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理论研究流派的比较分析

2011-04-12苏新宇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民主权力政治

苏新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24;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民主理论研究流派的比较分析

苏新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24;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国内学术界关于民主有五种主要观点,即权力民主观、社会民主观、利益民主观、国际民主观和行政民主观。国际学术界民主理论研究流派主要有工具民主论和价值民主论、自由民主论和法治民主论、权力民主论和权利民主论、平等民主论和多元民主论。

民主;研究流派;综述

近几年,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民主理论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民主流派和民主学说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利于继承前人的成果,而且有利于启发后人的研究。

一、国内学术界关于民主的主要观点

权力民主观。该派学者认为,民主不是抽象的存在,民主是一种基于权力分配规则的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离开了国家的存在,离开了政治权力的存在,民主便无从谈起。其论据有三:一是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第272页。这里指出了民主的阶级属性。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第272页。这里指出了民主的统治属性。三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把民主定义为,“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3页。也就是说,“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权力民主观特别强调民主的阶级性,认为民主只在政治社会才有意义。原始民主是一种未开化的社会存在形态,不具备民主的实然性。该派以吉林大学的王惠岩教授为代表。

社会民主观。该派学者认为政治起源于“人”的生活,民主作为政治概念是人类类本质的具体体现。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民主”观念就已深入人心。政治权力不是民主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国内学术界持社会民主观的人不在少数,尤其以武汉大学的刘德厚、施雪华为主要代表。刘德厚教授在他的《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我写《广义政治论》一书的宗旨,就是围绕国家政治权力如何人民化、社会化的主题,论述‘政治关系社会化’的若干原理:第一,政治起源于社会,政治生活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第二,政治是人劳动生存的内在需求,以人为本是政治的最高本质。第三,政治关系国家化,公共权威权力化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不是政治生活的永恒现象,更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施雪华教授则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理解民主政治的社会化。他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在政治领域中,则表现为政治结构——功能的分化程度和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在社会心理和行为领域则表现为公民‘成就动力值(A-chievement Motivation)’和‘现代性精神(Moderm Spirit)’。”④施雪华:《政治现代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这种从人的类本质的角度论述“民主政治”社会化的观点颇具创新意义。

利益民主观。该派学者认为民主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博弈机制,失去了利益的相关性,再完美的民主形式也只能是形同虚设。他们认为在对阶级现象进行分析时,“必须到生产关系中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第289页。该派以北京大学的部分学者为代表,如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第289页。在王浦劬的政治哲学里,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王氏的政治学可以说是“利益政治学”,王氏的民主论可以说是“利益民主观”。

国际民主观。该派学者认为民主存在的逻辑前提是且只是各主权国家地位的完全平等,在不对等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各主权国家国内的民主将极为脆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领域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民主理念作为一个政治主题和合法性原则越来越获得其重要性”,“民主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③L .Khan,Theory of Universal Democracy:Beyond the End of History[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3 ];jude I.ibegbu,right to Democracy in international law[lewiston:edwin mellen press,2003]p.18;p.99。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以复旦大学的学者为主,如唐贤兴在《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和法治——考察国际政治体系变革的全球化视野》一文中指出:“在国家(territorial state)视野下来理解民主机制和价值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我们在跨国或国际关系视野下来理解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那么民主机制和民主价值就可能存在适用性上的困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边界问题”并由此而使人们形成一个“交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就民主是一种政治生活形态而言,国际政治尽管与国内政治有很大区别,但同样需要民主。就民治是一种更高级的平等秩序而言,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最终都将走向更高级的和谐秩序。

行政民主观。该派学者认为民主是一种公共行政和政府制度的管理模式。该派以中山大学的学者为主要代表。该派的民主理论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如郭小聪在《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一书中指出:“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同时面临着两股浪潮的冲击,一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一体化(integration)的浪潮,一是政府改革(governebtal reforming)和政府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的浪潮。”④郭小聪:《中西古代政府制度及其近代转型路径约束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05页。民主作为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在中国的落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既包括了对自身政治传统的再创造,也包括了对西方政治传统的再创造。内外政治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约束边界,政府民主制度创新本身就是对这种边界的理解、把握、改造和突破。

上述五种民主学说的区分只是出于学术上的讨论或研究的方便,并没有任何人为对待的成分。在具体的政治变迁中,学者的思想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观点相互交叉或重叠;二是由于环境变化的原因,有的学者的思想存在“时差”,也称“观念落差”。学者观点的变动不居性和随时变化性都会导致其流派归属的变化。如赵宝煦教授在其青年时期坚持“利益民主观”,但到中年时期却改而坚持“国际民主观”,现在的赵宝煦却坚定地扛起了“行政民主观”的大旗。学者观点的变化不仅受时间而且受空间的限制,同时还随党派和政治立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流派划分标准的相对性和变化性。再比如,复旦大学的学者向来以研究国际民主理论著称,但有的学者却推崇“社会民主观”,认为:“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个必要阶段,政治解放虽然使人民在政治领域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实现了完全的政治民主,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因为,政治解放并没有消灭阶级统治。政治民主的最终归属应是被社会民主所代替。”⑤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二、国际学术界关于民主问题研究的流派

