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袭还是创造?
——论元杂剧的形态特征与艺术本质

2011-04-12赵建坤

关键词:关汉卿元杂剧题材

赵建坤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因袭还是创造?
——论元杂剧的形态特征与艺术本质

赵建坤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元杂剧题材和情节的特征是由元代杂剧艺术独特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与传统的文人文学相异,以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剧场演出才是元杂剧艺术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市民趣味的制约和俗文学传统的影响成就了元杂剧的独特艺术本质。

元杂剧;因袭;创造;市民艺术

关于元杂剧剧情与题材,清代梁廷柟曾评价说“叠见重出,头面强半雷同”,“不惟事迹相似,即其中关目、线索,亦大同小异,彼此可以移换”,[1]也就是说,如从普通的阅读经验上讲,元杂剧不能算是极佳的文本。王国维先生虽推崇元曲词章之妙,但也多次提到思想结构及情节方面的欠缺。[2]本文尝试归纳元杂剧剧情、题材的特征,进而思考其艺术本质及生存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对此所谓欠缺尝试进行新的思考。

元杂剧剧目繁多,论其剧情题材的特征,可以关汉卿剧作为例。他是元杂剧史上最多产的作家,题材广泛①,具有代表性与参照价值。

关汉卿多种戏剧题材来自历史故事与人物。如《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和《徐夫人雪恨万花堂》等与三国相关;《尉迟恭单鞭夺槊》是隋唐题材,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也称尉迟公,属隋唐故事;《甲马营降生赵太祖》(存目)属宋皇题材,讲述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事情;《孟良盗骨》(存目)中的孟良,是“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唐明皇启瘗哭香囊》(存目),则是历来备受关注的李、杨爱情旧题。

通观元杂剧目录,三国戏是其重要门类,现存剧作有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周瑜谒鲁肃》,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花李郎《相府院曹公堪吉平》,王仲文《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等,这些存有全本。存目的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莽张飞大闹石榴园》、《诸葛亮火烧博望屯》、《两军师隔江斗智》、《走凤雏庞掠四郡》、《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寿亭侯怒斩关平》、《周公瑾得智娶小乔》、《关云长大破蚩尤》、《十样锦诸葛论功》等,为数众多,如稍作串连,差不多就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三国故事。

尉迟敬德也是元剧中多次出现的艺术人物,尚仲贤《尉迟公三夺槊》,杨梓《下高丽敬德不伏老》,佚名《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尉迟恭单鞭打雄信》等,见于《录鬼簿》载录的郑廷玉《尉迟恭鞭打李道焕》、于伯渊《尉迟恭病立小秦王》、屈子敬《敬德扑马》等,都以此人为题。

与赵太祖相关的剧作也不少,有武汉臣《赵太祖创立天子班》,李好古《赵太祖镇凶宅》,王仲文《赵太

一、彼此相关,同题写作

祖夜斩石守信》等存目剧,还有罗贯中《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佚名杂剧《赵匡胤打董达》等现存剧。

以赵宋皇帝为题的元杂剧,还有关汉卿《宋上皇御断姻缘簿》(存目),本事待考,但元剧题名中的“上皇”或“宋上皇”,多不脱宋太祖、宋仁宗或宋徽宗数人。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指太祖;陆显之《宋上皇碎东凌》及宫天挺《宋上皇御赏凤凰楼》指仁宗②;屈子敬《宋上皇三恨李师师》,郑廷玉《宋上皇御断金凤钗》是指徽宗。元杂剧对这几个赵宋帝王反复书写。

再看孟良与杨家将故事。除上述关剧外,《录鬼簿》著录王仲元《私下三关》,朱凯《孟良盗骨殖》,《元曲选》所收佚名剧《昊天塔孟良盗骨》,都以此人为题。其他如《元曲选》所收《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所收《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焦光赞活拿萧天佑》、《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三剧,则都属“杨家将”题材。

