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与文学形态的变迁

2011-04-12

关键词:文学

〔美〕施 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论新媒体与文学形态的变迁

〔美〕施 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新媒体在当今时代是指Iphone、Ipad、Twitter、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建立在新兴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传播信息方式,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人们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从新媒体如何带动了文学转型、新媒体如何产生了多样化的文学形式、新媒体如何影响了文学接受主体这三个方面,对新媒体与文学形态之间的动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媒体;文学形态;变迁

若从1987年开始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算起,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不短的23年岁月,这23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10年,互联网局限于静态的学术科研范畴。这个时期的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各有自己的山头,纸质和网媒基本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偶有联姻,便传为佳话。而后10年,互联网步入了喷薄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因为市场经济的介入,文学产业化,搭上电子媒介顺风车的网络文学春风得意,纸质和网媒的格局发生极大的震荡。电子传媒的日益完善,终结了纸质媒介的“垄断地位”。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两大阵营变得剑拔弩张。

《数字时代周刊》报道,2010华语言情小说大赛于10月27日在京正式落下帷幕。唐欣恬凭借作品《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从8个月、5个赛季、2万名参赛作者、24059部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冠军。这个由红袖添香运作的文学大赛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具商业价值的女性文学赛事。在这场网络文学大赛的上下游,是一条由作者、网站、出版方、影视公司串接而起的商业链条。

《数字时代周刊》记者李淼在《首届中国写作者大会:网络文学“生意兴隆”》一文中写道:一年前的网络文学似乎还在为“非主流”的名声所困惑,而一年后的今天,记者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写作者大会上看到,数百名写作者及文学评论家、出版人、媒体人、影视和游戏等相关产业的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研讨网络文学生态、接洽产业需求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曾经的“问题少年”已然走向成熟。[1]在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网、逐浪小说原创网等知名文学网站排行榜中,排在前列的小说点击数都超过了3000万,这些知名文学网站的主流小说,一般的点击量都是百万级,网站的页面访问量每天都在1000万以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说:网络经常写手达170万人。

一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新媒体,400年前是报纸,90年前是广播,70年前是电视,20年前是互联网,10年前是手机短信,现在,新媒体是Iphone、Ipad、Twitter、智能手机、电子书等。通过这些最新媒体的各种移动终端都能够随时联网、看新闻、看视频、发微博,以及上淘宝购物。这就是所谓的即时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无时无刻不在线。不需要电脑PC联网,通过这些新媒体就可以随时联网。

即时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网络动漫、手机游戏、数字媒体、复合出版、移动阅读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商业模式创新充满活力,这些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充分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快速塑造出各种新的文学形态。这些新的文学形态,构成了当前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特性,是以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特性为基础,在人们的使用中形成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方式和价值趋向。网络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是一种互动的共享的文化。正如Facebook网站CEO说的:未来的一切都将是“社会化”的。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民族所谓的文化,是指由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主导的一种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结构和系统。这是人们熟悉的文化,观念上接受的文化。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多媒体化、全球化、开放性、无中心和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网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民主、自由、平等、多样、多变等特性。也就是说,网络改变了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传承方式。它以多向互动的形式,取代传统文化的单向传递。而新生的网络文化,一方面以传统文化的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竭力消解权威和中心;另一方面又以积极争取主流文化地位为追求目标,这便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强烈张力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促进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的文化形式的产生和流行。网络文化逐步从民间走向主流。

无论中国还是欧美,在农业和工业时代,媒介从未像今天高科技时代这样对文学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当哪种文学形态符合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就意味着哪种文学形态可以蓬勃发展。传媒发展至今是如此成熟,如此强悍,干预的自觉意识又如此清醒,它已经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和审美层面,在自觉地要求文学为她而改变,而不仅仅作为工具和外部的因素。袁勇麟在2007年出版的《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一书中就有阐述:“在文学创作中,报章、电视等大众传媒不仅影响到文学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到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深深潜入到创作者、读者和评论家的思维和意识中,改变了他们对文学接受的视野。”[2]