(一)工具民主论和价值民主论

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民主是工具还是价值的争论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民主最初是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各种政体进行比较时抽象出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首先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有别于君主独裁和贵族寡头统治的政府形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使用“民主”一词是用来表述希腊城邦这样一种政治实践:即城邦事务是由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方式来作出最终决定。因此、“民主”从一开始就是指一种“政府形式”。在这种政府形式中,权力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属于大多数人。所以后来列宁总结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则明确提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出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8页。柏拉图对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不是他为后人开出了什么救世良药,而是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政治理想:一是教育民主思想,即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政治民主理想,即所有城邦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因国家的存在而天然具有的政治福祉。很显然,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在这里与亚里士多德的民主理论产生了分歧:前者在天上,后者在地上;②古 希腊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名画《雅典学院》上凝聚了两位贤者的分歧:画中央是柏拉图,一手拿着《蒂曼乌斯篇》,另一只手朝上指着天,正在与亚里士多德辩论;而亚里士多德则一手拿着《伦理学》,一手掌朝下指着大地。这个简单的手势归纳了各自的政治哲学要点:前者在赫拉克利特的精神世界里凝神沉思,后者在德谟克利特的物质世界里徜徉徘徊,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是价值理性支配下的价值民主论,一个是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工具民主论。上述工具民主论和价值民主论的理论分歧,并不表明在实践意义上的对立。事实上国际社会有很多学者“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他们认为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他们是典型的“中庸民主论”者。比如,有学者认为西方民主理论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在经验层面,民主是按照多数规则操作的程序,通过这种程序,有能力的人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可能通过这种程序找到恰当的关照。二是在价值层面,就是对这种程序产生的结果予以认同,心悦诚服。要贯彻民主理论,这两条缺一不可。按照多数决定原则,博弈双方都要有这样一种规则意识:多数不可能是永远的多数,少数不可能是永远的少数,赢者合法,败者服输,民主只有在最大值、最小值的比较中才有它存在的意义,民主制度决不是最好的制度设计,但它是目前最不坏的制度设计。我们既要把民主作为价值来追求,因为没有目标我们就会茫然,同时我们还要把民主作为工具来使用,找到合理的制度安排,不脚踏实地,我们就陷入空想,这才是我们在问题与主义上应有的态度,少作冲突性的批判,多提建设性意见。

(二)自由民主论和法治民主论

应该说对民主价值的不懈追求孕育了自由主义的民主传统,而对民主操作程序的理解形成了法治主义的民主追求。在近代西方,当民主与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后,关于有限民主的讨论便迅速促成了西方法治民主论的诞生。前者由古希腊城邦政治家、马西利乌斯、卢梭、霍布斯、亚当·斯密、密尔、马克思等形成一个学脉,后者由古罗马法学家及历史学家、洛克、孟德斯鸠、洪堡、康德、贡斯当、美国联邦党人形成另一个学脉。西方自由民主论的集大成者当属戴蒙德和波特尔。戴蒙德认为,民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在个人之间与有组织的团体之间,为政府的所有重要职位而定期地展开有意义的、广泛的、和平的(排除武力)的竞争;第二,经由高度包容性的政治参与(没有任何主要的社会团体被排斥在外)和至少是透明、定期且公平的投票以选择政治领袖或决定政策;第三,具有足以确保政治竞争和政治参与的公民自由与政治自由,例如表达意见的自由、舆论自由与结社自由。③D iamond,Larry,Linz,Juan J.& Lipsed,Seymour M.,Introduction: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in Sam(ed.),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Boulder:Lynne Rienner,1990 ,p.28 -29.在这里,戴蒙德特别强调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自由和思想自由。而波特尔则从政治变迁的角度突出民主的自由特征。按照波特尔的说法,民主化是一个政治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较少负责任的政府到较多负责任的政府;由较少竞争或完全没有竞争的选举到较为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由只有微弱的或完全没有自治团体到享有较为充分的自治权和数量较多的自治团体。④D.Potter(ed.),Democrotization,New York:Policy,1997,p.6.在这里,波特尔重点强调了选举自由和“自治”理念。

