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心理类型分析

2011-04-12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制度化公民政治

郝 丽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心理类型分析

郝 丽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可分为三类,即制度化心理、非制度化心理和冷漠型心理。其中,制度化心理表现为选举心理、组织参与心理和舆论监督心理;非制度化心理主要表现为特权心理、从众心理、功利心理、发泄心理、法不责众心理和非法参与心理;冷漠型心理主要表现为观望心理、无助心理、理想心理、不满心理、失望心理和疏远心理。

政治参与;制度化心理;非制度化心理;冷漠型心理

一、制度化政治参与心理

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心理就是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和规范指引的制度化渠道,合法地进行政治参与的心理。

(一)选举心理。选举是民主参与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和差额选举原则。在制度化政治参与心理中,选举参与心理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在我们国家,高参选率历来就是个令人骄傲的话题。每当一次全国性的选举结束以后,各种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参选率”数字会让西方国家惊叹,各种舆论也不约而同地把它作为选举成功的重要标志。显然,高参选率已成为我国选举高度民主的一种标志。虽然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不能否认公民的选举参与心理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组织参与心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政治目标,维护自己的政治权益。只有借助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利益整合,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向政府反映民意,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简言之,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发挥着社会服务、沟通协调、社会管理等基本功能。要建成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完善的非政府组织参与体系来支持。

(三)舆论监督心理。舆论监督广义上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狭义上仅仅指新闻舆论监督,即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通过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的成功案例很多,如南丹矿难、孙志刚案、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等。

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心理

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心理一方面指不符合制度要求和程序要求的政治参与心理,另一方面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心理。当前,由于政治参与意识、参与制度、参与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非制度化倾向。

(一)特权心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特权现象和特殊化现象大量存在,从中不难看出特权心理的巨大影响,其集中表现是“官本位”。由于以“官本位”为表现形式的等级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给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特殊利益,使“官本位”意识强化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扭曲的政治参与心理定势。在这种以“官本位”为核心内容的“心理定势”的引导下,一些人心目中孜孜以求的东西就是:职位、级别、待遇,而这几种东西中最重要的就是“待遇”,其中就包括特殊的政治待遇。例如,有的领导干部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有的人一看到社会上有人富裕起来,心理就失衡,就想自己怎么赶紧富起来,等等。这些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层次驱动因素。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等级特权的存在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政治文明进步,污染了社会风气,消解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瓦解了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判断、认识上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是对的。少数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是,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这里所说的从众心理就特指这一种。实际上,选举中之所以会出现贿选现象,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有直接关系。一些公民往往认为如果不接受贿选者的钱物,很可能得罪了候选人、丧失眼前的实际利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如果周围很多人已经接受了这些钱物,自己不接受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从而导致被孤立和边缘化的危险。于是,权衡弊利,他们最终会选择接受贿赂。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多数人都从这一心理出发,很可能导致坚持原则立场者成为少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贿赂现象的蔓延。总之,由于我国的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选举制度不是很健全、公民意识不是很成熟等原因,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有很多人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从众心理。

(三)功利心理。政治参与中的功利心理,是指并非为了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仅仅是为了获取某种具体的个人利益而进行政治参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个与非公有制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新型社会群体,它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从规模和地位看,人数已经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功利心理在这个新社会阶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绝大多数的新社会阶层人士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尚不稳定,他们不得不首先专心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政治生活。因此,他们的政治参与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不得不开展的“政治自救”。与之相适应,他们的政治需求都是具体的、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户口政策、政府工作人员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行政效率不高等,这一切都决定了这个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功利性参与而非理念性参与。

