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现代化视阈下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以淄博市为例

2011-04-12岳友熙岳庆云张录强

关键词:淄博淄博市资源

岳友熙,岳庆云,张录强

(1.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12)

论生态现代化视阈下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
——以淄博市为例

岳友熙1,岳庆云1,张录强2

(1.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山东淄博255012)

趋于资源枯竭的淄博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不但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淄博的生态环境,这对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悬于淄博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淄博市应该从经济、社会、政府、机制、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城市转型,必须直面后备资源匮乏、储采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畸形、接续产业弱小、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力促各类资源的节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综合型城市和循环经济型社会转型。这是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有通过发挥淄博的生态优势,推进淄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现代化目标,才能实现淄博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现代化;淄博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2009年为了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确定了我国第二批共32个资源枯竭城市。加上2008年首批确定的12个,我国的资源枯竭城市总量已经达到44个。淄博市在这两次资源枯竭城市的确定中都幸免入围。然而,淄博市作为一个依赖资源开发起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可利用资源已基本挥霍殆尽,90%的资源需要依赖从外地采购,再加上其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生产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淄博已经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悬于淄博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使淄博的发展举步维艰,濒临毁灭的边缘。淄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因为这是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现代化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某区域的生态优势,以达到推进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目的。

一、资源枯竭:淄博生态现代化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淄博市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传统产业结构下的较为成熟的时期,是鲁中地区的经济中心。新世纪以来,淄博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淄博地区的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4个区县进入全省30强。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45.16亿元。[1]2008年,淄博的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亿元。然而,淄博的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度重工业化特征。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的,支柱资源有些已经枯竭,有些面临枯竭或相当于枯竭,使淄博变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资源枯竭城市。

(一)能源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基本枯竭。据《淄博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显示,截止2006年底,淄博境内煤炭可开采储量5177.22万吨;高青油田、金家油田合计原油储量4640万吨;高青县花沟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17.26亿立方米;原油和天然气合计折合标准煤6997万吨。因此,煤炭、石油、天然气三者合计折合标准煤约12000万吨。而2006年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3353.49万吨标准煤,据计算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984万吨标准煤。[1]按照这个能源消费速度,2007年《淄博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报告》显示,淄博市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只能满足全市能源消费2~3年的需要。现在这些能源的供给主要依赖从外地购买。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占主体的原煤、原油、电力、焦炭等,都是一次性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费尚未占有一定比例。

(二)矿产资源

淄博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9种,已探有不同地质储量的矿产资源有34种(含亚矿种),占全市已发现矿种总数的70.83%。然而,除了上文提到的煤炭资源基本枯竭外,铝土矿可开采量77万吨,矿石质量低劣,自给率低,且现在已经基本枯竭,90%以上的矿石需求量来自外省或进口。陶瓷原料(陶瓷土、高岭石、长石、石英等)尽管种类比较丰富,但探明储量不多,陶瓷土基本枯竭,建筑、日用陶瓷生产原料基本由外地供应。化工原料矿产十分紧缺,生产硫酸用的硫磺、硫铁矿,以及制烧碱用的原盐等均靠从外地购进。[1]据2007年《淄博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报告》显示,全市600家矿山企业中,可持续生产少于5年的有217家,5~10年的有132家。矿产资源基本枯竭。

(三)水资源

淄博市严重缺水。大气降水是全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3.4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99亿立方米,地表水3.4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33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20立方米的14.5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也低于国际公认的绝对缺水标准500立方米/人。到2005年,一般年份,包括客水资源(引黄)在内,全市可供水量为126135万立方米,需水量158674万立方米,缺水量达32538万立方米;干旱年份,更不能满足淄博的总需水量。[1]根据《淄博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对全市中、长期水资源平衡预测分析,2010年、2020年在保证率为75%的条件下,水资源将分别短缺5亿吨和7.95亿吨。

(四)土地资源

淄博市土地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其中,土壤面积5174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78.47%。全市农业用地4161平方公里,非农业用地827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95平方公里。淄博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为1.25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亩。耕地尤其短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0.75亩,张店是人均占有耕地量最少的区,仅0.35亩,低于全省1.07亩、全国1.41亩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耕地0.85亩的食品安全警戒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开发难度大,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平原风沙区的风力侵蚀又导致砂砾化,水土大量流失使土壤贫瘠、持水力下降。耕地资源亟需保护。