新媒体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从前,在文学三要素:作家─媒介─读者的关系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如今,这个关系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媒介与读者开始凌驾于作者之上,他们不再处于工具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作者变得被动、无力、失措,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冷眼旁观。自中国大陆1978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开始腾飞之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就开始面临着商品化的新环境,这些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给文学带来了各方面的问题和危机,到了近几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成熟,产业背景下的文学顺理成章成为商品,更加剧了这些危机和消极思想倾向。“文学终结”、“文学死了”的声音不断响起。分析这种呼声的深层心理因素,主要的就是文学主体性无能。

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又引发审美观念的转型。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被长期灌输传统集体观念和政治理想主义之后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社会转型的氛围和新机遇中,反叛意识与追求享受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滋长和蔓延,并且越发强势。人们更加看重现实,看重平凡,看重当下的享受,标新立异,对生活充满新奇的幻想。在文化心态上,讲究个人化,喜欢自由自在和多元化的文化,想到什么说什么,勇于藐视权威,看淡功利。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对于文学功能的期待也随着改变,由过去的“重教化、轻娱乐”改变为“重娱乐、轻教化”甚至是“无教化”。有评论者言:“经典写作那种可供反复阅读、欣赏的情况在网络写作中将不复存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九百九十九个已经死去了,只剩下一个还在此时此地嬉皮笑脸,做抓耳挠腮的快乐状……经典文学写作的黄昏已经来到了。”[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邵道生先生把这种社会消极思想倾向归纳为四个方面:“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和“躁动化倾向”。[4]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期即新时期情况下的社会思想走向。倘若加上当下网络新媒体以及140字微博的诞生,社会思想走向还可以再添上一条“便利化倾向”。这些倾向直接表现了中国人文的现状:去精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国民被物质化、缺少自我观照。

在新时期作家中,王朔是这种作家群落中的先行者,他从对文学坚守,逐步成为一个被市场牵制的人。甚至他自己都承认,他的文学是建立在功利的、金钱的追求之上的,是为之写作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的小说《渴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影视的成功结合,预示着小说与商业行为结合的开始。随之苏童、刘恒、刘震云、池莉等一大批作家都走上小说与影视结合的路子,开始考虑小说的社会经济价值。潘军说“电视剧是个破东西,不过很赚钱”。“赚钱”是个现实问题,“先富起来”的物质诉求,是中国文学从80年代理想主义走到90年代物质化的主要动因。

二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媒介与文学其实是一对不老的欢喜冤家,从口头、手抄、印刷到电子与网络,都算得上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每一次媒体更新转型,都带着文学转型。

作为一个研究英美文学出身而以媒介理论大师名世的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他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在对英美诗歌、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麦克卢汉发现:诗歌这种艺术的形式与诗歌的内容对人们的认知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较于内容,诗歌的艺术形式发生的变化却极大。其他艺术种类如音乐、建筑、雕塑等,也都有形式和内容的效果相分离的特点。麦克卢汉诗歌、艺术的研究成果为他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此,麦克卢汉开始以自己的这种思路研究广播、报纸、电视、文字等传播媒介,从而发现,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常常会带来新艺术形式的兴起和特定的艺术潜力的兴废。[5]

他在《乔伊斯、马拉梅和报纸》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这种思想所贯穿的一种历史观:“我们经历了许多的革命,深知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突出人的一套潜力,同时又牺牲另一套潜力。每一种表达媒介都深刻地修正人的感知,主要是以一种无意识和难以逆料的方式发挥作用。”[6]

在这种历史观的基础上,麦克卢汉进而对现代传播技术条件下文学和其他艺术的走势作了明确的断言。他在《给伊尼斯的信》中如此写道:“无论在报界、广告业还是在高雅艺术中,现代传播的整个趋势是走向过程的参与,而不是对观念的顿悟。这是一场和技术密切相关的大革命,其后果还没有人研究,虽然已经有人感到了。一个直接的后果似乎是文学的下挫。活字印刷的过份膨胀,既是文化普及的原因,又是其结果。它使人们对印刷词语或书面词语的关注急剧下降。……年轻的一代跟不上叙述的东西,但是他们对戏剧性的东西很机警。他们无法忍受铺陈的描写,但是他们喜欢风景和动作。”[6]