在法治民主论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洛克的“法律有限民主论”思想。洛克认为:人们之所以放弃自己的自由,是由人们在不平等条件下的不安全感造成的。既然人人都像他一样有王者的气派,人人同他都是平等的,而大部分人又并不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他在这种状态中对财产的享有就很不安全、很不稳妥。洛克强调了个人能力上的平等,也强调了人人都参与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强调有必要认真确定和划定政治的领域,在市民社会中释放个人的能量,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提供一种新的平衡,并通过法律和制度予以规定。这里强调的是忽略个人自由的追求,而注重各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表达机会。自由民主论所强调的“面对暴政、绝对专制主义体制和宗教不宽容时,努力坚持选择的自由、理性和宽容等价值”的思想在这里变成了受到法律限制的“有限民主价值”。两种不同民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辩论不但没有泯灭民主的自由光环,反而更加凸显了民主的法治约束力,从而书写了熠熠生辉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史。

(三)权力民主论和权利民主论

权力民主论者主张权力是达到民主的必要途径。在西方民主发展史上,出现过两种权力民主论思想:“权力均势民主论”和“权力分配民主论”。前者以巴林顿·摩尔及其1966年出版的《民主和独裁的社会起源》为代表,强调有利于民主化的权力结构的变迁。摩尔的结论是,民主发展的主要条件有五个:第一,建立某种均势,避免王权或者土地贵族畸轻畸重的局面出现;第二,向适宜形式的农业商品经济过渡;第三,削弱土地贵族;第四,防止建立针对工农的地主资产阶级联盟;第五,以革命手段粉碎过去,发生一场通向现今时代的声势浩大的运动。①[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独裁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芬兰学者塔图·温汉南,他引进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政治权力和政治结构的演进。他指出,任何物种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基本上是一个固定量,因此,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政治就是人类这一物种竞取稀缺资源的特有方式,人们夺取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权力获得生存资源。在权力分配状况与资源分配状况的关系方面,资源分配的独立性更强,更加具有自变量的性质,而权力分配更加依赖于资源分配,是一个因变量。作为权力之根源的生存资源的集中导致独裁的政治结构,而同样资源的广泛分配带来权力的分享和民主的可能性。他具体提出两个假说:第一,经济、智力和其它权力资源在人口不同部分间的分配,是民主化变量的基本因素;第二,在权力资源广泛分配,任何集团不再能够压制其竞争者或维持其霸权的条件下,民主才会产生。在近代历史上,主张权力民主论的学者很多,著名的有:马基雅维利、爱尔维修、霍布斯、恩格斯等。

权利民主论者以罗斯托·奥唐内尔及其同事林茨等为代表,主张国家权力的扩张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没有法治的保障,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无力挽救混乱的社会局面。强调政治过程、精英的首创性与权利选择。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罗斯托宣称,民主的产生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必须存在着民族认同;第二,必须经过严重的斗争;第三,必须有意识地采用民主权利规则;第四,政治家和选民必须习惯于这些规则。②J.Roland Pennock,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p.257.J.彭洛克认为,政治权利因素是产生民主的必要甚至是充分条件。R.盖茨梯尔抛弃对民主的社会经济解释,认为民主化主要靠民主权利的扩散。在近代,萨托利是权利民主论的杰出代表。

(四)平等民主论和多元民主论

平等民主论主张平等是民主机制得以生发的第一价值。平等思想不仅贯穿于整个西方民主思想史的始终,而且现实地存在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对(财富分配的相对)平等、节俭的热爱有利于民主。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书中认为,在一个十分小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平等和民主。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重视民主与平等的关联,同时,他也强调适合的法律和制度对平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平等民主论的核心是主张平等(无论在任何意义上)是民主的重要价值关怀,没有机会均等就不会有结果的均等,虽然有了机会均等未必就有结果均等。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观是平等民主论的特殊表现形态,虽不具备可操作性,但仍具有理性的价值和意义。

多元民主论主张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民主的价值,指出尽管平等是民主的重要内容,但仅仅具备了平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主的价值还包括自由、人权、法治等。卡尔·A·魏特夫认为,民主应该与多中心社会联系起来,强调民主的多元利益。亨廷顿是综合多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民主化的代表。他认为,民主化的原因因地因时而异,企图寻找一个共同的、普遍存在的自变项,并设定这一自变项在解释所有民主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几乎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如果不是同义反复的话。③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事实上,多元民主的思想早在近代就产生了,那时它是相对国家主权一元论而言的。英国工党著名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专门论述了政治多元主义。他认为团体也跟人一样具有自己的情欲、个性、品质,分别拥有各自的主权,应共同参与对社会的管理。他明确提出政治多元的结构模式——联邦制,在联邦制中各种职能不同的团体或自治区域将有自己的主权,共同构成多元国家。拉斯基是多元民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D082

A

1003-4145[2011]06-0152-04

2011-02-07

苏新宇,长春师范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民主权力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权力的网络
好民主 坏民主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