其实,资源枯竭城市主要是指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的开发而发展起来,但目前资源已经耗尽、枯竭的城市,淄博就是属于这样的城市。尽管淄博严重缺水,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也严重短缺,但还不至于滴水未有,片土不存。然而,在淄博市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中,除了少量不能开采的资源外,其余的可开采资源,尤其那些曾作为淄博市经济发展主要支柱的一次性资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铝土、陶瓷土等,已经消耗挥霍殆尽,基本枯竭。有些资源的开采虽然还在勉强苟延残喘,但相对淄博经济发展的巨额需求量来说,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淄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90%以上严重依赖外地输入或进口。淄博市已经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已成为淄博生态现代化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粗放落后:淄博生态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雪上之霜

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已经使淄博的发展举步维艰,濒临毁灭的边缘。而其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更使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雪上加霜。

(一)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淄博发展受到硬约束

淄博工业生产粗放落后,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保障水平下降,生态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受到硬约束。淄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每一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矿区开采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丰到贫,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产能急剧下降,保障程度大大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从能源产出效率分析,2005年,淄博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1吨标准煤,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82吨和0.88吨标准煤,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四个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大。2006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虽然下降了3.66%,但与同年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四个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目前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在付出了极大的资源成本的基础上取得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生态用水无法保证。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占有率低,而且耕地面积逐年持续减少。从1949年到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956334亩,平均每年减少7500.66亩。(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城乡建设中超标占地现象屡有发生,土地利用率低;在工矿企业建设中,有些项目重复上马,产出率低下,造成闲置浪费,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总之,生产的粗放所导致的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对资源枯竭的淄博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重工业化明显,经济模式与技术水平落后,产业链短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增速高出轻工业10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7.8:82.2,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这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压力。淄博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的开采、加工而形成的,原材料、初加工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5%左右;全市工业产品中,70%以上属于上游产品,特别是化工、医药、纺织、冶金等行业产业链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原材料、初加工产业属于资源依赖性产业,煤、电、油等能源消耗量大,致使淄博的煤、电、油等能源消耗总量均列全省前几位,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统一调度的1000家重点耗能企业中,淄博占148家。原材料、初加工的产业体系还容易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管理粗放和技术、工艺落后,形成恶性循环。[1]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突出,任务艰巨

长期的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在淄博境内形成了大量固体废弃物,其中粉煤灰、煤矸石、赤泥被形象地称为“压在淄博人头上的三座大山”。1998年,煤矸石堆存量1.2亿吨,占地5460亩;粉煤灰堆存量1690万吨,占地2289亩;赤泥1640万吨,占地720亩。近几年,我市加大了固体废弃物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固废存量每年仍分别以250万吨、75万吨的规模增长,赤泥的综合利用还停留在研究阶段。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固体废物储存量同比均有所上升,工业固体废弃物储存量同比上升12%。[1]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建筑垃圾及城市垃圾处理又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淄博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造纸酿造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电力燃煤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建材行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76.7%、58.6%和85.6%。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23.10万吨,烟尘排放量7.22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1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万吨。其中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未完成“十五”总量控制指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远超出环境容量,二氧化硫超出15万吨,化学需氧量超出3.82万吨。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1万吨,同比下降4.28%;COD排放总量4.26万吨,同比下降5.3%;工业粉尘排放量2.69万吨,同比下降13.5%;而烟尘排放总量7.57万吨,同比上升4.85%。总起来看,淄博市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大部分重点区域、流域内的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改善,结构性污染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水平较重,总体上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并开始向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的趋势发展,淄博市特别是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废气污染严重。

水环境质量继续恶化,河流污染继续加重。2005年,河流水质符合V类水质的断面仅占34%,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1%。2006年全市市控10条河流46个断面中,符合或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断面仅为5个,占11%,劣于Ⅴ类水质断面达41个,占89%。马踏湖夏七监测点和鱼塘监测点的水质,“十五”期间均为劣Ⅴ类,2006年两个观测点的营养状态指数再度反弹。同时,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泥脱除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运行费用不足、运营管理市场化水平低。水环境污染使水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滞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大。垃圾堆放场防渗措施不到位,垃圾渗水对周围地下水构成污染危害。大量有机、无机垃圾暴露于空气中,卫生条件差,仅有少量有机垃圾经过堆肥后作为农用肥料。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扩大和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污水灌溉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破坏了生态环境。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未能“占一补一”,造成生态功能的损失;同时,淄博市仍然是山东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南部山区因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平原风沙区的风力侵蚀又导致砂砾化,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贫瘠、持水力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城市转型:淄博生态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源的枯竭,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使淄博的发展举步维艰。再加上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不但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淄博的生态环境,使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雪上加霜。淄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淄博要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必须直面后备资源不足、储采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畸形、接续产业弱小、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淄博市应当从经济、社会、政府、机制、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城市转型。