关汉卿存目剧《丙吉教子立宣帝》,题名稍显生僻。然据《录鬼簿》载录,李宽甫有一剧名《汉丞相丙吉问牛喘》。说明元代人对这位汉代名臣并不陌生,也是舞台上一个活跃的人物。

关汉卿戏剧与其他元剧的这些题材相互关联,形成了元剧题材一个总体的特征:搬演习见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相互之间不避重复,甚至出现多人同写一样内容的情形。

如关汉卿的《隋炀帝牵龙舟》与庾天锡的《隋炀帝游幸锦帆船》,都写炀帝旧事,内容存在重复。

唐明皇更是最常见的剧中人,除上述关剧外,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庾吉甫《杨贵妃霓裳怨》、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等,都在表现他的爱情,属同一题材。检索一些相关文献,发现王伯成诸宫调《天宝遗事》及《雍熙乐府》所存【赏花时】“哭香囊”套曲等更多的写作例子,及《录鬼簿》著录白朴《唐明皇游月宫》和庾吉甫《杨太真华清宫》等,也是这个题材。

长期被视为关汉卿独创之作的《窦娥冤》,也为众多元剧所涉及。

关剧《姑苏台范蠡进西施》,与《录鬼簿》著录赵明道《陶朱公范蠡归湖》,及吴昌龄《陶朱公五湖沉西施》[3],李子中《范蠡归五湖》[4]等属同题。关汉卿《升仙桥相如题柱》,与《录鬼簿》载录屈恭之《升仙桥相如题柱》,孙仲章《卓文君白头吟》,及《太和正音谱》所载佚名剧目《卓文君驾车》[5]等同题。

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杂剧,与吴昌龄《夜月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这是散佚的昭君戏,现存则有马致远的名作《汉宫秋》。

某一些题材因其常见,也可以灵活使用在不同的剧情中,如上述“相如题柱”,在关汉卿《温太真玉镜台》第四折【驻马听】、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第四折【满庭芳】、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第二折【收尾】、佚名《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一折【赚煞】中,就化为曲词用典。

元杂剧中的一类同题写作甚至连剧名都相同,显得更加独特,如岳伯川有三国戏《虎牢关三战吕布》,郑光祖也有《虎牢关三战吕布》;关汉卿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王实甫也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就属此例。据《录鬼簿》著录,马致远有《吕蒙正风雪斋后钟》,也是相同的剧情。

同题写作,还可从曲辞中露出端倪,如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紫花序】,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三折【三煞】,马致远《半夜雷轰荐福碑》第一折【六么序】,第四折【水仙子】,佚名《冻苏秦衣锦还乡》第二折【煞尾】,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第二折【滚绣球】,以及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第二折【三煞】等,都使用了吕蒙正“破窑记”的典故。

二、元剧情节的重复和沿袭

王国维曾说,“元剧关目之拙,固不待言。此由当时未尝重视此事,故往往互相蹈袭,或草草为之。”[2](P99)关目其实就是剧情,这即是说除了上述的题材特征,元杂剧戏剧情节也有相互沿袭的现象。

引关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③与王文举《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为证。关剧写豪强葛彪与平民王老汉一家的人命官司,值得注意的剧情,是陷于两难的王母决定自我牺牲,大义灭亲,判官包拯得知真相深受感动,进而使用职权化解了王家的危机。但牺牲亲生子以挽救家族,从而表现女性的贤良,并不仅见于《蝴蝶梦》,王文举《不认尸》也是这样:朝中征兵任务派到了军户杨家,母亲李氏送亲生子杨兴祖应征,留下小妾之子、排行第二的杨谢祖以保全性命。连台词都相似,如:“我想这大的个小厮必然是你乞养过房螟蛉之子,不着疼热,那小的个孩儿是你亲生嫡养。”云云。当误会澄清时,又云,“这等是老夫差了也。便好道方寸地上生香草,三家店内有贤人……”

