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雁北地区的龙王信仰与民俗活动

2011-04-12王鹏龙李富华陈纪昌

关键词:雁北龙王庙龙王

王鹏龙,李富华,陈纪昌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明清时期雁北地区的龙王信仰与民俗活动

王鹏龙,李富华,陈纪昌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明清时期,雁北地区龙王信仰的兴盛展现了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显示出这一时期社会环境变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对该区域龙王信仰兴盛缘由、分布区域和相关民俗活动的探讨,对研究该区域环境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明清;雁北;龙王信仰;民俗活动

雁北原是对山西雁门关以北区域的概称,建国后曾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现划分为大同和朔州两市。自明代以来,该地区就成为备受关注的地区。就政治而言,这里是边防重地,驻扎了大量军队;就经济而言,围绕军需供给,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市场;就文化而言,雁北属于北方古文化区系,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当地百姓长期依附于土地,或从事农业,或从事畜牧业。在明清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奖励垦荒和移民屯田的政策又促使当地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与农事密切相关的龙王信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获得兴盛发展。本文依据现存的方志资料与文物资料,就明清时期该区域的环境对龙王信仰及民俗活动的影响作一概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雁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纵横,左云、右玉、平鲁等区县皆山丘连绵,只有应县、山阴、朔州土地较平衍。然而,从整个区域来看,地处高寒,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作物产量不高。因此,在方志中大量记载了该区域恶劣的状况,如阳高县“地处北塞,砂碛犹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是以地虽阔而居民稀,土虽多而耕者少。”[1](P70)天镇县“地临边塞,人情朴鲁,机械不生,男务耕牧,女不纺织,天寒地瘠,春冬坐食,民多贫困”,且“奇寒酷冷,地瘠民贫,变产难售,称贷惟艰,室家鲜保,门户罔顾,舟车商贾不通,仰事府育无资,故凶年难免于流离也。”[2](P512~513)广灵县“山多无材木,水多无鱼虾,产值千金者即推巨富,故素有穷山穷水穷财主之嘲,大抵黄糕供老疾,少者餍糟糠,瘠疲亦甲天下矣。”[3](P93)应县“在雁门以北,其地盐,其泉碱,无桑麻之饶、陶埴之利,又多凶旱水溢之苦。民贫特甚。”[4]山阴县“地脉沙碱,风猛早霜,无一奇产。”[5](P12)因此,明清时期,雁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生存环境自然使得人们将丰收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百姓对神灵更加具有依赖性,特别是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龙神,诚如广灵县罗家疃村龙王庙现存《移地重建龙神庙碑记》所述:

尝闻天生蒸民,莫不赖五谷以养;育苗而秀实,要必借雨露以滋荣。静焉思之,苟无雨露,何有五谷?苟无五谷,何有民?斯民赖五谷,而实赖雨露也。况龙神乃行雨正神,护国裕民,诚为君民之所共仰也。

再如山阴县贺家窑村现存的清光绪年间的《重修龙神庙碑记》所述:

尝闻启建庙宇,安供神灵,为佑生民之设,万古不易。春焉而祈,秋焉而报,蒸尝祭祀之仪,谁敢废时,盖各村各乡未有不遵古而建被佑也。况我贺家窑村虽户鲜庶稀,亦建启龙神庙,即为社稷坛。庙貌威严,神灵赫濯,农人之祈甘雨介黍稷谷,我士女者莫不赖此。神灵默佑,御灾捍患,永登丰年而共享安乐者也。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域环境对神灵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明清时期,雁北又是一个特殊区域。明代九边重镇,太原府、大同府占其二。其中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即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七县即大同县、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十三卫所即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左卫、云川卫、大同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鲁卫、平鲁卫、威远卫、井坪千户卫,其中蔚州即今河北省蔚县,广昌县即今河北涞源县。尽管清代改卫为县,但仍具有战略意义。从明初,政府即采取了奖励垦荒、移民屯田的政策。洪武四年(1371年)开置大同都卫,八年(1375年)又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二十五年(1392年)徙治大同。同年,朱元璋命“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6](卷3,P50)在这种背景下,雁北所属州县形成了民屯与军屯相结合、军事与地方为一体的社会状况。清代延续了明代的一些政策,依然鼓励包括雁北在内的边关一带垦荒。当初雁北的驻军及其家眷,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分散到各个屯、堡、寨、村中,并开始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使社会各阶层对龙王的崇祀达到了极致。屯、堡、营、寨、村在明清时期大都带有半军事半地方性质,其文化建设也受到影响,其表现之一即是列于官方正祀范畴的龙王庙,其修建和祭祀通常表现为官民、士庶或军民共同参与。

明万历年间以后,雁北地区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村落增加。由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重视,所以祭龙神和祈雨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水有关的神庙日渐增多。

