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1-04-12刘凌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人格人文

□刘凌云

(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即重“授业”而轻“传道”。人文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理智和意识,缺乏做人的责任心,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结果导致这样的学生不为社会所接受,进而导致学校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收集到了各行各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大体上可归纳如下几方面: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感。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3.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这种归纳也许不完整、不全面,但我们调查搜集到的各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所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放在前边的都是对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条件中根本就没有提到专业技术能力。我们应该明白:“就业为先”就是先做人后成才,先育人后教书。

一、“育人”是“教书”的基础和前提

“教书”和“育人”是教育的两个方面。教书具有工具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某种知识技能;育人更重于精神价值,重在使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因此,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含诸多因素,诸如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等,人文素质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感情、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人的各种行为,都受人的意志品质的制约。教育是培养人的,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健康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有益,现在我们所说的高科技犯罪远比技术含量低的小偷小摸的社会危害更大。因此,教育必须以“育人”为前提,在“育人”的基础上“教书”。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二、提高人文素质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从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获得的信息看,所有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被聘者的意志品质,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就业率远远高于一般毕业生,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把人文素质放在了首位。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人文教育的欠缺,会给学生和社会带来很多隐患:

缺乏人文知识,导致文化素养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中学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应考内容)的传授,而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应试的影响小了,但又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因而导致学生们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素质的降低。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也不懂,人文常识少得可怜。从择业办获得的信息说明,语言表达、文明礼貌、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已成为了学生择业的最大障碍之一。我们的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但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相应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却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有大的发展前途了。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每每遇到挫折时,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的。

辨别是非能力差,可能导致自身的工具化。我们现在的教育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离了,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适用知识或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本身是不会创造财富的,它仅仅是工具,如果忽略了使用这些工具的人所特有的人文素质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人也就变成了工具,这是教育的倒退。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仅有专业知识的人就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业技术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缺乏人文精神,导致人格上的“残疾”,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人格的培养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忽视人文素质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一,造成学生人格境界低下。有些学生人文素质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常常情绪消沉、精神压抑,久而久之影响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二,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科学技术应为人类造福,科学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人格,研究科学技术应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托。否则就会出现科学技术被滥用的情况,进而给人类带来灾难。譬如当今电脑病毒的肆虐给人类所造成的严重困扰,这类问题的出现应归咎于科研人员人格上的“残疾”。痛定思痛,一切的根源还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

三、加强人文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着差异,人文素质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加强校本研究,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加强人文教育。

完善人文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人文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建立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培养一支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不仅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还要做到作风正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的“身教”,甚至老师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生活态度等细节,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做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其次,要开设必要的人文课程,按照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人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 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再次,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应该把人文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自然科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求“真”,“善”和“美”也应一起被发掘和传授。

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必要的人文教育校本课程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培养其健康的个人情操。

整合人文课程,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现有的涉及人文知识的课程有《语文》、《政治》等,这些课程中的人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影响。但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素质,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是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应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以及过分强调的系统性教学都不适合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要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就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是获得知识、提高质量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教学方式,譬如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给予重视并做出努力。要克服长期形成的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把人文教育放到和知识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我们的教育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婷.论人文精神在专业教育中的角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人格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绍兴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