两位母亲遭遇相近,抉择相近,故事的最后结局也相近似。

关汉卿《窦娥冤》中有桃杌太守向告状者下跪的描写。孟汉卿《魔合罗》也有类似,剧中人李闻道与刘玉娘到县衙告状:“(孤做跪科)(张千):‘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孤云):‘你不知道,但来告的都是衣食父母。’”这些科诨套路更为元剧大量使用。

元代的爱情剧,情节也有极简单而稳定的模式:妓女书生相爱,商人出来捣乱。在关汉卿《救风尘》里,广有钱财的小人周舍与书生争夺妓女宋引章,贾仲明的《玉梳记》里,拥有二十载棉花的柳茂英,与书生荆楚臣争夺上厅行首顾玉香;关汉卿《金线池》中,杜蕊娘要嫁书生韩辅臣,富家郎串通鸨母,阻碍两人的发展:作梗小人都是商贾。

如描写文人发迹变泰的剧作,“万言长策”就是一个固定的情节。在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中,范巨卿的好友孔仲山做下“万言长策”,想以此求取官职,朋友范巨卿、王仲略等也都认为此作文采粲然,一定可以成功。马致远《荐福碑》中张镐也因笔下功夫了得,“日不移影,对策百篇,圣人见喜”,得了头名状元。

现实中的读书人一定深知仕途的艰辛与曲折,“长门献赋”虽是让人歆羡的传奇,却未必总是有效,一般人哪有这样好的机遇。才情富赡如李白者还有“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牢骚呢!但如佚名剧作《朱太守风雪渔樵记》、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等,主人公发迹都靠这“万言长策”。元杂剧中的文士们进身之法就是写一篇好文章。

与此相类,武将封侯进爵的剧情也极简单,剧主人进入战场,只需三箭,即可取上将首级,成就功名真如“探囊取物”似的轻松惬意。

“三箭成功”是唐代名将薛仁贵的故事④,但元杂剧中的战将几乎都如此骁勇。如王仲文《救孝子》一剧中,杨兴祖因战场立功而受封,就是所谓“到于阵上,三箭成功,做了金牌上千户”。

元杂剧有一个激励寒士成才的办法,就是对穷愁潦倒的主角大肆羞辱与嘲讽,以促其发奋,并予以暗里的资助。科场成功时必然出现出面调停的第三者,冷静与从容消除误解,皆大欢喜。如《冻苏秦》、《举案齐眉》、《渔樵记》一再重复这样的剧情。

元剧情节彼此简单沿用,抑制了想象力的发挥,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普遍存在的这类重复剧情,一定程度代表着元剧的本质和规律,相似的语言,相似的剧情以及写作的套路使作品失去悬念,使今人厌于阅读。关汉卿戏剧也难免于此。这使论者对其艺术水准产生困扰,作者是否属剧情的真正原创者,剧情模式源于主动的模仿还是被动的影响,这都令人疑惑。

三、元杂剧的艺术本质

我们尝试这样理解元杂剧历史:它其实是通俗文艺发展史上的一环或一个阶段。

例如,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一剧,前期叙事文学史就有相关作品,如唐代有《王昭君变文》,宋代的讲唱文学中亦有《明妃》曲。关剧《隋炀帝牵龙舟》一剧,虽已见不到作品,从剧名看是表现隋代著名暴君杨广的故事,宋代小说《开河记》、《海山记》、《大业拾遗记》有大量相关的情节。据《辍耕录》载录,金代还有《牵龙舟》院本。[6]⑤《唐明皇启瘗哭香囊》一剧,宋代就有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属同题作品,金院本《击梧桐》和《广寒宫》,亦演这段爱情。《武则天肉醉王皇后》,演武后宫闱事,据《辍耕录》载录,金院本存《武则天》一目。《邓夫人苦痛哭存孝》一剧,属五代史题材,宋代讲史《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亦述此事。《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一剧亦属五代题材,宋《新编五代史平话》及金代的《刘知远诸宫调》亦述及此事。《甲马营降生赵太祖》一剧演赵宋开国皇帝故事,据《醉翁谈录》,宋小说《飞龙记》,赵匡胤正是传主,另据《辍耕录》载录,金院本演赵太祖事专有《陈桥兵变》一目。《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剧,据《辍耕录》记载,金院本有《抛绣球》,亦有人怀疑即演此剧中人吕蒙正之事。《孟良盗骨》一剧中,述及杨令公,据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宋人小说亦有《杨令公》、《五郎为僧》,俱述杨家将故事。

