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节目主持人如何用朗诵走进孩童世界
2011-04-12□肖俏
□肖 俏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7)
儿童是电视节目受众中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央及地方电视台都纷纷开播了少儿频道或栏目,但是很多少儿节目主持人过于成人化,用成人的视角、成人的语言、成人的心理与儿童沟通是不能产生共鸣的。如何快速有效地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我们不妨寻找一座桥梁——儿童诗歌。儿童诗歌是诗歌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对象为儿童的,有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用有韵律、有感情、最凝练,分行而作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写给儿童看的诗,适合儿童看的诗,不论作者是成人或儿童。”(萧萧),而且“儿童诗歌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用和谐的文字把它表现出来,与儿童生活有密切关系,儿童喜爱它、吟诵它,因而增进儿童美感,发展儿童想象力。”(吴鼎)。它特别重视节奏、声音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同时适合幼儿念唱或朗诵,能让幼儿在念唱或朗诵时,直接地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趣味,从而领会到喜悦、感动的情感,并在其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加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情操、培养接受文学的能力。如何进行儿童诗歌的诵读,下面就从它的一些特点入手作一探讨。
一、学会鉴赏
儿童诗歌服务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它的情感、视角、语言、构思都应该具有特殊性。我们要诵读儿童诗歌就要先懂得鉴赏,自然不能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角度去阅读儿童诗歌。要懂得从儿童诗歌的特点入手去鉴赏,只有学会了鉴赏才能够发现每首儿童诗歌的魅力所在,才会去爱上它、品味它、感受它,诵读时才会将主题、情感、语气、重音、节奏等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下面就从率真的情感、儿童的视角、生动的形象、天真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等方面来谈谈儿童诗歌的鉴赏。
(一)率真的情感。儿童诗歌是在乳儿的摇篮旁伴着母亲的吟唱而进入儿童生活中的。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儿歌,并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但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事理。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有限、语言发展不足,所以儿童诗歌即使是成人来写也不能超越儿童的欣赏范围,特别是情感上要保持儿童的自然率真。如圣野的儿歌《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这首儿歌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时,孩子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儿童的视角。有很多儿童诗歌是成人为儿童所作,在诵读时我们应当与作者感同身受,多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理去体会,用儿童的经验去理解。儿童诗歌的作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近儿童、观察儿童、了解儿童,避免将儿童诗歌创作地过于抽象、造作、深奥。而朗诵者也应注意多体会儿童的生活经验、意识观点和理解能力,因为朗诵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作,如果掌握恰当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还可以增进儿童欣赏的乐趣,提高他们欣赏创作的能力。如《稻草人》: “吝啬的农夫,不给稻草人做新衣服,害得稻草人,不敢去拜访朋友。”这首诗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主人公对稻草人的同情和对农夫的责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真挚而不造作,天真而不虚饰。
(三)生动的形象。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1页)许多优秀诗歌都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成人诗歌一样,儿童诗歌的创作也特别注意形象创造。由于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儿童诗歌中的形象与成人诗歌有些不同,它会显得更加鲜活有趣、富有动感。如儿童抒情诗《白云和白帆》: “天上, 一片白云。湖上,一片白帆。白帆,驮着白云,白云,牵着白帆。白云,白帆,两个忠实的朋友。”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白云和白帆人格化,“驮”、“牵”二字把两位好朋友相依相偎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可感。
(四)天真的语言。“用不多的词,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有趣地、巧妙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老舍《儿童的语言》)由于受年龄限制,儿童的语言积累很少,掌握的词汇量不多,再加上儿童天性好动的心理特征,所以儿童诗歌的语言应当是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另外儿童诗歌对孩子要起到熏陶教育作用,因此儿童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规范优美的特点。如鲁兵的《春天》:“春雷给柳树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稍啊,绿了……这首诗用极其准确的措辞“说”、“洗”、“梳”、“藏”、“走”形象地将春天里柳树的变化描绘出来。这首诗中的语言既简单易懂又生动有趣,更富有美感,经常吟诵此类诗,一定会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儿童诗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幼儿好动,又处于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儿歌,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如汪素惠的儿歌《手》:“我们都有一双手,上课发言先举手。绘画剪贴是巧手,劳动不离小小手。团结友爱手拉手,互相帮助拉拉手……”少儿节目主持人是幼儿的语言启蒙老师之一,因此不仅要有发音规范的语音面貌,而且还要有富有感染力,让儿童在真诚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
(五)优美的意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作品中感情与形象的结合,它们就构成了诗歌中的意境。优秀的儿童诗可以陶冶情操、美化人生。在儿童诗歌中凸现美好意境,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还可以引领他们进入活泼健康的世界,养成乐观平和的情操。如望安的《红睡莲》:“根儿生在泥里,花儿开在水面,我们是一朵朵红睡莲。 明亮的池水浮着绿叶,绿叶上水珠儿闪闪。轻轻的风儿吹过花丛,花朵张开笑脸……” 在平静的水面上浮着片片绿叶和朵朵睡莲,这幅宁静的画面,因为有了“闪闪水珠”和“轻轻风儿”而变得活动起来,由于有了优美的意境使人们对诗中的红睡莲产生了无限爱意。我们诵读时,也会被美好的意境所感染,语气中充满爱的情感,读起来也就会气息舒展、声音柔和。
