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差异在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2011-04-12□董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章语言思维

□董 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英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中。就目前而言,在中国无论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涉及到英语学习。可以说,英语已经逐渐地开始普及。但实际情况却是:学过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而英语学得好、学得精的人却并没有成比例地增长。其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数的中国人学英语只注重词汇量的增加、语法的掌握以及词法的精通,却忽略了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因素。事实上,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其词法,语法还是表达方式等,都渗透着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最能全面体现各种因素的英语练习之一,毫无疑问就是英语写作了。

英语写作是体现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写作作为一种输出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英语综合应用练习,提高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注意中英文表达及思维上的差别,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卓有成效的写作教学不仅能树立写作信心和培养写作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因此各种选拔类的考试以及水平类测试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不同形式的英文写作题型。

虽然遣词造句是写作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然而英语写作事实上并不再是单纯的单词、句子、段落以及篇章的架构,而是受到诸多文化因素制约的交际活动,它的整个思维过程汇入了社会、文化观念等。因此文化差异也渗透到写作中的各个环节,如句子结构、词语、表达方式等。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名的文化哲学论著《人论》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观点:人是文化的动物,“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可见,写作是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一种典型活动。马克思也曾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显然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语言是用来表现思想的;而另一方面,语言却又直接受思想的制约和支配。

有很多中文写作能力相当不错的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却常常碰壁,尤其是在外教的写作课上总是拿不到高分。这些学生往往完全套用其中文写作的模式及思维定式,遗忘了文化因素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很明显,我们不能忽略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单纯训练写作基本功,这样只会导致英文写作中国化,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引起交际失败。本文就中英文表达方式方面及词法与句法方面具体谈一谈写作中一些文化体现。

一、表达方式方面

总的说来,中国人在写作时更注重表达上的委婉和含蓄,而在英语国家,相对而言人们表达上较直白,喜欢直截了当地亮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基于浓重的儒、道、佛教等文化的渊源,中国人侧重于含蓄的表达方式。含蓄就是尽量不把话说尽,更加注重表达言外之意,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文章语言会更加自然、流畅。

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中文写作中,在开始部分总要先铺垫得很充分后,才逐渐开始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核心问题,讲究的是循序渐进。英文写作却恰恰相反,西方民族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重阳刚,性格直率,说话当面直述、简单结实从不拐弯抹角,所谓“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写作开始就要亮明观点,最重要、最需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先给出来,紧接着便要解释说明或摆事实列论据,读者一看便知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所以汉语文章或多或少在形式上稍显华丽些。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中文写作中常有的一段文字:“孩子们欢快地在小路上漫步,金灿灿的阳光洒满路面,缤纷的花朵散发着沁人的香气竞相盛开,鸟儿在树上高歌,恰似在向我们问早”。这些话语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并没什么毛病。但是若将其照章翻译,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Children walked happily along the road which was lit up by the golden rays of the morning sun。Colorful flowers were blooming with great smell!Birds were singing loudly in the trees,as if greeting me “good morning!”这样完全按照原文译过来的段落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也是相当烦冗,假使换作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就愈发陈词滥调,毫无新意,感觉说话者go round and round (兜圈子), 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在中国,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时反而会着重强调要求学生们记住一些名言警句,佳句等,更有甚者,要求学生在自己写文章时多用些类似句子。而在英美国家,如此观点显得不可思议,在西方国家,人们推崇“个性”及“创新”,总使用别人已经用过的东西是没有创意的。

源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在看文章时往往期待首先看到笔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应该看到有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而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却是:全篇文章都是很多空泛的评论或者模棱两可的语言,没有实际具体例子佐证,有时甚至最终也没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例如一个中国学生的作文中写道:Suffering the interne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It more or less harm to students. So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not let the students indulgent in it. 而英语国家的学生就会写道:Suffering the internet is a waste of time, and sitting rooted in front of the screen too long does harm to students body health. 前者中的“some”“more or less” 这些隐晦而含蓄的词虽然提到上网有不利因素,却没有举例说明到底有什么样的disadvantages,既然没有提到具体的弊端,对于西方人来讲,是没有理由来禁止的。而后者显然就是另一种风格,直接就亮明观点,摆明立场:上网是a waste of time。然后紧接着就开始摆事实了“sitting rooted in front of the screen too long does harm to students body health”。

英语国家的人对待时间观念很强,所以强调时间的准确性。例如April.6.2001,先给出具体的几月几日。而中文的习惯是2001年4月6日,由大往小说。在问及具体时间时,中国学生习惯于说about 6 o’clock等,这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实际交际中,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给出模糊的时间,显得很不正式也不严肃。