现存的宋元史料笔记以及后来结集小说中保留的资料,对探讨元杂剧的题材剧情演变都有帮助。关汉卿现存作品中,《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的剧中人物包拯是宋代名臣,宋话本《合同文字记》⑥与《三现身包龙图断冤》⑦,宋杂剧及金院本的《三现身》,[7]⑧均属包公题材。关汉卿还有《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辍耕录》载金院本亦有《蝴蝶梦》,可惜此与庄周有关还是跟包拯有关已难断言。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一剧以柳永为主人公,这更是戏曲小说中极受欢迎的人物,《辍耕录》载金院本存《变柳七爨》一目,宋元话本有《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⑨,《喻世明言》现存《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一篇,南戏《柳耆卿诗酒翫玩江楼》,都是讲述柳永的故事[8]。

罗晔《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在“小说”一门之下记录了宋人话本题目一百多种,有一些还可以大略推测出故事内容,就有部分题材出现在元代杂剧剧目中。

如《醉翁谈录》所记《杨舜俞》一题,据宋人刘斧《青琐高议》别集卷三《越娘记》(又作《梦托杨舜俞改葬》),可知这个题材的故事梗概,而据《录鬼簿》载录,元杂剧中有尚仲贤《凤凰坡越娘背灯》一剧,据谭正璧先生考证,即属传承因袭之作[9]⑩。

由此可见,元杂剧的创作跟现代作者的写作过程存有极大差异。

元杂剧题材较集中于一些特定历史,如吴越、楚汉、三国、五代等乱世,或集中于一批人物,如苏轼、柳永、包公、裴度等历史名人,但这些历史人物剧绝非专以真实的史事和人物为依托,大多沿袭着民间的改造和变形。

如上所述,这些被元杂剧反复叙写的人物故事,宋元话本、讲史类文艺里都保存了不少。这既可证当时俗文学的盛况,也透露了民间的文艺趣向。勾栏瓦肆中的表演,是戏剧从业者的生存手段,是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本质上是生产和消费的依存。生产者需要积极满足接受者的心理期待,市民需求又制约着题材选择和流行方向。

在元杂剧中,郑光祖的《迷青琐倩女离魂》很有名。据《录鬼簿》载录,赵公辅亦有《迷青琐倩女离魂》一剧。人们一般认为此剧源于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但在元代,同时出现两部同题剧作,正说明这个故事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但陈玄祐《离魂记》属文人传奇,并非市民写作。其实在宋元民间,这个故事早已广泛流传,并培养了一定的市民基础。《醉翁谈录》记录一小说题目为“惠娘魂偶”,据谭正璧先生的考索,“惠娘”疑为“倩娘”之讹,故事与陈氏《离魂记》[10]相同。金代也有《倩女离魂》的同题诸宫调。这实为元代出现两部同题剧的市场准备。熟知故事的众多市民,正是郑、赵之作的接受者和观众。