(一)淄博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要是进行经济转型

淄博市要进行经济转型,首先应当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将产业结构逐步由重型转向轻型和服务型,将主导产业转向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淄博市2005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4.19∶66.80∶29.10,2006年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3.81∶65.59∶30.60,而2006年以后三次产业也基本维持这个比例(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可见,三大产业比例分配很不合理,农业比较落后;第二产业比重很大,但地方工业中规模大、实力强的大项目不多,且耗费了大量资源;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淄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面对经济比例失衡的结构性矛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淄博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巩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加快改组改造和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旅游业是彰显资源枯竭型城市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景观规划可以使淄博资源枯竭城市焕发新生。景观规划必须涵盖七大因素:人、动物、植物、水、土、气候、空气。淄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其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独特性,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一方面,淄博不但拥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价值的资源枯竭的工业遗产,而且是齐国的古都、聊斋的故里、足球的故乡,这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旅游业本身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带动能力强。发展淄博的旅游业,可以把这两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最终实现淄博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采取多元发展战略,跳出产业衰退循环。淄博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低级化的恶性循环。鉴于此,淄博产业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走多元化之路,创建多元化的实质性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进行深加工,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并将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骨瓷等其他支柱产业。从以煤炭、化工、陶瓷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化工、陶瓷生产为基础、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再次,实施集约整合战略。现阶段,淄博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鉴于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提高资源采收率技术,发展精深开采和精深加工,在深部和周边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剩余资源和共伴生资源,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通过产业链的扩展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产出价值,摆脱对原来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依赖,由原来以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转变,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机械、化工、陶瓷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接替产业。可以由单一的资源主导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主导产业结构转变,通过产业多元化布局,强化改造淄博市加工制造业中心地位。并利用周边资源,甚至利用国外资源继续延伸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作为淄博接续产业的主要手段,促进原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新型产业植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产业高级化,二是产业辐射力强。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促进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产业再造和城市转型的目的。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外向型经济的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二)淄博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须加快政府转型

目前,淄博市政府存在着新旧体制转换不到位的体制性矛盾。淄博如何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变为新的富有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城市,对淄博市政府是极大的考验。淄博市政府必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和科学定位,避免决策的随意性。淄博市是老工业城市,有很多历史积淀的问题,需要政府统一的行动规划。淄博市应该以政府行为去矫正市场失灵,通过转型目标的确定和转型计划的制订去规范城市转型行为。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应该有长远规划而不是盲目的,政府行动是敏捷的而不是迟钝的。只有政府主动安排城市改造和转型,未雨绸缪,企业发展才不慌乱,矿业社区发展才能平稳。

政府要组建专门机构指导淄博市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为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很多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城市或地区转型的长期规划。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中,都有管理矿业城市发展的职能,政府职能到位,行政行为积极,认真履行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责,对指导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淄博市也应该总结国内外经验,研究淄博市产业替代发展和重组改造的战略、规划和促进淄博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具体政策,指导淄博市的可持续发展;尊重矿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源枯竭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修改完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充分调动矿山企业的积极性,尽早确定接替资源;充分调动矿业城市社区内外更广泛的积极性,用资助和零利率贷款等优惠和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矿业地区创业,切实寻求接替产业,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区内的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形成产业替代,建立现代矿业体系;政府对剩余资源重新评价并加以经济利用,达到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限制某些矿业的开发,扶持矿业的接替产业,政府主动承担矿业开发造成的社会和环境的历史责任;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基金,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生产补贴机制,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资源收购、矿工补贴(主要是退休金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实施淄博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快各种生态灾害的综合治理,着力整治环境污染。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净化“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体,充满煤灰的土壤”,让淄博的水清起来,让淄博的天蓝起来,将那些破败不堪的工业厂区以环境优美的公园绿地、特殊氛围产业园区、舒适的高档居住区取而代之,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安全水,用上清洁能源,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实施人居环境和民生保障工程,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确立矿城救哺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实现“生态淄博”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经济手段,加强矿业的环保税收管理和产权管理;实施“绿色淄博”工程,抓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土地复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三)淄博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须加快社会转型