首先,山丘地带多建有龙王庙。龙王庙在山丘地区大都依山傍水,自然风景优美,自然形成的“神泉”、“龙泉”和“龙池”成为邻近民众祈雨之处。浑源县内恒山是整个大茂山的主峰,当地就有龙山之称和龙脊之说,《元遗山集》中还有《游龙山》一诗。广灵县南村镇与梁庄乡交界的山上有老龙王堂,始建于明代,其“上覆巉岩,极其耸翠;下临绝涧,极其溟深。前照后依,抱两镇□□,北峙南泉,据壶源之本根。萃精毓秀,四方仰沾,诚胜地亦仙境也”。左云“在县西北孤山之阳,左建龙神祠,时有小蛇出入,人以为龙。土人卜此,以为雨侯,泉水□流。进士萧汉有碑文”。[7](P65)怀仁县石井村与周围村落“三五为邻,偎山足而居,势若半环,稍南渐高。而东旧有龙神庙,……每朔旦焚香以至献戏酬蜡于春秋,少长咸会,率以为常。”

其次,平川地区也广建龙王庙。军堡和民堡是雁北地区在明清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的一种状况。北部沿长城一带的屯堡,大都修筑于明中后期,带有军事性质,而平川地区多民堡,其修建多出于保护村落的目的。由于明清两代施行屯田政策,其聚落中的民众也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故而屯堡中多建有龙王庙。如大同北部的宏赐堡、得胜堡、助马堡、镇川堡、破虏堡等在堡内外均建有龙王庙。

实际上,明清时期,在平川地区的村落中龙王庙更为普遍,其祭祀活动也最为频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雁北农业生产严重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水密切相关,主管行云降雨的龙王自然受到崇奉;另一方面,地处平川中的龙王庙在分水及治理地方水案中承担着一定功能,如应县吴庄龙王庙中所存的《六成渠使水规条二十则》碑,记录了东辉耀、西辉耀、哑嗗庄、五里寨、杨庄、吴家庄等六村使用水的详细规则及处罚办法,而应县望岩村原立于龙王庙中的《分水碑记》,则记录了大西头、望岩两村之间因使用渠水所引起的纠纷。

祭赛是龙王信仰及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王庙的修建乃是“乡民所以报赛田事而仰答神庥者也”,而且祭赛往往也是神人沟通的最好途径,诚如山阴县东察罕铺村龙王庙现存《大清国代郡雁北察罕屯重修龙王庙乐楼禁止庙后取土碑记》所载:“亘古天地之气化人以祈,其报神功以显其功,是神□人交相须者也。”因此,春祈秋报的活动也通常在龙王庙中举行。

明清时期,雁北龙王祭祀有定时的固定祭与不定时的临时祭两种。由于各县区的气候和所种植农作物的种类稍有差别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固定祭期通常各县有所不同,例如广灵城一地即有龙王庙四座,其中社台山龙王庙还定期组织庞大的祭祀活动,每年“六月十三日,社台山祭赛龙神,凡三日。”[3](P27)怀仁县西南十五里有五龙海,“在县西南十五里,广亩馀,深不可测,菱芡青葱,鳅鲤潜跃,旁建五龙王蜡庙,祷雨辄应,每岁五月十八日,报赛游人甚众。”[8](P271)在广灵县南村镇与梁庄乡交界处的老龙王堂,每年附近南村、梁庄、莎泉、北土岭、白庄、黄龙村、南坪村、赵家坪等“八村八年轮流而经理,六月六日献戏酬神。”有时,在相似的地域环境中,临近堡子或村落的龙王庙祭祀日期也有所不同,如大同北部的拒墙堡是农历五月二十五,宏赐堡和得胜堡是农历六月初六,破虏堡是农历六月二十三。临时的祭期则更多选择在干旱少雨的春季或夏季,正如《朔平府志》“乌龙洞祷雨文”所载:“当小满前后,正是青苗命脉,春夏无耕,秋冬何获,早一刻尚邀一日之昭苏,迟一时便深一年之憔悴。”[7](P417)

雁北的龙王祭祀虽有固定祭与临时祭之分,但有时又交叉进行。右玉县杀虎口乡马营河村有五圣庙,五圣庙始创年代不详,殿内主神,据老乡回忆,有太上老君、关帝、龙王、河神、送子娘娘等,可能即其崇祀的‘五圣’。正殿脊枋尚存题记两条,一曰“大清康熙岁次癸巳年(1713年)仲月壬子日崇修殿宇,正蓝旗协领六十,监功官拖逻、拨什库、□达子、□达子,兵丁特黑纳、廊兆、□黑谷楞,住持僧人明宗、明心。”一曰“大清乾隆四年(1739年)岁次己未季夏,正蓝旗协领关福,会首、信官哈达,五住儿,三住儿,孟都宋,信士招得把、陀陀户、牙起、观音保、龙住、常五、六十四。”[9](P88~89)冯俊杰先生据此推断,这是一座由满族驻军主持修复的明代神庙和戏台。“马营河五圣庙除了正常的一年一度的雩祭即庙会而外,旱情严重时还要举行临时性的大雩活动。其大雩传统比较特别,以“偷神”代替请神。如果连续若干天不雨,会首就指派几个青年男子,夜间到邻村一座龙王庙里将神台上的龙王小神像偷回来,安放在五圣庙中,然后在庙里庙外的窗台上插上树枝,再用脸盆在地上洒水。翌日,全体村民头顶木棒,齐集于小龙王神像前,跪拜求雨。”[9](P96)