金元浦曾说:“电子媒介引起传播革命,又一次引起了文学自身的变革。文学面临着又一次越界、扩容与转向。一大批新型的文学式样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甚至广告文学,一大批边缘文体如大众流行文学、通俗歌曲(歌词)艺术、各种休闲文化艺术方式,都已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由文学而及文化,更多的新兴的文化艺术样式被创造出来,成为今日文学──文化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7]

(一)影视

比王朔更早,在人们还没有形成清醒、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之前,已经有一个小说与影视结合的传奇。

1984年底,《当代》增刊发表了当时尚属青年的山西作家柯云路所写长篇小说《新星》。这部反映中国改革初期困难的政治小说甫一面世,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不仅被国内的多家报刊转载,引发了大众媒体上的众多评论,甚至在中国各地城镇基层百姓的街谈巷议中,一时也成为话语的中心。次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的单行本,热销一时。同年,刚刚组建不久的太原电视台邀请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李新政根据这部小说改编并执导,摄制出12集电视连续剧《新星》。电视剧12月份在该台播出以后,引起新一波的热烈反响;1985年底和1986年初,它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七十多家电视台播出,造成至今也鲜有过之的电视收视轰动效应,其影响远远逸出了传统的文学作品读者群的范围。《新星》与主人公李向南的名字深刻地留在整整一代人的记忆里。《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回顾近20年中国文学的历程时,再度提起《新星》,仍将它称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政治小说。

谭华孚在阐述这段历史时说:“当时几乎所有关注《新星》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都并没有预料到,20多年后,当人们从艺术传播史学的角度回看《新星》现象时,却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最后一次轰动效应,也是中国电视媒介利用电视剧改编文学作品的方式实现的第一次传播轰动效应。它如同一个分水岭,既联结着、也分隔着两个不同的文学传播形态演化的历史阶段:(1)以纸质平面印刷品为主流媒体的传统文学传播时代和(2)以电子媒介迅速崛起并占居主流媒体地位的‘泛文学’传播阶段。”

电子媒介的崛起和网络影视创作的蓬勃,打开了“影视公司、名导演、名演员、院线”铁板一块的商业链条,使一切创作皆有可能。前不久,优酷网携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启动中国首部跨平台传播的网络电影──《十一度青春》,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部同主题系列网络电影的问世。8月20日以来,已有《拳击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3部电影在优酷网播出,均获得百万人次的点击率。投入70万元、拍了16天,由中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打造的网络短片《老男孩》自10月28日上线后,首日就得到了30万的点击量,次日上升至70万,累积至今近1500万的播放次数,将中国网站自制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二)动漫

日本动漫历史悠久,在亚洲称雄已经四十多年了,近年来借助网络力量开始进军欧美市场。

《美国今日》(USA Today)杂志,每周汇整各类书籍的销售额,列出一份前150强的排行榜,其中漫画类书籍也在此榜单上。通常美国漫画家的作品想要入榜已属不易,就算是最红火的超级英雄漫画书《超人》、《蜘蛛人》、《蝙蝠侠》或《X-MAN》……这几年来入榜的次数也不见得超过10次。反观北美新生代所耳熟能详的日本漫画书却频频登上书榜,诸如《死神》进榜超过10周、《钢之炼金术师》12周、《水果蓝子》20周、《火影忍者》更是常居榜首高达40周以上,成为美国市场上漫画书籍的销售冠军。这些外来的动漫“空降部队”让美国本土的漫画家们也倍感压力,日本漫画的总销售量凌驾于美国本土漫画之上,Made in Japan的漫画书更吞蚀了一半以上的北美市场。

加拿大动漫设计师、作家提墨在《日本动漫文化延烧北美》一文中指出:为什么这么一个曾被华人父母视为是“戕害身心”的“东洋连环图画书”,如今却能无远弗届打遍亚洲、美洲和欧洲市场,让不同肤色的儿童或青少年对日本动漫如此痴迷?这应该归功于日本动漫界层层节制、分层负责的推广与传销流程。日本全国共有近300家漫画杂志社,所发行到海内外的漫画刊物年销售额约在30亿美元上下,占了全日本出版业绩的22.6%。在全球各地所见到的日本漫画,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版权都隶属于日本三大出版龙头:讲谈社、集英社及小学馆。

