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 27例诊治体会
2011-04-12武警陕西总队医院西安710054程随涛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西安 710054) 程随涛 秦 萍 徐 皓 冯 彪
我院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经组织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 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0例,女 17例,年龄 19~77岁。鼻塞、流脓涕 23例,涕中带血 11例,涕中或痰中有干酪状团块 9例,同侧眼球及鼻根部胀痛 13例,同侧颌面部疼痛 12例。鼻内窥镜检查:16例见中鼻道多量黏脓性分泌物,黏膜水肿,结构不清,鼻腔外侧壁内移;5例可见有鼻息肉形成,3例于中、下鼻道见干酪状物;3例鼻腔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CT检查:21例(77.8%)表现为点状、片状钙化斑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其它表现有骨质吸收、破坏或局限性增生、上颌窦窦口扩大等。
2 方 法 所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手术,术中均可见鼻窦黏膜水肿、窦腔内可见黄绿色积脓、黑褐色干酪物质、真菌团块或乳酪样团块,累及上颌窦患者均可见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部分有骨质吸收破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后,给大蒜素每周窦腔内冲洗 1次。
3 结 果 术后随访 3个月至5年,患者术前症状消失。定期行鼻内镜检查:全部患者中鼻道、鼻窦口通畅,鼻腔窦腔黏膜正常,其中 3例复查时窦腔内可见少量真菌团块出现,给大蒜素窦腔内冲洗后复查,再未见真菌团块。
讨 论
真菌性鼻窦炎为鼻腔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易误诊为慢性鼻炎和鼻窦肿瘤。近十几年随着鼻内镜技术和 CT检查的发展及普及,真菌性鼻窦炎的报道逐渐增多。可能引起本病的原因有;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其它引起低氧、低 pH值,免疫功能低下及富糖环境。本组资料中,女性患者占到大多数,且大部分为中老年妇女,考虑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有关。
真菌性鼻窦炎具有特征性的 CT表现:①病变多为单侧单窦,以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同时累及其他鼻窦[1]。②毛玻璃样高密度影:这是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典型的影像学特征[2],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是变应性真菌性黏蛋白的积聚而形成的[3]。③骨质反应性增生:这是由于真菌性鼻窦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一般病史较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而出现窦壁骨质反应性增生硬化。④骨质破坏,上颌窦开口扩大:文献报道真菌性鼻窦炎骨质破坏的出现率为 5%~ 40%[4]。本组资料中,绝大多数患者 CT表现具有特征性改变。
真菌性鼻窦炎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应根据病变的范围及程度来决定。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都应做到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建立鼻窦持久的通畅引流,从而破坏真菌生存繁殖的环境;术中和术后反复冲洗窦腔也十分重要,既可以冲出窦腔内残留的真菌团块,又可以冲洗窦腔内的血凝块及炎性分泌物,及检查了解鼻窦的引流情况。杨勇等[5]观察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联合尖牙窝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鼻内镜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上颌窦根治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0.0 5)。作者认为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联合尖牙窝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并发症少 ,病变切除彻底,伤口愈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有研究显示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误诊误治、未矫正鼻腔常解剖结构、未充分开放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未彻底清除、局部未用抗真菌药物、忽视术后随访和术腔清理[6]。
目前对局部是否应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观点。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冲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减少窦内真菌抗原的数量,预防真菌的复发。本组应用大蒜素局部冲洗,取得良好疗效。
[1] 李 豪,向守洪,吴景全.17例真菌性鼻窦炎的 CT诊断分析 [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264-2265.
[2] Ferguson BJ.Fungus balls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otolaryngol[J].Clin North Am,2000,33(2):389.
[3] 周 兵,刘 铭,韩德民,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CT影像特征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 1(7):493-496.
[4] 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等.霉菌性鼻窦炎 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7):645-627.
[5] 杨 勇,黄 英.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2):138-140.
[6] 覃文格.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再手术原因分析 [J].广西医学,2009,21(7):973-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