二、声情并茂
儿童诗歌生动、活泼、形象、幽默,有吸引力,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从而让儿童受到感染和教育。“新奇、活动、变异、勇敢、惊险、美丽的色彩,亲密的友谊,热闹的场面,有节奏的声调,有趣味的重复,成功而又快乐的结局等等,都是幼儿文学作品中酝酿兴趣的酵母。”(陈伯吹语)在阅读这些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时,我们会被其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鲜活的形象所吸引。如何为这些优秀的儿童诗歌增光添彩,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再创作时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
(一)语气恰当。儿童诗歌的语言生动有趣、简单明了、平易浅近、自然流畅,有些作品的语言更加突出儿童的口吻,如刘燕及的《小鼓响咚咚》:“……哎哟哟,这不行!妹妹睡在小床中,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这类诗在诵读时就可以模仿儿童的语气和声音。不过与儿歌相比,儿童诗歌适合年龄稍大的学龄前后期的儿童阅读,反映的主题也较为深刻。所以在诵读儿童诗歌时,它的语气应根据作品特点而定,但不要误以为所有的儿童诗歌在诵读时都要一味地学作童声。我们可以从儿童诗歌的分类上划分语气:①抒情诗大都是以主人公的口吻直抒胸臆,自我色彩较为明显。由于抒的是儿童的感情,就显得自然而率真,所以在诵读时要更接近于儿童情感,如果诗的内容更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就要求在语气上要显得天真稚嫩。如陶行知的《红叶》:“飞,飞,飞,满天的飞。哪儿来这些蝴蝶?原来是红叶。”②故事诗和童话诗大多依靠情节和人物串缀展开诗序。在诗中吸引人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生动有趣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遇到这类诗就更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处理艺术作品,以增强故事情节吸引力,把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要在诵读的语气上下工夫。如鲁兵的《小猪奴尼》:“有只小猪,叫做奴尼。妈妈说:‘奴尼,奴尼,你多脏呀!快来洗一洗。’奴尼说:‘妈妈,妈妈我不洗,我不要洗。……’”③讽刺诗是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对儿童生活中某些不良现象进行提示和批评,引导儿童进行自醒的幽默诙谐的诗。儿童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儿童,所以是善意的温和的,不象成人的讽刺诗入木三分、辛酸尖刻。因此在诵读儿童讽刺诗时语气不要充满嘲弄和鄙夷,虽然是讽刺却要在语气中体现爱意。如任溶溶的《强强穿衣裳》:“早晨七点多钟,强强起了床,看了半天的书,他才穿衣裳……他再拿只袜子,刚刚要穿上,可是妈妈说道:‘脱掉衣裳,快上床!’”
(二)态势辅助。在儿童诗歌诵读中加入恰当的态势语,即增强了儿童诗歌表现力,又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比如金近的《月亮对我笑》:“月亮越爬越高,老对着我笑。问她笑什么?她说我该睡觉。哎,不急,还早哩,再听个故事多好。月亮生气了,钻进云里,把天灯关掉。我说:‘好,听你的话。’她打开了灯又对着我笑。”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童趣,它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小姑娘与月亮的对话。诗中月亮的表情由笑转为生气再转为笑,使其具有鲜明可感的形象。小姑娘则通过明显的语气变化,显现出懂事听话的一面。这首诗的态势语可以这样表现:①向一侧抬头凝视天空;②头慢慢转下,与观众用眼神交流,面部带有微笑;③头略微歪向一边,眉头紧蹙;④嘴巴轻轻噘起;⑤头再抬向开始的一侧;⑥面部微笑。
三、借助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在创作儿童诗歌时,诗人总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正因为这样儿童诗歌才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儿童诗歌的诵读者,也必须学会借助想象使诗歌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感受儿童的童真童趣,将儿童带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如邵燕祥的儿童诗歌《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用想象把人们带入了美丽的世界,然后再从想象的世界回到现实中,在一个个想象与现实的空间中构造了审美享受。诵读前用想象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形象,才能激起自己对“遥远的地方”的热爱和向往,表达时就更有感染力。
四、把握节奏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 ,诗歌中那轻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给人以美感。儿童诗歌更加讲究节奏和韵律,以产生音乐美。它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押韵和反复等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了回环往复的效果,使其符合儿童特殊阶段心理需要感。如鲁兵的《和小雨点赛跑》:“小草,小草,和小雨点赛跑。小雨点跑到哪儿,小草马上就跑到。”大平原说:“‘小草,小草,谢谢你。你织的绿地毯,真好!’大山、小山一齐说:‘小草,小草,谢谢你。真棒!你缝的绿外套。’”这首诗用“ɑo”韵一韵到底,更适合年龄小的儿童阅读。句式读起来也错落有致,让人感到诗歌中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遇到这类诗,在诵读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其特点,应当有意识地将韵脚拖长加重。拖长,实际上就是将韵脚的时值延长。可以延长中间值,就是将字腹拉开,在发主要元音时拖长时间,但需注意韵腹和韵尾的结合要自然;还可以是将调值的时值拖长,如55调可延长至555调,35调可延长至355调,214调可延长至2144调,51调可延长至511调。加重,包括加大音量、加强吐字力度、提高音高等方法。这几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也可以只用一种,不论怎样都是要引起听众的注意。再如佟希仁的《春天来了》:“屋檐的流水,滴答,滴答,解冻的小河,哗啦,哗啦,水塘的小鸭,呷呷,呷呷,南来的大雁,哏儿嘎,哏儿嘎,他们都在说:‘春天来了!’”这首语言极为简洁的小诗,较多地运用了象声词,使其显得摹声绘色,语言具有了音乐美。儿童诗歌中经常有反复的手法或叠音词、象声词的运用,我们在诵读时就要利用这些相同声音形式形成的节奏,可以采用语气相同、音量不变、轻重格式相同等办法,保持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复强调,就会引起听众注意,从而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如寒枫的《轻轻》:“轻轻的云朵,轻轻的风。轻轻的柳条,轻轻地动。轻轻的小船,轻轻的划,轻轻的桨声响不停。……”这首诗用了反复的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美,诵读时可将其都处理为突出加重音量,语气轻缓柔和,音值略微拖长。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 儿童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