一般来说一部成功的日本卡通,通常都是从漫画杂志上的平面连载开始,连载期间除了剧情、角色性格与人物造型是累积了编辑、编剧、漫画家及助手多次开会后的结晶,杂志社也会针对读者们的反馈而作出适度的调整。换而言之在杂志上不受读者青睐的漫画作品,则会在推出数期后就草草结束。一部畅销漫画的连载页数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出版社便会结集发行“单行本”,除了在日本的各大书店上架,亦会销售国际版权在海外发行其他语系的版本。

当一部漫画成功在国内外走红后,当然就会引起日本电视台和动画公司的兴趣,将之改编为电视卡通。这些卡通影集除了在日本的各大电视台播映外,同样也会透过国际性的展会将海外版权销售到全球各地,与此同时亦会和文具、玩具及电玩开发厂商签订合约,设计出一系列与这部动漫作品相关的周边商品,举如:CD、DVD、文具、玩具、模型或电玩商品,趁着漫画或动画在当地红火时抢攻年轻族群的消费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可以凭着毫不起眼的动漫产业,每年从海外赚进几十亿的入帐。①http 提墨:《日本动漫文化延烧北美》,《世界周刊》1395期,2010年12月12日提墨“新视界”专栏。://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50513。

在2009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上,日中CG (动画和游戏)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大岛景宏说:“动漫已进入手机和网络时代,手机和网络成了观看漫画主流渠道……味觉和触觉元素也将注入动漫……我预测,未来动漫是无处不在的,它可能会变成一种文化氛围,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魅力度指数的重要标准。”②见2009年12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通过网络观看动画的人已经超过了通过电影、电视屏幕观看动画的人数,而在手机上观看动漫将成为新的主流趋势。动漫产业过去20年走过的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和移动通信的发展,使得动漫产业拥有了一片新的天地,也使得内容的载体大大扩容。

“‘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动漫和手机动漫的时代。’大岛景宏举例说,2006年‘日本媒体艺术100选’采用了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动画作品被投票名列第一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Flash动画作品《柔弱的坦克》。这个作品出自日本一个宅男之手,他将自己制作出的动漫作品上传到网上并迅速走红。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通过网络观看动画的人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观看漫画的主流渠道已经转移为手机和网络。”③见2009年12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高科技的发展还有一个很明确的特点,那就是各种数字技术之间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当电视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时候,应该说互联网和数字化电视两者已经融合了;在接下来的4G时代,数字传播可以达到光纤速度,这说明4G时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业可以做到融合。”④见2009年12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三)社交网站

Twitter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在接受了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访谈中,他说:“我记得当年我们创建Blogger时,很多人都觉得这非常奇怪,人们说:‘他们怎么敢在网上写东西?’但后来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比如Facebook和MySpace就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互联网能够更有效的满足人类的基本欲望,而与他人进行社会化的联系就是其中一个很大的欲望。这也正是社交网站的力量所在。”⑤见2009年3月3日17:24腾讯网·腾讯科技。

在欧美,人们原先只满足在Blogger这样纯粹的博客网站上写博客,但是现在却都通过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来写博客。这些社交网站已经成为新版电邮。因为像Facebook、Twitter、Youtube这些可以即时联网的社交网站,信息传播极快,被称作“viral marketing(病毒式营销)”

除了文字,viral marketing使图片、图像的传播也十分火爆。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催生了一批新兴网络人物,他们的名字未必家喻户晓,其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

贾斯汀·艾萨瑞克拥有3亿多视频观众,还有通用、英特尔和Mattel等公司客户。贾斯汀·艾萨瑞克网名iJustine,2009年春天她在Youtube上传了一个视频,表达自己想过更健康生活的愿望,并请网友给她提建议,超过1.1万人作出回应。之后她创作了5个有关这些主意的视频,点击率超过210万次。YouTube网站乐见其成,它付费给艾萨瑞克,以便在她的视频页面加入广告链接。

