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理论创新的重要特色

2011-04-11陈登才

湖湘论坛 201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陈登才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理论创新的重要特色

陈登才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胜利旗帜,也是党和人民的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特色和根本经验,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理论创新;特色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九十年来党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干了四件大事:一是用28年时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根本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新的条件。二是又用29年时间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人才和经验的基础。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党和人民又打开了继续向前迈进的光明前景。三是近33年来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经济社会发生震撼全球的深刻变化。四是在世界上创造“一国两制”的范例,找到了成功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正确途径。现在第三、四件事还在实践过程中。九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没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把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胜利旗帜,也是党和人民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特色和根本经验。

一、党成功推进理论创新的特色和标志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概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显著的标志,是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革命两条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两个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问题而作出的新的理论创造。

(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显著标志。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首先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转入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革命是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同毛泽东所说:“在现在,新民主主义,在将来,社会主义,这是有机构成的两部分,而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1]P686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又强调“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2]P1060

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中国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中国不是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控制国家政权,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武装到了牙齿,长期占领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地区敌人控制比较薄弱,革命能够在这些地方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创造性地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农村土地革命,解放农民,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建立和发展中国红色政权,组织穿起军装的农民,坚持长期用武装斗争去反对占领城市的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发展革命力量,变化敌我形势,然后逐渐取得全国政权。邓小平说:“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是没有的。”[3]P126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记载。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是适合中国特点的共产党领导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也是中国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是同党正确制定和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农村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指导意义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和毛泽东引导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方向,吸取了中国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照搬巴黎公社的革命方式和俄国十月革命把重点放在城市,先占城市后取农村,或者说“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错误。中国革命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城市到农村,共产党内争论多年。争得一塌糊涂。毛泽东在七大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需要在乡村时,就在乡村;当需要在城市时,就转到城市。”[4]P332事实上,当敌我形势发生根本变化,革命胜利在望,在新中国诞生前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从乡村转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同时继续做好农村的工作。所以,关键是看需要,思想不能僵化,要适应新的需要。

沿着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前进,贯彻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战略,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武装打败了国民党的反动军队,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全国的反动政权,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的反动统治。1949年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中国新社会当家作主的主人。

建国后的头七年,党领导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人民的国家政权机关,推动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央适时地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总任务,开创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采用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通过合作化的多种形式,引导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在小生产汪洋大海的大国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尽管出现过急、过快和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总体上看,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胜利旗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独创性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这样说:“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这是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学概括。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阐明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建国的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过党的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作出规范的科学表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由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具体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等独创性的理论原理;关于实事求是,关于群众路线,关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等三个基本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要特色和显著标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邓小平和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拨乱反正中,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造成的冤假错案。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重新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曾正确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以及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要适应新的需要形成新的理论,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的正确探索。邓小平继往开来,开拓创新。1979年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P165。此后经多方面的深入思考、研究和经验总结,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郑重地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P2-3这个基本结论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表明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二大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常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到各方面改革。1978年以来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开放。1984年6月他在会见日本外宾时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走了五年半,发展得不错,速度超过预期。后来,他在1989年6月又对中央负责同志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大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总题目,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式制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我们的主要经验。同时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和发展了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经过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党和人民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使党的基本路线得到丰富发展。十七大的决议中指出: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科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作出完整的科学表述。胡锦涛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精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正确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是十七大推进党的科学指导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它一方面充分反映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呼唤着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表明了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精神财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对我国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改革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关于现代化国防和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关于“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祖国统一,关于国际战略、外交方针政策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等,都是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这个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包括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于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都应当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精髓,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条件下培育出来的新的优良作风,加以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

(三)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开辟两条新道路,创立两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两次伟大革命的胜利旗帜。

在第一次伟大革命中,党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纠正右的特别是“左”的错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和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继续前进,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也有重大的进展,多方面地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又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我们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局上的科学发展,正是第二次伟大革命的延伸和继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胡锦涛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党真正找到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的正确道路

九十年来,党为什么能够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根本来说,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真正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道路。