另外在一些特殊文体,类似报道、社论等文章中,此类文章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因此语言战斗性强,有明确的立场。例如大家经常能看到这一类词:坚决发对、要求禁止、必须、应该负责、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文章伊始,就明确了其教育目的,谁都能看出来是宣传教育群众的。西方的新闻、报纸也做宣传,但不像我们这样明显,读者最不喜欢别人来告诉甚至要求他们怎样去做,所以这类英语文章中,作者只是尽量把事实过程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文章的作用只是单纯的来传达信息,从不强加于读者应该甚至必须和其保持一致的观点,你完全可以自己通过思考、判断来得出结论。这正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考虑任何一件事情时,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从大处着眼,好像概括性较强;相反的,西方人更注重体现细节。就书信地址的表达方式而言,中国人习惯于从大至小,比如: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某某区某某街道某某号谁谁收。英语的习惯就不一样了,首先就要说明信是给谁写的,其次才写地址,地址也是从小到大,街道、城市、最后才写国家。

这种现象后面透露的本质仍然是文化差异,东方人注重群体依存,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性,不主张凸显某个人的个性,我们也通常在获得成绩和荣誉后,善于把其归结为是社会造就了我们,尽量使个人融合于群体中。与之不同的是,西方人注重个人,个性,强调万事要以“我”为中心,对待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愿意表现个人、突出自己、强调自己的贡献与成绩。

二、词法与句法方面

我们都记得曾经的语文老师在讲解好文章时提到“形散神不散”。汉语是意合语言,属于象形文字,句与句之间往往依附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组成段落及文章。作为形合型语言的英文由26个基本文字表达符号——字母组成,句子之间通常依赖各种语言形式来结合,总伴随着人称和数以及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英文中词形、词义和词类上丰富多彩的变化可以通过词缀法、合词法等来实现。比如通过加前缀来改变词的意思,advantage—disadvantage, sure—unsure(dis和un都是表达反义的前缀),加后缀可改变词性,如:detect—detective(加ive后动词变为形容词),sufficient—sufficiency(加y后形容词变为名词),前缀也可以改变词的类别,如:cage—encage,train—entrain(en是名词变动词的前缀)等。主谓宾结构常常作为英文句子的核心,其中往往附着有多种类型的从句及各式短语来进行扩充及修饰。由于各种从句、连词、修饰语的使用,句子结构显得纵横交错、结构复杂。复杂的英语句子特别是长句展示了西方人逻辑性强的特点,这种严谨的思想和系统性概念正展现了西方人对理性的推崇。如:Doctor Smith would give them a lecture on the Eastern culture, but where and when has not been decided。这个句子中既有主动语态又有被动语态,时态上的变化表明了主谓语间的逻辑关系。It is a difficult thing to learn how to play the piano。此句中,it只起形式主语的作用,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引起的to do sth。It并无实际语义,但出于语法上的平衡,使得句子不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it仅是出于“完形”来代替逻辑主语。又比如:In Japan I met a girl,who was crying as if her heart would break,when I spoke to her,that she was hungry because s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英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这个例句的复杂句,整个句子像一棵大树,枝干和树枝靠从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句子主干是主语+过去式+宾语:I met a boy…。Crying后面是状语从句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when I spoke to him是介于said和that he was hungry because之间的插入语。英语的长句结构复杂但逻辑层次强。

汉语却与英语不同,我们通常按照习惯次序将一个一个词语直接排列来代表其中暗含的语法上的逻辑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看似很散,却有一条隐约的意义脉络来作为内在衔接,所谓形散却意连。形式上并不苛求完整,有时缺主语,有时缺谓语,信息甚至跳跃式出现。如:“小明看见是妈妈,一怔,咧开嘴就哭了起来,一屁股坐地上,嘴里还乱嚷嚷。”句子里的一系列动作是有时间顺序的,句式简短灵活。又如“水落石出”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对于中国人来讲,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

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写作中的逻辑主语的一致、单复数的一致、以及人称和数的变化常常被中国学生忽略。从形式上看,这种错误虽然并不显眼,但认真分析后发现,其内容意义早已经谬以千里了。正是由于中国学生固有思维里重意合轻逻辑的定式导致了这种语言现象。如果不纠正这方面的错误,学生在阅读英语作文时其理解程度就会差十万八千里了。很多中国学生甚至简单地认为:只要认识文章中所有的单词就可以顺利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了,事实上“识词”只是英语学习中的最初级阶段,离写文章和阅读理解还相差很远。

本文中所提到的有关表达方式以及词法句法的差异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文化的差异又势必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所引起的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导致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错误。

显然,要写好英语作文,学生就要探索英语词句字面下的深层文化内涵,并多了解西方谚语、警句或俚语。

总而言之,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显然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要精通英文并要写好英语作文,除了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本功底,更要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拓展文化视野,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曙中.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初探[J].外国语,1989,(2).

[2]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

[3]安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4]张卫中.母语的魔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5]董娜.英语写作中的文化差异[J].山西教育,2011.(3).

[6]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郝志军.大学英语写作中祝语思维负迁移现象与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3,(3).

[9]关永平.思维与语言[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

[10]卢春媚.浅论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汉语言的特点[J].韶关学院学报,2003,(3) .

猜你喜欢

文章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