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陶 渊 明 诗 的 “ 真 意 ”

2011-04-12□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人

□徐 行

(大连计算机中专,辽宁 大连 116034)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诗坛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他生于社会动乱,战争连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晋宋之交。他名潜,字渊明,一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友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祖上曾世代为官。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做至武昌太守。但至渊明时,家道已衰,生计维艰。他入仕十余年,做官不少,可全是小官——江中祭酒,镇军参军等,最后任彭泽县令,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逢迎郡里小吏,挂印还乡,弃职归田。之后陶渊明就一直悠哉游哉,以种田、喝酒、做诗为乐。

他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与子俨等疏》)他觉得为官是“久在樊笼里”,能“复得返自然”便有一种解脱的释然。当然,想起自己的人生境遇,有时也会发点牢骚,他说自己也曾“猛志逸四海”,可如今“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想开时则说:“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可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愤慨难抑时就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所以,他咏怀、咏史,继承了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文学传统。他独创的田园诗,具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陶渊明在尚未结束仕宦生活时,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黑暗污浊,与他质性真淳,向往自然的天性相悖,使他“误落尘网”,“久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他曾作《归去来兮辞》以言志、明性和抒怀。在其辞的序中说:

“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史,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春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

此后,他就彻底归隐了。日与樵子农夫相处。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事、劳动,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写躬耕生活的诗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癸卯年,他初践南亩始于此年。其愉快心情由此诗可见。他在舍中怀古,写有两首。第一首,怀荷蓧丈人,第二首怀长沮,桀溺,他们都是古代隐居力耕的先贤。怀古实为言志。《劝农》诗,颂扬古圣贤。《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叙述了劳动生活的艰辛和收获早稻的感慨。“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体会到:农业生产解决衣食问题,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

义熙四年戊申(408)遭逢火灾,移居南村。迁后不入,他喜得芳邻,写《移居》诗,表达朋友间的交往之乐。“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其三,描写从事田间劳动的情景,表达热爱劳动的感情,他描写田园,躬耕南亩的怡然,是对人生一种归依自然心境的表述,他把田园生活诗化了。他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不同于那些假隐士。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采事语类》)他以躬耕为乐,深知劳动者的辛苦,理解他们的情怀及生活希望,他与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些便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真实而淳朴。

陶渊明喜酒、嗜酒,有酒则饮,饮则必醉,曾以《饮酒》为题作组诗20首。这组诗写作年代约为晋义熙二年(406年)。诗人已值42岁。据他说组诗是在闲居醉酒之后,诗兴勃发之作。《饮酒诗》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中“采菊”一句,苏东坡曾赞叹它境与意会,最为佳妙。陆游则认为:“有一读再读,至百十读,乃见其妙者,有初阅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者”。陶诗便有越是品味,越是妙不可言之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里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美景,又折射了其内心的虚静空明。

它取义于庄子的大辩不言和言者在意,得意忘言之说。以平和冲淡蕴含了隽永的兴味。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其安贫乐道的思想,重在表现他的心灵世界。

《饮酒诗》其七: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在肃杀的秋气中,诗人对酒饮酒,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超然忘世,获得一种自在和洒脱。对松与菊,诗人有特殊的爱好,以致植于园中,终日相对。在《和郭主薄》其二中,他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在松与菊的形象上寄寓了自己超卓的德操。诗以菊比德来自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喻德行的高洁,陶渊明采摘带露的菊花花瓣把酒黄昏放怀痛饮,也是写自己的操守和品格。清人吴淇说:“此章写不得有为带自得之意。”

《饮酒诗》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这首诗则以青松为象征,表现出诗人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松与菊构成的景物画面,反映陶渊明生活和向往的环境,也构成了其诗基本格调。表现了陶渊明追求与其具有的高尚、奇伟的品格。短暂的人生如同梦幻一般,为何要在尘世里忍受煎熬,遭受折磨。

《饮酒诗》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轡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颇似叙事小诗。大清早闻叩门声,一田父来访,匆忙中竟来不及整理衣裳。“倒裳”一细节,真切自然。老者怀揣一壶酒,前来问候,他觉得我与时相背,违世离群是何为,并劝说诗人与世同流,与世浮沉,诗人深感田父之言发自肺腑,但他决不愿与世俗合污同流。违背所愿与利令智昏别无二致,还是共饮一壶酒,永不改初衷——躬耕田园,隐居避世乃是最大心愿。

由上举几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不过是借酒抒怀言志,写隐居闲适乐,偶尔也常常悲叹贫苦,于心不甘。正如鲁迅所说,陶渊明并非整日整夜地飘飘然,决非“浑身是‘静穆’。”因此应比较全面地解读他的田园诗和抒怀咏史的诗作。

陶诗主要的艺术成就,一是淳真。其大多数诗表现的都是事真——简朴而平凡的日常生活,普普通通寻常所见的自然景物、乡村风光。诗人不加雕饰,常常如同亲切地唠家常,但却耐咀嚼,耐品味,耐涵泳。陶渊明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又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之后,走着自己螺旋形的智慧的人生之路。二是情、景、理的融合。其诗中所写景物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又在抒情写景中充满睿智和富有生活哲理。他的诗是对生命的注解,是对人生的体悟,使其诗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他的文字为他的生命作了精彩的注释,而他的人格才是其流传千古的诗篇的源头。正唯如此,东坡居士只渊明,是前生! 三是白描的手法和自然无华朴素的语言。他笔下的南亩、东园、远村、荒墟、林鸟、鸡犬、榆柳、桃李以及话桑麻、赋新诗、漉酒、杀鸡之类都是如实写来,近似口语,朴素无华,天然妙语,让人称奇!寥寥几笔,绝美的、生意盎然的境界便如在眼前,体现了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功力。陶诗的风格多样而不单一。有的诗豪放悲壮,有的诗质朴自然,有的诗平白如话,有的诗则曲折隐晦…… “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的诗人。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积极而巨大。他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品,为后世作家做出榜样。而其独善其身、消极避世的思想也给后代作家以影响。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陶渊明向来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著称,成为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流派,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红.萧萧风竹见真情——郑板桥题画竹诗赏析[J].阅读与鉴赏,2011,(4).

[2]赵清良.浅谈古诗词教学[J].中国科技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人
你好,陶渊明
“诗人”老爸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