“近日,美国《未来学家》杂志预测,到2030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人类将组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而中国专家预测,到2050年,互联网虚拟大脑将会出现。那么──未来30年,互联网将会怎样变化?”⑥江鲲《美专家预言未来互联网IP人手一个只动口不动手》,见2008年12月26日《新华网》。

且不说远的30年,未来5年,“IBM预测,人们将能够使用自己的语音,而不是双手在互联网上冲浪,因此也就不再完全局限于用眼睛看或者用键盘输入。IBM公布的最新‘未来5年的5项创新’计划显示:该公司开发的一种称为语音对话网络(SpokenWeb)的技术,将使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与网页进行语音交互,从而实现脱离传统的计算机就能使全球超过10亿的新用户以便宜的价格访问和使用互联网。”“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介绍说,‘语音对话网络’类似于一般的网站,但可以通过电话这样的语音界面对其进行访问。人们只需在现有的电话网络上说话,就可轻松创建和浏览网络,甚至可以进行商务交易。”“你只要通过声音就能进行搜索,或者只要通过输入一些自然语言便能查询,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停下手头的事情来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①李东《美国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互联网是什么样》,见2010年4月5日《速途网·慧聪网》。

不久,“唇际时代”将替代“拇指时代”。有人感叹:罗素说,我们无法证明世界不是五分钟前被创造的。现在大可以更新成这样的2.0版──我们无法证明世界不是五分钟前被网站所刷新的。

(四)电子出版物

最后说说电子出版。网络文学发展十余年来,在作品规模、读者人数、关注程度等方面都在超越纸媒作品。“200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了十余个百分点,而互联网阅读率却急速上升。网络阅读已成为文学阅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许多原本购买书籍或浸淫于图书馆的人们,如今转而成为网络文学的拥趸。”②《经典网文网文大赛出书为奖网络文学纸媒化是发展吗》,见2010-11-04 15:26《516幽默笑话网》。

前总统乔治·W·布什2010年11月29日做客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与“脸谱”员工和网友在线互动,推介新作回忆录《抉择时刻》。他曾在“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的节目里开玩笑说,不少人认为他“不识字”,更别提写书。布什坦承,来做视频节目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新书,并打趣地说“卖书行为很无耻”。在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脸谱网时,布什答道,“它的页面已经获得60多万的访问量,因此来这里推销书非常明智。”③《布什做客“脸谱”推新书幽默自嘲“很无耻”》,见2010年11月30日21:07《侨报网·综合》。

“据新浪科技报道,这条消息在Facebook上宣布仅35分钟,就获得了1342个网友评论和2797个“赞”评论。”“布什最近刚刚开通其Facebook Page页面,目前拥有60.9万个粉丝。”④《小布什将与Facebook网友实时问答宣传新书》,见2010年11月28日17:51《新浪网·科技》。《抉择时刻》11月初上市以来销售火爆,路透社援引美国兰登书屋下属皇冠出版集团的统计报道,除纸质版外,这本回忆录已经售出13.5万份电子版。另外,包括已售出册数,这本回忆录已经印制完成大约210万册纸质版。

《时代》杂志12月15日评选出2010年度人物,社交网站“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最终获选。而“脸谱”网站还被评为年度最佳雇主。“年仅26岁的马克·扎克伯格是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2004年创办社交网站Facebook。4年前,他拒绝雅虎的收购请求,追求自己发展。现在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4亿,市值达1800亿美元,而扎克伯格也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他是比尔·盖茨之后,IT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新传说。”⑤《“脸谱”网站创始人荣膺时代周刊2010年度人物》,见2010年12月15日21:31《中国新闻网》。财富代表金钱,也代表成功,更代表一个时代的科技和文化特征。比尔·盖茨是一个时代,马克·扎克伯格又是一个时代。

现在,聪明的出版社多是脚踩两只船。一脚踩在纸质图书老本上,另一脚踩在数字出版的门槛上。欧美、中国,都如此。中国网民现已超过4亿人,网络阅读使用率达44.8%,“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值达799.4亿元,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预计将超900亿元,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九成出版物都将是数字出版形式。”⑥程晓龙《阅读风在向哪个方向吹?》,见http://www.cutt.com/article/snapshot/BB1C538305E757D005575F701489FFD2?chan-nelId = 3748083262801。

