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大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的探索

2011-04-12陈恩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交流基层教学

□陈恩光

(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2)

一、现状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电大基本沿用以中央电大为指导控制单位,省电大为组织办学单位,基层电大为实施教学单位的模式运作,相当于将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分成了三个处于远程地域的部门,中央电大类似“教务处”,省电大类似“教学部”,基层电大类似“班主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级电大的教师也基本上按照上述功能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上述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对远程教育模式的适应远不如教师面授方式,这样就出现了有条件的基层电大的面授课有所增加,远程的录像课在逐步减少,学生更多的依赖于远程中的文字性考试复习资料。

1999年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以来,中央电大、省电大也开始“种植”实验田,设立直属教学点,这样电大教学团队就出现了三级电大均有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了,改变了以前只有纵向指导的局面,增加了横向合作的新情况,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互动新局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为例,全国电大有500多名从事本课教学的人员,是一个庞大的教学团队,很有研究价值,如何整合好这个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事情。

2009年,中央电大成立了7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核心成员和骨干成员构成,《概论》课就是其中之一。教学团队的建立为我们研究《概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两年来,教学团队组织了多次活动,在互动研讨、交流沟通、解决难题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问题

电大在教育层次、学校品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普通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在学校的选择中,电大还是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提高学校的口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还是教学质量需要提高。教学团队的建立,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有望发挥电大教育的系统优势,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有了教学团队的平台,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本质的内容有待于后续解决。中国是一个大国,电大教学团队同样是覆盖全国的一个团队,500多人的教学团队的情况也是多样的和复杂的。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能力差异大。一是由于地域的综合发展水平,教学力量呈现不均衡现象,首都地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是有的;二是由于层次的不同,中央电大、省电大、县区等基层电大的教学力量发展也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基层电大,教学力量相对薄弱;三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偏远山区的教学力量是不均衡的,中心市区以外的基层教学点,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或就没有什么教学力量。总之,核心的问题集中在基层一线教学点的教师在直面学生时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二)合作和沟通少。电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各级教师已经习惯了各自的工作方式,上层的老师和基层的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上情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缺少渠道和机会,难免出现教学指导和面授的脱节,因为仅仅靠远程的文字传输是难以代替直面学生的教学的。而合作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更多的是指导与服从。严重影响了电大的教学效果。

(三)系统功能不足。电大教学团队(可理解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教学团队,即中央电大课程教学团队,约30人组成;第二种是广义的教学团队,即全国电大担任同课程教学辅导的教师队伍,如《概论》课约有500名)是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这种个性的优势,还处在游离状态,基本没有形成电大系统的特点,其系统功能少有显现。

三、思考

电大教育系统是一个很难得的体系,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提升系统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团队的引导和活动,形成电大的系统优势,创造出适合市场的电大教育模式和团队合作机制。

(一)系统凝聚原则。电大系统有着良好的基础,利用这样的条件,改变传统的上行下达模式,建立“引导、互信、合作”的新团队。“引导”——引导是双向的,一方面,上层电大在信息、方向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变传统的以“指导”为主的思想,变“指导”为“引导”,强化人性化观念,使系统更容易整合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电大处于教学第一线,与学生直面,对学生来说是最亲近的人,在感情、互动等方面享有发言权,可以引导上层电大的决策适应实际,管理贴近学生。

“互信”——互信是建立在一种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团队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团队的活动,发现和发挥各层面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在充分认识和讨论中加以归纳、整合,形成系统思想和认识,引导基层电大教学良性发展。

“合作”——合作是教学团队的宗旨,是为寻求系统功能而努力的。根据团队成员各自的环境和特点,将系统功能进行合理分解,并分担一份工作,在团队最高行为目标下,完成自己的工作。改变传统的基层单一为完成上级的任务的工作状态,基层和上层一样,有发言权、引导权和参与决策权,真正成为合作的一方。

(二)服务学生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我们已经喊了十年了,但要做到实处,也是不容易的。这里同样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为学生服务的问题,目前,我们确实开始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已建立,但感觉是形式上多了些,本质上少了些,如形考部分,表明上看是给了部分基本分,但实际上,学生为完成形考作业,须花费大量时间,真要是独立做完这些作业,还是很不容易的。为此,“下有对策”的现象多有发生,一种是由一些好的学生先答出,然后大家抄袭;另外一种就是基层教师为学生“服务”,做好答案,大家复制一下,甚至,学生常常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学生的作业答案,因为有的地方的教师将作业答案挂在网上共享了。网上的作业更是形同虚设,大量的都是抄袭,达不到服务学生的真正目的。二是怎样服务学生的问题,基于电大招生困难等原因,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市场化”,说什么“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没有学生,我们怎么生存”,并拿出了类似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语录应用在我们的教育上,将“孩子”改成“学生”,这是将服务于学生的行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歪曲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原则就是要强调我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服务是有原则的,有底线的,正确理解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很重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健康地、长远地为学生服务。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生生活,才是我们服务的目标,那些急功近利,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和通过率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慢性“自杀”式的工作。

(三)操作可行原则。所有我们的改革或合作,都是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团队的合作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立足于三个方面,一是立足于学生,这是教育的本意,怎样务实、健康、长远地为学生学习工作,深入了解基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二是立足于基层,基层是电大教育的第一线,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要落实在学生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应该向“自下而上”来靠拢,学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应该多听下面的心声,由“下面”的心声来决定我们需要怎么做、怎么引导;三是立足于大中国,全国范围的合作模式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合作的成本和合作的效果都有待于我们认真分析和考虑,制订符合我们国情、有机长效的合作机制才是真理,防止出现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飘飘虚虚的现象。