庙会与演剧是龙王信仰及其活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在雁北地区举办的龙王庙会与当地其他地区庙会有相似之处,在宗教功能之外也存在经济功能。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刊的《广灵县神水堂龙母香火地亩碑记》载:

每年六月十三日,龙母圣诞之辰,里民献戏。因而商贾咸集,其会颇盛。然客商犹苦课税之征,每有裹足不前。今遇邑侯韩公抚恤远商,免征课税,谕令各商,随意捐输,以充常住公用。遐迩闻之,莫不感颂二公之功德。自此以往,圣会日隆。

再如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刊的《鼎建宝塔碑记》载:

朔邑东坪乡北山岛屿之中,其麓有天然一石穴,顶罅涓水盘曲,溢流悬崖,如喷珠溅玉,风动晶帘,常有云气出没,时见神物,状如青蛇,因名乌龙洞。岁遇旱魔为灾,远近取水祷雨,必沛甘霖。土人以其灵妙,鼎建殿宇,劳筑精舍,为焚修藉赖。……由是于每年中秋望后十日,起建香火大会,并以彰神德,并阐元风,四方商贾,遐迩善信,络绎弗绝。[10](P24)

“商贾咸集”、“其会颇盛”、“四方商贾”、“络绎弗绝”正是明清时期庙会中经贸活动盛况的一个简单概括。经贸繁盛的缘由,也正如前述,虽然明清两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但人口流动较大,人口密度也较山西南部及其他地方要小得多,许多村落中人口较少,百姓们更是仰仗着一年中的几次庙会来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

献戏演剧是村落民众酬报龙神的一项重要活动。记载龙王庙庙会演剧状况的文献与碑刻相对较少,然而在现存碑刻中,许多都提到了龙王庙中乐楼的创建或重修。从现有文物资料来看,雁北地区在明代就建有乐楼。如朔州市下团堡乡刘家口村大庙《移建增修补修碑记》碑载:“余乡始洪武初有古刹一所,龙宫、乐楼南北各三楹。”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刊《龙王三元圣母重修碑记》载:“朔郡城壤下面高村,旧有宫殿三间,创自大明,不知何帝之时,据香亭考之,乃正德十二年也。……以及乐楼三间。”[10](P54)乐楼作为祭祀演出的重要场所,说明即使过去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雁北,在相对安定社会环境中,也特别重视用歌舞来娱神。清代雁北所辖州县卫所堡寨及村落中的龙王庙及乐楼的数量更是倍增。

乐楼的兴盛是以本地剧种的繁荣为前提条件的,明清时期,梆子戏、罗罗腔、秧歌、道情、耍孩儿等多个剧种活跃于雁北。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明清时期雁北一带有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赛戏,曾经流布于雁北地区的阳高、浑源、应县、山阴、朔州以及忻州地区的五台、岢岚、宁武等地。赛戏属于祭祀戏剧范畴,它的演出也是与祭赛龙王密切相关的,通常伴奏只有鼓、锣等打击乐而无弦乐,并采用吟诵的方式。在祈雨活动中进行表演,必演的剧目就是《斩旱魃》。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干旱的始作俑者,《诗经·云汉》即有云:“旱魃为虐,如焱如焚。”足见,雁北许多民间信仰与祭赛活动都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尽管祭祀龙王、祈雨、演剧等习俗像大多数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事象一样,由于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逐渐推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但在明清时期,雁北地区的龙王信仰及相关习俗却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1](清)房裔兰,苏之棻.雍正阳高县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清)洪汝霖,鲁彦光.光绪天镇县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清)郭 磊.乾隆广灵县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清)吴 炳.应州续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明)刘以守.崇祯山阴县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刘世铭,王雨旸.雍正朔平府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8](清)李长华等.光绪怀仁新县志[A].编委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9]冯俊杰,刘 梅.长城要塞杀虎满族驻军修复的明代乐楼[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3):86-97.

[10]范和平等.平鲁石刻图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Dragon Belief and Folk Custom Activity in Region of YanbeiDuring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Peng-long,LIFu-hua,CHEN Ji-chang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037009)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prosperous belief to Dragon in Yanbei has unfolded the special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to thepopulace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The studies regarding the reason of prosperous dragon belief,the region,and the related folk custom activity,has an importantmeaning to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nd the belief in this region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Yanbei;dragon belief;folk custom activity 〔编辑 赵立人〕

K248

A

1674-0882(2011)06-0038-04

2011-06-23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041031)

王鹏龙(1977-),男,山西朔州人,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戏曲文物与民俗;

李富华(1963-),女,山西阳高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陈纪昌(1977-),男,山东泰安人,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雁北龙王庙龙王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龙王的孩子
雁北黑釉剔划花瓷器分析
大雁北飞又南归——寻访原红一军团供给部科员蓝勇的人生足迹
奇怪森林
川西南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格子龙
龙王闹海
西南油气田勘探获得重要新发现
Effect of Hydrogen Reduction of Silver Ion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of New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PEI/Pebax2533/AgBF4Composite Membra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