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德格尔一起重新发现Dasein(笔谈)
2011-04-12方向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与海德格尔一起重新发现Dasein(笔谈)
编者按:自1987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问世以来,该书的枢纽性概念“Dasein”便随着“此在”的译名而成为学术界的“本真的行话”(阿多诺语),但这并不意味着“Dasein”及其相关的问题域已经大白于天下了。实际上,“Dasein”的义理和中文译名,它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它与“Sein”以及“时间”的关系,它对传统哲学的框架尤其是对主体概念的超越,如此等等,一直都是汉语学界聚讼纷纭的话题。回到海德格尔,回到海德格尔的原著,去重新发现“Dasein”,是一项值得我们一再努力的事情。有鉴于此,本刊特约一组笔谈,对“Dasein”进行专题性的探讨。方向红的论文“也谈‘Dasein’的翻译”为这个看似不可译的德文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朱光磊的文章“中国哲学视域下‘存在’与‘此在’的考量”,一反从海德格尔哲学出发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常见套路,从儒佛两家的思想出发,意在揭示“Dasein”之路的独特性与局限性;“Dasein”对移情问题的决定性启示,我们可以在李肖的“他人的共同此在与移情的问题”中找到答案;黄斐诺的“在沉沦中寻找此在”一文在常常为人忽略和贬斥的“沉沦”与本真的“Dasein”之间建立起了特殊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