四、机制

关于电大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问题,我们近两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尝试了一些合作的方法,深受大家的欢迎。本文结合电大教育系统的现状,充分利用教学团队这个交流平台,构建平台上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相关“建筑”,提出电大教学团队进一步合作的机制和模式,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团队导控——区域合作——一线落实”。

(一)团队导控。此处的团队是指狭义的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这个由30人左右组成的团队基本代表了全国范围内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教学力量,是我们全国电大教学群体的“群众领袖”,有理由引导和控制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的工作思路如下:

1.方向的控制。以《概论》课为例,该课程的政治性很强,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方向,是一门高于一般知识课程的、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的重要课程,团队首先要为保障我们教育方向的正确性而努力。通过一定的渠道(如中央电大、教育部或媒体等),了解党中央关于政治思想的最新指示和精神,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宏观的导控。在教学方向和技术上,团队主要在大的方面进行引导和控制,且引导大于控制。为了调动整个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非政治性的东西,应当以宽泛地、多样的方式和办法去引导,重在提出思路和原则。比如:形成性考核问题,就要放一放,最好由基层教学点去管理和确认,信赖我们的办学点的能力和水平,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审核批准的。

3.凝聚合力。团队的建设思想是要凝聚合力、整合优势,通过我们的活动,发现和引导优势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有目的地了解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教学优势,将不同的优势环节进行分析、链接,形成一个系统的优势思想和力量。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市场(学生)调查、思想研讨、行为管理、技能竞赛等方式实现。

4.培养提升。团队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年轻教学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常态化,特别是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因为专业是一个可以有限的范畴,如专科水平、本科水平。但教学能力则是一个无限的需求,教学能力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投入。

(二)区域合作。由于中国区域情况复杂,差异甚大,在开展合作时,合作的成本性、有效性都会产生大的区别。所以,本文认为合作的基础在于区域合作更趋合理。将全国电大进行区域划分,将同性质、同类的组成一个区域。区域的划分可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小区,主要以省为单位,在市、县电大间开展活动,这方面我们传统已做了很多,也有很多经验;一个是大区,在全国范围内,可分为几个大区,类似东北、华北等方式,开展省际活动,既有益于异地交流,又属于同类地区,有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大区内开展常规合作。主要的合作方式:

1.交流研讨。我们将事先草拟的议题提出,进行研讨。交流的方式可以分为这样几种:①同时同空——在某地集中一两天时间,研讨问题交流多、高效,但研讨成本高;②同时异空——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网络条件,在同一时间召开研讨网络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成本低,但缺点是交流问题较少且深度不足,适合小的问题的研讨;③异时异空——在不同时空里随时进行交流,比如利用qq群模式,适合少数人之间的交流,规模小,问题单一,但可以不限时进行交流,研讨的问题可有一定的深度。

2.互帮模式。在大区协助范围内,开展互帮互带,如以城市、县区为帮助对象,区域对口帮助,由相对发达或教学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县市对口支持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县市,形成区域帮扶对象;或在团队成员中开展一对一帮助,建立相对固定的帮扶对手,以师徒模式,长期建立一种帮助关系。这样的帮扶式合作,可以利用优势的人力资源,弥补年轻的教师或偏远区域教学力量薄弱的问题。

3.交流教师。在大区内,在省、市间进行教师的交流教学,在一定时间内,各电大采取教师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合作,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有一个传播。这种模式,虽增加了一些交流的成本,但学生的听课兴趣会大增,常言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何不尝试一下。另外这种方法更适合区域内教学资源相对好的地区向偏远地区交流。通过引进、外培的方式实现传、帮、带。

(三)一线落实。教学团队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团队合作的实现还依赖于教学团队外的因素影响。基层电大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开展校内“合作”,这对教学团队来说是一种“外循环”合作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校内的管理和合作,实现团队合作的目的。

1.与学生的合作。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团队的合作离不开最基本的教学对象,与学生的合作是有特定含义的,是一种“合作上的引导,引导下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沟通和交流上。知己知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在教学前对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的了解,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在教学后学生的反馈等信息,都会对教学的效果发生作用。

2.与其它团队的合作。在一个基层电大,虽然我们的课程体系不一样,但不同的团队成员却具有相同的教学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在教学环节上,有许多的共同点,我们不能忽视校内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为第一是有许多共同因素相仿,第二是交流成本很低,在工作间就可以完成,在谈笑间就可以受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其中”,局外人往往可以看得更清,问题找得更准。

3.与教学管理的合作。自开放教育开展以来,各门课的面授时数都有大幅度的减少,但“一刀切”是不好的,对于有条件的教学点来说,如中心城镇、大型企业,技术优势相对集中,人口相对集中,同样学习需求者也相对集中,都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这样完全满足面授的条件,因为面授的教学结果还是最理想的。所以要与管理部门合作好,根据实际条件开展面授教学,简单、直接、有效地开展教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果。再一个是教学管理的严肃性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对教育的冲击也不小,很多学生将教育教学“市场化”,甚至有教学点也是这样的观念,将学生比拟成商品客户,严重歪曲了我们的教育思想,歪曲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观念,我们是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更不是企业,所以在管理上,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引导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教学规律办事,要引导学生思想上进步,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环境,以人为本,做好教学工作。

团队的合作,方法很多、渠道也很多,难的是寻求一个合适的合作模式。本文在此也只是一个探索,难以周全,还望同仁指正研讨。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开放大学的使命:新时期的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8,(12).

猜你喜欢

交流基层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