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路径探析①
2011-04-12许青春朱友刚
许青春 朱友刚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路径探析①
许青春 朱友刚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基本路径是:“基本原理”必须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民族化;“文化传统”必须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必须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交互作用;路径
一、“基本原理”必须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民族化
“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之间存在诸多契合之处。如在文化精神方面,马克思主义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修、齐、治、平的积极进取精神相契合;在政治理想方面,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尽管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相融通;在价值取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存在共通之处;在哲学基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唯物论传统、辩证思维传统相契合等等,这为二者的相互结合或交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基本原理”实现民族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因此具有世界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发展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和必然形成适合各国国情具有各国特色的具体理论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到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标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不管16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原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些历史条件包括了马克思在1872年的一次群众大会上所讲的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坚持“基本原理”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基本原理”必须在各国具体化也就是民族化的要求。
列宁曾经指出,不要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既不能照搬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现成经验,也不能照走俄国革命的具体道路,而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探索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理论和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能民族化,而只是处于理论抽象的状态,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的实现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的延伸。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得以延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且至关重要的条件。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基本原理”能够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基本原理”就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能够掌握群众,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有力的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非常注重“基本原理”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为中国民众所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地接受其理论指导。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等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期就已在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而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得最好、成就最为突出者乃毛泽东。“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毛泽东的大量著作,都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成为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风的范文。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②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正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创新出具有中国语言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进而家喻户晓和深入人心,从而团结和领导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大好局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概念,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他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邓小平特别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影响,更要吸收和发展民族文化中一切好的东西。并随时注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更具民族形式。如他提出的“黑猫白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等观点都是贴近人民群众的通俗表达,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他提出的“小康”理论则是对传统“小康”思想的现代转换。这些都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增进了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使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在理论创新中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首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对传统社会造成强烈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距离传统越来越远的时候,江泽民以身作则,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二,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充分肯定了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其三,把保持民族特色提到事关民族振兴的高度,强调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并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其四,古为今用,继承创新,提出了许多如“执政为民”、“德法兼治”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治国方略。总之,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引领人们正确对待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基本原理”的创新过程中,继承我党将“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并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扬了这一传统。从内容上看,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被吸收到创新理论中来,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基本要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从形式上看,更多理论创新采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进入21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作用在全党和学术界达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中国化,越来越具有掌握群众的活力。
在“基本原理”民族化的问题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弄清楚民族化的对象,也就是说,要弄清楚把什么民族化。为此,需要做到“四个分清”,①李长春:《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1日第3版。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二、“文化传统”必须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化
所谓“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并在新的历史体条件下创新文化传统,从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形态。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等。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民族凝聚力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尽管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但从近代开始,由于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小农经济)和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专制集权政治)从总体上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在西方列强入侵、内部阶级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社会发生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国固有的文化和传统显得无能为力。古老的中国文化和传统亟需输入新鲜血液,实现质的飞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五四时期的文化大论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如何使传统走向现代的问题讨论了近一个世纪。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取得了共识,那就是传统文化必须现代化,否则传统文化就会终结,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上,自五四时期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之争。实践证明,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论都行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一途。但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也有深刻的教训。在“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是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以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为基本精神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爱民、艰苦奋斗、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等,并在革命历史时期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了维护祖国统一、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等新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一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推动了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形态——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上,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而不是仅从政治需要或主观臆断出发来评判文化传统。这是“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化的关键。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克服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尽管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封建、专制、保守等消极因素在意识形态领域仍有一定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封建主义文化残余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严重危害估计不足,忽略了对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的批判,从而导致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在我党所犯的长达二十年的“左”的错误过程中泛滥成灾。②周积明、张艳国:《邓小平与中国文化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11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深刻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他进而提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作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从此,我们党在提倡继承祖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防止和抵制传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多次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三、“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必须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的交互作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生的,因此,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文化传统”都存在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大众化?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时代化、大众化?“基本原理”的时代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同进步。“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主要是指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①韩振峰:《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人民日报》2010年8月16日第7版。“文化传统”的时代化主要是指赋予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以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使之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文化传统”的大众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化和时代化了的民族文化传统通俗化,使之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这是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既有“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又有“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既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又有“文化传统”的时代化和大众化。而每一个方面与其他的方面都交织在一起,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其一,“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内在地包含着“基本原理”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基本原理”只有具备了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性质,只有为群众所理解、支持和掌握,才可以说是实现了自身的民族化。其二,“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内在地包含着“文化传统”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基本原理”也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因此,“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必然具有时代化特征。“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传承下去,不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传统”是不可能传承下去的。其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离不开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基本原理”是难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的;不被中国大众理解、认可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不被中国大众所掌握的“基本原理”是没有现实力量的。其四,“文化传统”的时代化离不开“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和大众化。“文化传统”的时代化主要在于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并因其能够融入现代中国大众的生活而得到中国大众的理解和认同。其五,“基本原理”的大众化离不开“基本原理”的民族化和时代化。“基本原理”要想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自觉加以运用,就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的困惑。其六,“文化传统”的大众化离不开“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和时代化。“文化传统”只有具有了马克思主义化和时代化的特征,才能够克服其自身的非科学性、非民主性因素,成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基本原理”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文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因此,“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的交互作用必然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站在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确保“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向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人类社会创造的任何先进文化都应该而且能够被吸纳进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形态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吸纳的对象,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只有切实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
A8
A
1003-4145[2011]03-0159—04
2010-09-26
许青春,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朱友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08DKSZ0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