淄博市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化工型(已经没有再发展的环境容量)历史文化名城(潜力尚待挖掘),其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与产业模式制约。只有采取科学、理性、符合区域实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向区域循环经济型社会转型,才有可能摆脱当前困境,实现淄博市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决议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选择。淄博市应从“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型社会建设,以确保淄博市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日本最早注意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超越经济本身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因此,日本自始自终把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也因此成为最早把循环型社会理念付诸实践,并通过立法引导循环型社会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首次提出“循环型社会构想”。随后,日本政府将建立循环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大力推动。日本第一个《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于2003年3月公布。该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日本各级政府根据《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和《基本计划》的要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综合政策与管理体系,系统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营造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最有价值的经验,这也同时保证了日本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初期,通过技术改造、政策扶持短期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其随后的发展就遭遇了制度、文化、行政区划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瓶颈制约。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视性发展战略遭遇现实挑战。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必要向日本学习,尽快全面推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循环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必须构建循环型社会,才能为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循环经济问题,而是超越循环经济的循环型社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提出了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循环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在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市建设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建设循环型社会是我国未来40余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必将成为淄博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升级战略和必然趋向。淄博市有必要及早认清形势,尽快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升级战略(建立区域循环型社会),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通过全面推进区域循环型社会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淄博市循环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少走或不走弯路);同时也为淄博市在新一轮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效率”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淄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包括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为了推进淄博市的城市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和谐发展,我们建议确定社会建设的四条路径:一是在社会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建立有效的安全阀机制,实现社会冲突能量的释放;二是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公益组织发展;三是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针对不同需求,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培育社会资本,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四)淄博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须加快文化转型

目前,淄博市存在着现代观念与陈旧意识碰撞的文化性矛盾,这严重妨碍了淄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将传统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只有创建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深入人心,改变人们的理念,进而改变人们的行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生态型社会,才能彻底达到淄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目的。具体说来,淄博市应当大力利用和挖掘本市的人才智力资源(如山东理工大学的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生态文化舆论宣传、传播、教育的专门机构,对广大市民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使全体市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培养生态观念,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推动全民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性质的轮流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能力;对直接参与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的人员进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综合能力;开发地方教材,通过循环经济知识(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进课堂,使学生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理念,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志愿参与者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引导公众和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经济氛围;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功能,各种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和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及先进经验,提高公众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意识,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

淄博市有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底蕴,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传统文化中大力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对促进淄博市生态文化建设和推进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淄博市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在深入挖掘淄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工业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收集淄博城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人阶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事迹,整合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工业旅游或工业遗产旅游,显现淄博这座资源枯竭城市的旅游特色、优势和亮点。还可以通过建设、改造城市雕塑、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城市性标志建筑等,提升淄博市的文化品位,创造淄博市崭新的生态文化,促进淄博资源枯竭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构建淄博区域循环经济型社会,促进淄博市的生态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淄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枯竭的淄博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尤其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不但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淄博的生态环境,这对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悬于淄博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淄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淄博市应该主要从经济、社会、政府、机制、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城市转型,必须直面后备资源匮乏、储采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畸形、接续产业弱小、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力促各类资源的节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综合型城市和循环经济型社会转型。这是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惟如此,才能切实实现淄博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目标:一是保证市民充分就业,二是使社会经济充满发展后劲,三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在于要“以人为本”,“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解决因资源开采和枯竭带来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善矿区人居环境,大力建设淄博生态文明,提高淄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达到通过发挥淄博生态优势,推进淄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现代化之目的,实现淄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EB/OL].http://www.zbeic.gov.cn/art/2008/5/27/art_2310_ 82530.html.

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Zibo City Viewed from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Yue Youxi1,Yue Qingyun1,Zhang Luqiang2
(1.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h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2.School of Commerc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12,China)

Resource-exhausted Zibo city is faced with very se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The resourceintensive heavy chem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characterized by“mass production,mass consumption,and mass waste”have not only consumed and wasted much resource,but also seriously undermin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Zibo,which has ma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Zibo even worse.Resource exhaustion has become the Sword of Damocles,which has been suspending over the heads of Zibo people and seriously constrained and impacted the proces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Zibo city.Zibo city should carry on urban transformat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economy,society,government,mechanisms,ecology,culture and so on,and Zibo must face such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reserve resources,reserve-production ratio imbalance,deformit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weak follow-up industries,unsmooth management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mage,etc,and vigorously develop recycling economy,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urge the conservation of a variety of resources,accelerate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and finally realize social transition from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o comprehensive and recycling economy society.This is the only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Zibo city.Only to bring into the play of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Zibo,promote its modernization process,and achieve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goal of the double wins of the whol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an th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e achieved in Zibo.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Zibo city,resource-exhausted city;transition

F124.5

A

1672-0040(2011)05-0005-08

2011-06-28

本文系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计划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现代化建设推进机制与对策研究”(2009RKB1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岳友熙(1967—),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态文化、美学和文艺学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杨爽)

猜你喜欢

淄博淄博市资源
《欢庆》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东省淄博市鹏翼美术教育作品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