(四)发泄心理。从心理学上说,发泄有利于缓解因挫折而形成的压力和郁闷情绪。当前,有人就是通过发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参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受挫人群急剧扩大,他们可能在家庭中受挫,或者在社会交往中受挫,或者在体制中受挫。在社会转型期,受挫人群日益庞大,他们除了面对现代性困惑外,还可能面临失业、生活困难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非理性、非规范化甚至违法的“群体性事件”“应运而生”,有的进而演变为“暴民政治”。有人不顾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而一味地宣泄自己的不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①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毫无疑问,当前的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但是,还要注意一种新型的社会冲突,即“无直接利益冲突”。这是因为,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已经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与事件并无直接利益冲突,但是由于遭受过某种不公平对待,不满情绪长期积累,借机发泄。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公民发泄心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

(五)法不责众心理。通俗地讲,“法不责众”是指当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因涉及的人过多致使法律也难以对其进行惩戒。虽然在法理上根本不存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在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些公民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因不满有关决定而产生的抗拒行为。他们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为了维护自己或团体的利益而对抗法律法规或有关决定。以群体性事件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8700起,2005年上升为87000万起,2006年超过900000起,2008年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及激烈程度都超过以往。由于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相对匮乏以及社会冲突解决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公民遇到的某些问题有时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人们不得不通过自己的个体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希望公共权力机构能够在他们采取此类行动之后有所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产生法不责众心理的原动力。

(六)非法参与心理。非法参与的原因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法律规定但政治参与主体没有遵守;另一种是虽有实际的政治参与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致使社会政治生活混乱无序。由于没有机会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政治,或者是合法性政治参与不能满足其参政的目的,或者是合法性参与成本较高等原因,有人转而通过非法参与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当然,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非法参与同样表达了参与者的意图和愿望。由于非法参与对社会生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非法参与按表现形态和性质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不合作、拉拢收买、骚乱、暴力、革命等。以拉拢收买为例,有人会通过贿赂选民当选人大代表,有人通过贿赂一些人大代表当选国家公务人员,也有人通过拉拢收买当地一些主要政府官员,以官商结合的形式,使地方政权为我所用,用金钱支配权力,出现党政官员“傍大款”从而谋取私利、私营企业主“找靠山”的现象。这种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生活具有很大腐蚀作用,但必须认真甄别,区别对待,更不能将此现象无限放大。

三、冷漠型政治参与心理

公民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政治冷漠则是社会稳定的巨大威胁。在冷漠型政治参与心理的支配下,公民对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都缺乏热情,对公众事务甚少关心,有时甚至有抵触和反抗情绪。目前,社会上蔓延的政治冷漠情绪不但是对个人政治权益的疏忽,也是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消除政治冷漠的消极影响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观望心理。所谓观望心理,一般是指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的心理。由于对政治参与制度不熟悉、对政治参与的效果信心不足及自身政治参与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有些人对政治参与抱着观望心理。事实证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表现出很强的不均衡性。那些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文化水平较低的成员的政治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淡薄,他们整天忙于工作,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在一段时间内会持观望态度。在选举过程中,有人也表现出一定的观望态度,表现之一是对选举抱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既不想在选举中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想为他人所利用。可以看出,这部分人虽然对选举重要性的认识不深,但对选举中的不良现象却特别关注。表现之二是有些选民对自己参与选举的成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考虑,而且更多的是考虑选举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现实的利益。当选举的成本小于从选举中获得的利益时,他就会参与;当参与的成本大于其所得时,观望就成了该类选民的一种理性选择。

(二)无助心理。由于对政治参与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多、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政治活动不透明等原因,有些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产生了无助心理。事实上,政治参与不只是投票,还有其它的很多形式,如信访、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参与管理等等,但有些公民在利用投票以外的其它途径参与政治方面明显薄弱,显得有些盲目、无助。调查结果也证明,有些公民对投票之外的政治参与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导致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特别无助。此外,政治不透明也是导致公民产生无助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的选举制度在候选人的产生、介绍与宣传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透明的现象,也让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显得很无助。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有些公民在选举时一般会选择候选人名单上的前几位,而不是根据这些候选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占有这些候选人的相关材料,但又必须选出几个人来,那么选择前几位就成为了最简单最快捷的解决办法。