有关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融合度逐渐加深,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势头迅猛。复合出版就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它是信息内容的全媒体出版,包括多种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影像)的复合,多种媒体(视觉、听觉)的复合,多种载体(印刷、光盘、网络)的复合,多种传媒(图书、报刊、音像)的复合,多种终端(计算机、阅读器、手机)的复合以及多种制作技术的复合。

事实上,数字技术正在显著改变着读者的阅读方式,将来,纸质图书很可能不再是多数读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群体的首选。数字技术将阅读从书房、图书馆中剥离出来,压缩在任意时间和地点,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行为正在冲击出版业界熟悉的思维方式。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都可能成为更生动、更丰富的数字阅读设备。

三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作家─文本─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今天,它们的关系成为作家─传播者─受众。

作家在其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起着很重要的中介作用,现实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作品再回到现实中去,中间的枢纽便是创作主体──作家。苏格拉底有个著名的磁石比喻,非常形象。他说:“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策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拉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这里被比作磁石的“灵感”和“神力”不是别的,正是作家这个创作主体,表示他在生活─作品─生活中的枢纽作用。

然而,在文学产业化和新媒体转型变异中,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在丧失能力。文学的创作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只能在创作中不断改变自己。十几年前,美国孩子看的卡通片,配乐几乎都是优美的经典作品。譬如,家喻户晓的著名卡通片《Bugs Bunny》(宾尼兔,又译又译兔八哥或兔宝宝),背景音乐是西班牙浪漫作曲家的作品《The Barber of Seville》(西班牙语:il barbiere di siviglia)。而现在美国的卡通片,背景音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混合着各种节拍器的噪音,不成曲,而只能称之为“音响效果”(sound effects)。

对于近年来长势迅猛的微博,欧阳友权说:“从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微博客文学是在后现代思潮下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削减深度、在线直观的同时,还追求快速的效率──快速加工、快速复制、快速传播和快速阅读成了微博客文学的主要的生产消费方式。这种方式下创生的微博客文学呈现出文本碎片化、意义平面化、情绪无遮蔽化等特征,似乎与追求意蕴丰厚的文学向度有所悖驰。但从传媒技术和微博的特质来看,这类袖珍性的俳句式表达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其‘软文学’的结构要素和形式特征正是在新的语境和新的审美条件下对网络文学新形态的必然选择,也是这一文学能够浮现文坛、创生自身的价值所在。”①见2010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媒介形式不断更新,读者观众的趣味、审美和价值取向不断变化,作者也在这条产业链上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创作的方式、想象方式、内容和语言。现在,什么不在改变?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中,特别提到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的一个在传播学上令人瞩目的命题“媒介就是信息”。他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对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至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媒介即信息。”[8]这里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的形式远比内容重要。也就是说,以网络为媒介,人们在对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这时,由媒介派生出来的各种文化新形式构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内容,并且逐渐成为主流的一部分。文学要传播、要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个以媒介为主导的外界力量的挑战。那么,传统文学借助这个媒介传播时,被改变是必然的。

[1]李淼.首届中国写作者大会:网络文学“生意兴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04(5).

[2]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71.

[3]敬文东.网络时代经典写作的命运[EB/OL].http://culture.163.com/edit/010302/011312-46865.html.

[4]邵道生.转型社会国民心态现状及其调适[N].中国教育报,1994-11-23(2).

[5]黄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文学艺术性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加〕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金元浦.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8]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61-162.

A Talk on New Media and Changes in Literary Patterns

SHI Yu(US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Nowadays new media refer to the means of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built upon the basis of the ri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such as Iphone,Ipad,Twitter,smartphones,e-books,etc.In addition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hanges in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new media have also immensely altered the ways of producing,disseminating and receiving literature,thus having caused the holistic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patter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media and literary patterns in three aspects:how have new media brought about the literary transition?How have new media led to diversified literary patterns?and how have new media affected the subject of literary reception?

new media;literary patterns;changes

I206.7

A

1674-5310(2011)-04-0076-06

2011-02-04

施雨(1965-),女,福建福州人,美国文心社社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研究生。

(责任编辑毕光明)

猜你喜欢

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