所以上述关汉卿作品题材与来源的特征,也是元杂剧的普遍状况。许多故事为民间所熟悉,正推动关汉卿等杂剧作家积极投入写作。

我们许多论者希望将关汉卿戏剧归为作者一己的创造,但如仅满足于从正史资料和前期文人写作材料为关剧题材探源,就会忽视宋元以来俗文学蓬勃兴旺的历史意义。实际上,长期繁荣的俗文学哺育下的市民需求,正是元杂剧走向发展的现实依托。戏剧艺术需要舞台演出,因此需要大量的观众。所以通俗文艺一定少不了接受者,接受者就是观众,他们的观看需求确保舞台表演得以实现,由此支撑和推动着创作的繁荣。长期的俗文学环境中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全新的艺术生态系统,从而使此类艺术与以“藏诸名山”“传诸后世”为目标的传统文人写作产生本质区别。

四、小结

诚如梁廷柟所言,题材的相互因袭是元杂剧极重要的特征,具体形式也很丰富,这正代表着当时戏曲的繁荣景象,当然也间接昭示当时艺术欣赏的大众特质。元剧多以名人为题,如著名帝妃、权相、谋臣、骁将、名士、名妓等,故事类型多为情爱、冤狱、杀伐等,都与此间欣赏需求相关。市民需求是元剧剧情重复和相互袭用的重要驱动力,杂剧写作多受此牵制和驱动。三国剧之大量涌现,是因为此类题材培养了众多的市民基础,反过来需求又催生着供应。

传统诗文写作呈现于笔端创作过程即告结束,元杂剧则不同,它需要舞台演出以实现创作,甚至可以说,舞台演出比案头撰述更为重要,只有经受住市民观众的考验,写作才具有意义。所以说创新是文人文学的精神,因循是市民文学的生命。题材上的重复和情节上的因循,缘于元杂剧市民文学的本质。因袭多于创造,是元代戏剧艺术的存在环境和现实合力使然,进而成为元杂剧极重要的本质特征。

注:

①关汉卿杂剧数量尚无定论。《录鬼簿》具体记载了他的63个剧本。但实际不止这个数量,学界认为关汉卿可能创作有66种或者67种之多,有些作品归属还存在争论。具体可参见王纲《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下编“著述考”以及李汉秋等《关汉卿研究资料》第五编“歧见汇录”。

②宫天挺还有《宋仁宗御览托公书》杂剧,也是描写皇帝的故事。

③此剧归属权尚有争议。但学界一般认为是关汉卿作品。

④薛仁贵事迹,两《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记薛仁贵“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又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文字大略相同。

⑤本文下引《辍耕录》剧目,俱见于《辍耕录》“院本名目”,注释从略。

⑥《合同文字记》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卷一。

⑦《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见于《警世通言》卷十三。

⑧参见《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另,《辍耕录》“院本名目”中亦载录此剧名。

⑨《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卷一。

⑩谭正璧《宋人小说话本名目内容考》对此曾作详考,见谭正璧著,谭寻补正《话本与古剧》。

[1]梁廷柟.曲话[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8册)[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58.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9.

[3]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53.

[4]黄文旸.重订曲海总目[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322.

[5]朱权.太和正音谱[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C].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43.

[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Z].北京:中华书局,1959.309.

[7]周密.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A].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456.

[8]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6.

[9]谭正璧.宋人小说话本名目内容考[A].谭正璧.话本与古剧(谭寻补正)[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

[10]谭正璧.话本与古剧[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5.

【责任编辑:向博】

Copying or Creating?——On the Features of Forms and the Essence of Art inZajuof the Yuan Dynasty

ZHAO Jian-kun
(Teachers Colleg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China)

The features i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plot inZaju(poetic opera set to music)of the Yuan Dynasty were determined in the special surroundings of existence of theZajuart in that historical period.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s creation,YuanZaju,a kind of popular art with the then urban residents as the chief consumers 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of existence,the restriction of urban residents’tast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popular literature made the unique essence of art come true.

Zaju(poetic opera set to music)of the Yuan Dynasty;copying;creation;urban residents’art

I 207.37

A

1000-260X(2011)02-0087-05

2010-10-11

赵建坤(1969—),男,四川广元人,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戏曲史、中国小说史、元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关汉卿元杂剧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关汉卿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戏词救命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跨文化交流对元杂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