这条正确道路,叫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纠正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我们叫它教条主义)的错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这些错误和纠正错误,就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取得胜利。”[7]P46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指导理论的使命来说,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问题。因此,党的理论本身发展的目标:一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要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这就是我们“真正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的关键所在[8]P133。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早就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同时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论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科学论断。以后他多次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在中国取得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毛泽东仍然强调“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吸取教条主义的教训。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再次指出:“要反对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的原故。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9]P79在《同黑非洲青年代表团的谈话》中,毛泽东深入浅出、简明生动的说:“马克思和列宁都曾说过,他们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方向的,不能当作教条。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就是不懂得这一点,后来受了损失,吃了苦头,才明白了。长征中我们走了很多路,用两条腿走的,全部路程等于地球的轴心,从中国钻进去,从美国出来,有一万二千五百公里。那时我们犯了错误,蒋介石就逼着我们走这么多路,走到北方来了,这以后我们就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应相信的,但是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来一结合就灵了,就打胜仗了。”[10]P383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应当着重增强以下四点基本认识:

第一,要从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原则的高度,真正搞懂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守马列主义的原则,因为它是普遍的真理。这是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的问题。

第二,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来理解相结合。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不要硬搬,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忘记了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教训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这个道理没有运用到经济建设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唯物论;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辩证法。为什么要硬搬,就是不讲辩证法。”[11]P366

第三,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上来把握相结合。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接受,不接受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利。第二国际曾经否定这些基本原理,但是被列宁驳倒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12]P78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则是中国革命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中国的民族形式。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丰富的表现形式。

第四,要从党的理论与实际的发展观来增强实行相结合的自觉性。毛泽东认为,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并且得到伟大的成绩,这是由于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与斗争方法而得来的。“党在过去犯过许多大的、小的、‘左’的、右的、不合于马克思主义原则性的错误,党也从对这些错误的斗争中锻炼得更强些,革命成绩也从克服错误的斗争中得出来。现在还存在着的将来也会要发生的错误,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给以解决与给以防止。这就是我们党的理论与实际的发展观。[13]P506-50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要解决和防止不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性的错误,归根结底是要自觉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或者说继承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这是我们党的正统。

显然,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道路。离开这种相结合,就不可能成功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引领实践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由此而来,一应当在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二应当在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倡导坚持调查研究。加强对中国的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把研究理论同研究历史和现状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注重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以及要解决的新问题的研究。三应当加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变化的研究。把握基本国情,才能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深化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都有国情新变化的内容,这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根据。四应当充分认识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实现相结合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坚持不懈地实行相结合,才能增强我们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五应当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充分保障和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六应当健全民主集中制,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坚持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努力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党,也是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这24字总要求,继续提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结合新的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有人主张党的指导理论“多元化”,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曾经说: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马列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革命学说,是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但个别结论可以改变。如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就改变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在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特别是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后国际金融危机中,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日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新情况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全面推进,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国际国内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界限,以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作出适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理论创造,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要做到这三个准确把握,离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说不清,道不明。不能科学分析我国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时代特征,发展趋向,不能立足基本国情科学说明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这样,什么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及时总结了。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什么新情况,应当解决什么新问题,如何结合改革发展新的实际,提高我们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都离不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上述的三个准确把握。

第二,深入围绕“四个重大问题”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在,我们还需要对上述重大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仅就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来说,要真正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自觉划清“四个界限”等问题,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领导的理论工作者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已经有了新进展,但是结合新的实际深化研究并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和运用,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着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但它还要以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需要一个过程。要使全党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这个理论体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要推进党的高中级干部认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其次,要推进党员、干部把学习这个理论体系同研究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以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问题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提升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才能为丰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第三,要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建立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长效机制,增强创新能力。要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提高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素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能力。要建立和健全学习制度,营造党员、干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形成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长效机制。要统筹安排学习内容,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作为共产党员尤其要加强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吸取党九十年来最可宝贵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特别是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只有科学的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从党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吸取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增长政治智慧,增强“五个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我们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我们要牢记党的教导:“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当下要努力把握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深刻变革的主动权,学会把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并把它同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开创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为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在世界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做出新的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特色。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8][10][11][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2

A

1004-3160(2011)04-0034-08

2011-06-16

陈登才,男,广东普宁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建教研部原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观点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黄有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