(三)理想心理。所谓理想心理,就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有些人强烈地希望按照理想化的模式来设计和改造社会。换句话说,他们抱着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来进行政治参与,因而他们的愿望肯定实现不了。事实上,雅典民主也许是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政治的成功案例。不能否认,雅典民主首先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君主专制以外的政体形式,实现了轮番而治的政治设想,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其次,政治的成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雅典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等;最后,重视与强调公民人权、自由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也要看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有权利局限;其二,一切公职人员由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走向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最推崇直接民主的卢梭也不得不哀叹,直接民主只有小国寡民才有可能实现。当前,由于经济实力、公民素质、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还无法实现这样的直接民主;在经历重重“挫折”之后,很多人对政治参与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四)不满心理。由于对官员贪污腐败、贫富不均、就业现状、社会保障、司法不公、治安恶化,社会诚信特别是政府和官员的诚信缺失等方面的社会现状不满,有些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心理。正是在不满心理的促使下,这些人就会采取一些途径来“泄愤”,其中政治谣言和政治牢骚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所谓政治谣言,就是造谣者根据特定的动机和目的,散布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甚至是故意、恶意捏造的社会政治信息,其中主要是编造散布涉及政治人物尤其是政治领导人或社会政治事件尤其是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不确切甚至是完全虚假的信息。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政治性的“小道”消息、笑话、猜忌、攻击、诋毁、诽谤、侮辱等等,已汇成了一股无形却又巨大的谣言潜流。作为个人在受到挫折时对社会政治现实表示不满的一种精神性宣泄,政治牢骚在当今中国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以顺口溜、歌谣、怪话、打油诗等为表现形式的政治牢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要你仔细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状况,就可以发现社会牢骚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普遍存在。人们普遍存在怨言,普遍存在不满,普遍在发牢骚……越是高的社会阶层,其社会牢骚的社会性、政治性也就越明显。”而且,“人们的牢骚之多,水平之高,形象之惟妙惟肖,比喻之生动,讽刺之辛辣,实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①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52、153页。

(五)失望心理。一定的政治行为总是有一定的政治预期,当自己的政治预期难以通过政治行为实现时,失望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以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例,与一般民众的政治参与行为相比,由于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知识分子有着更高的政治预期。“知识分子”是一个内涵宽泛而难以界定的概念,他们不单独构成一个阶级,却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具有一种人性良知与历史责任感,他们对政治常常有一种过高的期望,因此有人认为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的良心”。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般具有更多的功利性目标,而对知识分子而言,更多的则是理念性目标。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过高预期,主要表现为对改革寄予过高的期望。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在一定程度上,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比革命更为困难。而改革对于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而言,恰恰是“催化剂”而不是“替代品”。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知识分子要求进一步改革的期望与呼声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现实的改革步伐总是落后于知识分子的普遍预期,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失望心理的重要原因。

(六)疏远心理。由于过于在乎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某些实际利益,或是认为政治生活“事不关己”,有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疏远心理。还是以知识分子为例,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早已产生了较大的分化,他们很难再作为一个共同体采取统一行动,而整个政治体系又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分子都纳入其中,有机会经常介入政府咨询与决策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一些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面前往往是望而却步,疏远心理也油然而生。这种疏远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人们对政治参与的态度,但不能否认,公民的政治素质高,对政治的认知比较深,就能比较多地了解政治过程,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自信心增强,参与愿望就会迫切一些。有人曾作过这样的统计,若以10分为满分,中国城市公民政治素质的得分只有4.9分,中国农村公民的政治素质得分仅为3.1分。换句话说,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许多人深感自己政治参与素质不足,在政治参与中无法作出应有的判断,受此影响而自我隔离于政治生活之外的公民不在少数。②谢涛:《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D621

A

1003-4145[2011]06-0148-04

2011-03-08

郝 丽,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等。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研究”(09DZZZ01)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心理研究”(J10WC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文升wszhou66@126.com)

猜你喜欢

制度化公民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