迅的个体化理解的确把鲁迅从神坛拉到了人间,加深了对鲁迅个体日常认识的深化,对于还原鲁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思想价值存在的角度看,个体化、日常化经验的结果是对理解鲁迅思想价值的限制和怀疑。面对质疑和诘难,著者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观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回答。在揭示文化同一性命题本质的基础之上,他对“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著者认为,“特殊国情”是一种社会的现存形态,而“中国特色”则是社会发展的未达成形态。这样著者从理论的高度把鲁迅的思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化。在儒家文化与未来时代的关系方面,著者力排众议,理性看待当下的“国学热”,把儒家文化思想置于世界现代文化的视野之中,著者认为所谓的儒家文化时代的到来,“东方压倒西方”只是国人的“一厢情愿”。以世界现代文化为参照,著者有力地回击了保守主义的反攻倒算,使企图复古的新儒学一览无余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另外,著者还从目的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了全新的文化哲学阐释,强调拿来主义的主动性、整体性和自然选择性原则。著者在充分汲取拿来主义思维核心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拿来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深层意义,从而赋予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世纪性的当代意义。

反复、悖论、复杂是鲁迅思想的主要特征。鲁迅研究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高原具有其特定的难度系数,《“活着”的鲁迅》是对鲁迅研究高原的攀登。著者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交错书写,表现出了著者高度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理性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就是指主体运用逻辑推导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顾名思义,思辨主要包括思考和辨析两种思维形式。思考主要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辨析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类别、情况的分析。思辨能力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特征的思维能力,具有强烈思辨能力的主体通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体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活着”的鲁迅》中,著者的这种理性思辨能力主要表现在作者对鲁迅基本思想命题阐释出了新的内容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的思维范式。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活着”的鲁迅》并不能让读者耳目一新。但是,著者对鲁迅思想基本命题的重新阐释却能使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著者对鲁迅的“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拿来主义”、“一切都是中间物”等基本命题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生发出新的意义和内容,极大地扩展了鲁迅基本命题的空间。著者不满足于对已有命题的阐释,而是力求创造出新的阐释空间。在中国文化三次转型的背景之下,著者结合鲁迅的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适时地提出了“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这一对思维范式。著者认为,鲁迅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具有“精神胜利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在意义世界中,中国是“天朝大国”,是世界的中心,西方世界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中国却处于落后、挨打、屈辱的境地。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落差直接导致了“精神胜利法”形成。

除此之外,著者还提出了中国文化所经历的“点、圈、球”的三个时代,鲁迅的超前批判与适时批判,“小鲁迅”和“大鲁迅”等一系列颇具建设性的思维范式。这些新的思维范式的提出,表现出著者对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新的感知、理解与把握。可以说《“活着”的鲁迅》为鲁迅研究,甚至是文学研究都提供了新的参考角度,开辟了鲁迅研究的新思维、新境界。

《“活着”的鲁迅》共计二十八万余字,分为十一章。著者凭借强烈的理性思辨能力,在东西方文化转型的广阔视野中,重新阐释鲁迅的“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拿来主义”等基本思想命题。在历史、文化理性追寻的过程中,体现了著者对鲁迅思想当代意义的诉求。在显示鲁迅思想博大精深的同时,再次证明了鲁迅思想的深邃和跨越历史时空的穿透力。著者在继承前人鲁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了鲁迅研究的新局面,代表了鲁迅文化研究方法的趋势与走向。《“活着”的鲁迅》是鲁迅研究的标志性著作。

On Zhang Fugui’s“Living”Lu Xun: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Lu Xun’s Cultural Choice

FAN Chao-g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I210

A

1674-5310(2011)-04-0136-02

2011-05-26

樊朝刚(1985-),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毕光明)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著者鲁迅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好可爱一爹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鲁迅研究文集》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自嘲》句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鲁迅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